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83860.html
作者丨丁元庆
编辑丨贾雪雯
发热是急性中风后常见临床症状。就临床所见而言,出血性中风特别是大块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者约占60%~80%,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约占30%~40%左右。因此,明确中风发热的病机与治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性。
1中风发热的病机
中风病因有外因与内伤两方面,临床以内伤致病多见。
阳气郁结浮越是导致中风发热的病机。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损伤,痰浊瘀血阻滞,气机失调,营卫气血失和,阴阳失常,最终引发气机逆乱而发生中风。中风发热则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认识中风发热,必须以熟知中风病机为基础,这主要涉及脏腑失和,经脉痹阻,营卫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在此基础上,发生阳气亢盛,或阴虚阳盛,或虚阳浮越,引起发热。《伤寒论》提出“阳浮者热自发”的发热病机论述,对于认识中风发热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1.1气机逆乱,郁而化热化火气有余便是火。气机逆乱是急性中风基本病机,情志不遂,恼怒抑郁,或情绪激动,或烦劳以致阳气暴张,是为中风发病的常见诱因。情志之变,肝气内应,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气郁化热化火,火热内扰,以致发热。《冷庐医话》说:“盖郁未有不病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也”。中风火热内盛,常责之气机失调,阳气鸱张,阳胜则热。
1.2痰瘀化热,扰乱气机痰浊瘀血痹阻隧窍,经脉不通,气机不畅,神机失调是中风之常见病机。痰瘀痹阻,经脉涩滞,气血不畅,郁结不行,从热从火而化。《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脉络瘀涩,络涩则血瘀化火”。《温热逢源》亦有“留瘀化火”之说。若痰热阻结胃腑,传导失常,升降之机不利,胃腑阳郁,则其热更盛。所谓实则阳明,阳胜则热。
1.3五志过极,心肝火甚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藏神主血脉,以火为用。心阳是其主血脉的动力。情志过极,五志过用,心神被扰,心火暴甚,气逆则火扰,火扰则神乱,以致卒然中风,继而出现发热。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就已经提出中风责之“五志过极为热甚”,又曰:“所谓中风瘫痪者,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水,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素体阳盛,心肝火旺是发病之基础。
心肝之火,痰瘀之热,常交互为患,以致火热盛极于里,里热壅盛,鸱张外达,以致发热甚或高热持续不退。里热亢盛,气血逆乱,甚则伤营动血,表现为热入心营证。火热邪气,每能内犯营血,损伤脉络,而致高热、呕血、便黑。
肝胃气盛,易致气逆火炽。中风每因气机逆乱而发病,其中肝胃失和,气机失常,邪气壅滞,阳亢化风最为常见。《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阳亢可以化风,阳亢势必生内热,故此时发热与中风发病是一种病机的两种表现。因此,提出中风邪实重在肝胃的论点。
1.4阴虚壅盛,阴竭阳脱阴虚是中风重要的病理基础。阴精既能化生阳气,又能涵纳与制约阳气,阴虚则阳病。中风之人,有素体阴亏者,暴病中风,阳气炽盛,气机逆乱,阳浮则热自内生;复因火热内盛,阴液为之伤损;或因照料不当,进食饮水减少,化源不充;或因脱水剂应用失当,以致阴液受损,阴虚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盛发热,是为中风发热之常见病机。阴能敛阳,中风阴伤愈重,阳浮益甚,终则阴竭阳脱,阴阳离决,此常见于中风病期之末。
1.5邪毒内侵正虚邪入,正邪交争,引起发热。中风卒倒,气机逆乱,气血失和,以致御邪无力;或因卧床不起,调护失宜,饮食不入,正气不充,外邪从口鼻或从前后二阴侵入体内;或因护理不当,营卫失和,壅滞而发生压疮,破溃感染,以致正邪交争而发热。邪毒内侵所致的发热,其表现不一,多数为积渐而起,热势或高或低,伴见呼吸急促,咯痰黄稠,或小便黄赤浑浊,或局部褥疮感染,溃烂化脓。
中风发热病机复杂。通常,卒病后继之高热,其病机多以气机逆乱,火热痰瘀诸邪炽盛为主,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其病位深在营血,病情尤重,预后多差。若发热渐起于数日之后,常为外邪侵袭,内外合邪。若因病或救治不当伤阴,阴虚阳浮,或阴竭阳脱而发热,最为危候。中风发热,实乃正邪相争,阴阳失衡所致,因而,高热鸱张者,预后多不良。故中风发热尤其是高热不退,常是邪正盛衰转化的重要标志,中风一旦出现发热,即当祛邪扶正,调和阴阳,阴阳和谐,其热可解。同时,还须注意护正补虚,滋阴和阳,以防败防脱。
2常见证候与治法
2.1风火上煽,痰热闭窍证
风火痰热闭窍扰神,症见神昏,骤然腹背灼热而四肢厥冷,面赤油垢,鼻鼾气粗,口臭牙紧,舌质红,苔黄腻或黄褐,脉弦滑有力。治用清心降火,清热化痰法。《温病条辨》曰:“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谵语,水不足而火有余”。治当清心化痰开窍,常用醒脑静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每日2~3次;或安宫牛黄丸1丸,水研鼻饲或保留灌肠,每日2~4次。另以清营汤加减(浓缩水牛角粉、羚羊角粉、连翘、金银花、黄连、竹叶、生地黄、麦冬、鲜竹沥、石菖蒲、丹参、丹皮)水煎鼻饲。
2.2痰热腑实证
痰热结滞,胃腑不通,痰壅热扰,神明闭塞,阳热亢盛,内蒸外达。症见高热鸱张,肌肤灼热,神昏不语,腹部胀满,大便秘结不通,口气秽恶,小便不通,舌质红,苔黄燥,脉弦迟滑大有力。治宜通腑调气,泻热涤痰,釜底抽薪,引热下达。热退痰消,腑气通畅,则高热可望平复。用大黄瓜蒌汤合白虎汤加减(生大黄、芒硝、全瓜蒌、胆南星、土鳖虫、生石膏、知母、枳实、鲜竹沥),水煎服,送下(鼻饲)安宫牛黄丸,或配合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亦可用清心滚痰丸清心泻热,豁痰醒神。
2.3热扰心营证
里热炽盛,内扰心神,伤营动血。症见高热,神昏,呕血,便黑,躁动不宁,入夜加重,舌质红绛,苔黄,脉沉细数。治宜清热降火,凉营开窍,用清瘟败毒饮,或神犀丹(金银花、连翘、黄连、牡丹皮、生地黄、玄参、紫草、生石膏、羚羊角粉、焦山栀、黄芩,等)化裁,宜重用生石膏,清热泻火;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清热凉血,醒神开窍。
2.4气热郁蒸证
气分热盛,蒸腾外达。症见发热或壮热,头痛,烦渴,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无汗肢冷,则为热结阳郁,热深厥甚。治宜清气泻热,方用白虎汤以清泻气分热邪,重用生石膏之辛甘大寒,清气泻热,重镇下达,对中枢性发热有相对较好的退热作用。伤气耗津加人参,挟痰加川贝母、鲜竹沥、胆南星。若热势鸱张,持续不退,则为气营俱热,合醒脑静注射液、牛黄清心丸等两清气营。
2.5痰热瘀阻证
痰结血瘀,气机郁遏,气血不畅,郁而化热。见于中风数日之后,发热但热势不高,神志清醒,舌质红或暗红,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活血散瘀,畅利气机。用加味温胆汤(半夏、陈皮、枳实、竹茹、黄连、胆南星、茯苓、牡丹皮、丹参、赤芍、桃仁、忍冬藤、全瓜蒌、土鳖虫、天竺黄)。配合牛黄清心丸、清心滚痰丸等口服或鼻饲。
2.6气阴亏虚,火热炽盛证
火热内炽,久伤气液。症见身热不退,精神疲乏,或神昏不语,多汗,气短息促,肢体瘫痪,面色潮红,舌质嫩红,舌体痿软,苔少,脉细无力。治宜益气敛阴,清解余热,常用生脉散加黄精、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金银花、地骨皮等。元气亏虚,痰火内闭,仿《温病条辨》用人参煎汤送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清心滚痰丸等。待气复液还,正气充盛,随证清热化痰,凉血化瘀。
2.7气虚阳脱证
中风病程中,若热势趋降,或热不高,但神志昏愦,肢体瘫软,汗多,二便自遗,喉中鼾声,痰鸣漉漉,舌体痿软,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沉微。急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予生脉注射液30ml兑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3~4次。另予大剂四味回阳饮(人参、炮附子、干姜、炙甘草)加五味子、山茱萸(30~60g),急煎、浓煎,灌服或鼻饲。此时,需要重用人参30g以上,急救元气于乌有之乡,回阳气于垂危之际。
2.8阴竭阳脱证
阴液亏耗,失于润养,阳气外浮,症见身热,神识不清,肌肤干燥,尿量减少,面色潮红,舌质红瘦,苔少而燥,脉细数无根。治宜大力救阴,阴复则能敛阳,用大定风珠出入(生鳖甲、生龟板、生牡蛎、阿胶、白芍、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乌梅、炙甘草,等)。元阴不充,根基动摇,大力救阴是为正治。
2.9热毒内蕴证
常见痰热蕴肺、湿热蕴毒膀胱等证候。
(1)痰热蕴肺证
中风后,吞咽呛咳,或神昏以致清窍失和,浊邪入肺,导致气机失常,津液输布不利,痰浊蕴肺,郁积化热,痰热壅肺,咳嗽气急,咯痰黄稠,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大浮数。治宜清肺化痰,用瓜蒌、牛蒡子、半夏、黄芩、黄连、芦根、桑白皮、生石膏、橘红、浙贝母、海浮石、海蛤粉(包煎)等。
(2)湿热蕴结证
见于中风后,并发尿路感染者。症见发热,小便色黄或混浊,排尿不爽或尿频尿急,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细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痰通络,于对证方中选加滑石粉、蒲公英、黄柏、马齿苋、车前草、萹蓄、竹叶、苦参等。
热毒内蕴是中风后常见病机。清热解毒法最为常用,通常用于邪毒外袭,正邪交争之发热,多见于中风发病1周后,临床常于主治方药中酌加清热解毒之品,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山栀;尿路感染则或配合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等;便秘加大黄、芒硝。褥疮感染宜配合清创换药。
3临证辨思3.1中风发热系临床难治症
其病机复杂,病情多危重,常难收全功,故对其证治尚需努力探索。中医辨治中风发热,宜细审详察,悉心调理,并应积极配合西医抢救措施,以冀提高临床疗效。
3.2中风发热,性质不一
中风病机原本复杂,若兼发热则更趋复杂。就其病性,大要不出外感内伤两类。
(1)源自中风病机本身者,多属于内伤发热。
(2)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则属于外感发热。外感发热,若该病因既是导致中风的病因,应该属于外中风,当以外风法治之,则小续命汤、三化汤等皆可随证选用。若感受温热邪气,则应以温病视之。若因中风后气机失调,卫外不固,感受外邪者,则是内伤兼夹外感致病。
(3)元神损伤。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机而调控脏腑气机。中风损脑,元神失控,神机失和,阴阳失调,阳气浮越,因而发热。此时,不可盲目治热,而应观其脉证,明其虚实缓急,随证治之。
3.3发热影响中风预后
中风本已难治,复加发热,势必影响其预后。发热责之阴阳失调,正邪交争,阳气浮越,或阴虚阳浮,或虚阳外越。此外,发热不免要损伤阴液,或耗伤阳气。因此,中风发热,无论外感内伤,均提示病机复杂,病位深化,病情趋于加重,故应引起重视,切勿掉以轻心。
本文曾以“略述中风病发热的病机与治法”为题名,发表在《中国中医急症》,4(6):-。此次发布,作者结合临床做了大幅修正。
版权声明本平台作品为“麗東書院”原创,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禁止其他网站及个人匿名转载。欢迎进行学术、临床交流,期待大家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