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探訪middot第13期博物

11月的杭州,草木皆退去了綠衣,染上了秋裝,這個季節的杭州有著詩人詩中描繪的「金井梧桐秋葉黃」的美景,最是觀賞好時節,此次來到杭州,不僅是为了一睹杭州秋景,更是為了探訪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博物館與當代藝術跨界系列Ⅱ:永遠有多遠」跨界系列藝術展。

此次的展覽會持續到12月13日,是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一、二樓特展廳,本次展覽是繼年「女神的裝備——當代藝術

博物館」之後,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與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聯合推出的第二個跨界系列展。

此次韻薰堂來到杭州,來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來和大家一起探訪本次展覽,共同探討它的時代意義。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正门

本次展覽是跨界系列的第二個展,而第一次的跨界系列展是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在年9月8日至11月18日曾推出過「女神的裝備——當代藝術

博物館」系列藝術展,那次展會聯合12家博物收藏單位和個人,共展出98組/件文物藏品,而且有來自21位藝術家的23組/73件藝術品,涵蓋攝影、裝置、繪畫、雕塑、多媒體影像等創作手段,其中10組作品還是藝術家們特別為此次展覽創作的。是工美館自開館以來,首個將歷史文物與當代藝術置於同一空間展出的展覽。

繼「女神的裝備——當代藝術

博物館」之後,時隔兩年,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再次推出第二個跨界系列展「博物館與當代藝術跨界系列Ⅱ:永遠有多遠」,此次展覽以「永恒·永在·永生」為主題,借助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敏銳,來反思經驗、撫慰心靈。

本次展會的宣傳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布局和背景音樂,展覽在布局上力圖給參展者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如為強化「看與被看」的關系,達到文物和當代藝術品「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展示效果,展廳多采用窗景式結構,形成或沖突、或和諧的關系表達。同時,試圖通過在部分展區特意加高或降低展示位置,為觀眾建立非常規參觀面,來打破傳統展覽的視覺陳列帶。

現場背景音樂也不簡單,它由是新媒體藝術家周林瑋特別為展覽定制的音效,來自於空靈縹緲的宇宙,周林瑋在此基礎上根據每一展區的主題概念,選取風、流水、蟲吟、鳥鳴等自然界的聲音經過後期制作完成。

「博物館與當代藝術跨界系列Ⅱ:永遠有多遠」

上左圖:展會第一章中的展廳一角

上右圖:文物藝術品展區

下圖:現代藝術品展區

本次展覽共聯合了浙江省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黃巖區博物館、慈溪市博物館、紹興博物館、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博物館、杭州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徐州博物館等10家文博單位和24位藝術家,展出80組件文物藏品及26件藝術品。

展覽采用古代文物與當代藝術並置展出的方式,展覽的藝術品中,既有各個朝代的文物,也有現代創作的展覽品,它們獨立存在,又能極好的融入本次展覽,它們是對不同時空、社會文化語境中的生命觀的梳理,並將「永遠有多遠」的主題很好的展現出來。

文物展品中,就有五件是一級文物,分別是:唐青瓷墓誌罐、南唐投龍玉璧、西晉鳥獸樓閣青瓷堆塑罐、漢褐釉陶熏爐、五代沙埠窯青瓷香爐,其中「漢褐釉陶熏爐」為首次館外展出。

現代藝術品中,則有五件是藝術家們特意為本次展覽所創作的,分別是馮且的雕塑作品「神的失誤II」、徐龍森的水墨畫「百米山水卷」、周先鋒和湯國聯合創作的陶瓷作品「山谷宿房考」、UFO媒體實驗室的「悖論之門」和萌-態-奇小組的「六十日談之後——永生篇」。其中,徐龍森創作的水墨畫「百米山水卷」,堪稱國內當代藝術展中最大的作品。

本次展品集:

當代藝術品

百米山水卷

徐龍森

Hundred-meterlandscaperoll

XuLongsen

In

徐龍森的山水繪畫直溯兩宋山水,拋棄中國文人畫的筆法,以山水為核心的世界觀觀之永恒經驗來震撼觀者。我們從中獲得的不是文人雅致、儒學典德,而是壹種混沌神秘的以東方性原初多自然和人性重合的敬畏。這種精神正是一種生命觀永恒的形態。

神的失误Ⅱ

冯且年

TheerrorⅡofgod

Fengand

In

科學帶來的改變與力量的彰顯,不知覺地「扮演」起了「神」的身份。然而,所謂「進步」依舊是在博弈的狀態下邊破邊立。作品借用較早出現的宗教信仰來作為創作載體,將科學與宗教拉到壹壹個碰撞點上表現出來,以期表達這種精神與價值的沖突,利用新型工業產品

山谷宿房考

周先峰、湯國

Valleylodgingtest

ZhouXianfeng,TangGuo

In

江西修水的幕阜山脈--腳踏三省。幕阜山下保留著壹個特殊的窯廠,燒造陶棺,手工制作,柴窯燒造。如同唐代長沙窯燒制工藝。工藝業態世界罕見。制陶技術極難度很大。陶棺在修水山區有特殊的地緣關系。我們重反燒造現場,領悟制作工藝,用這種傳統方式創作「山谷宿房考」,在當下試圖傳遞出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的信息。

除棺材、壽藏、幹宿,宿房等都是別稱,黃庭堅(黃山谷)是修水人,他的衣冠家應該也是用這個「宿房」安置。一個「復活」「重返」山谷的虛指概念,故命名為「山谷宿房考」。

静物面具No.3

郭城

StilllifemaskNo.3

GuoCheng

静物面具系列是利用谷歌DeepDream「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为主体所“观察”到的图像为素材,通过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所生成的。

在此观察行为当中,所有被观察的客体「无论生物非生物,人与非人」皆被人工神经网络视为像素(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即在此行为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物化,从而成为-种静物「stilllife」。

在文物展品中,就有五件是一級文物,分別是:唐青瓷墓誌罐、南唐投龍玉璧、西晉鳥獸樓閣青瓷堆塑罐、漢褐釉陶熏爐、五代沙埠窯青瓷香爐,其中「漢褐釉陶熏爐」為首次館外展出。

本次展品集:

一級文物

青瓷·墓誌罐

唐光化三年(公元年)

采集於慈溪上林湖焦家灣

慈溪市博物館藏

Celadon·Epitaphpot

TheThirdYearofTangGuanghua(AD)

CollectedatJiaojiaBay,ShanglinLake,Cixi

CixiCityMuseumcollection

在這件專門為唐代一位馬夫人所作的墓誌文中,記載了馬夫人是扶風郡人,十月出生,由外地遷居於此,與瑯琊的王弘達婚配,而且琴瑟相鳴,十分恩愛。夫人生育了一男女,還詳細寫了二位女兒所婚嫁的對象。馬夫人於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年)八月中因病過世,享年六十三歲,並詳細寫下了墓田的地點。文中贊其為「四德柔和,九儀克備,性同白玉,行比青蓮,似鏡無塵,如松淩漢」。墓誌以「銘」結尾「人世不堅,亦同風燭,窀穸萬年,山河記錄,維光化三年(公元年),歲次庚申十一月乙酉朔初壹日乙酉,王弘達墓記」,從落款來看,應該就是馬夫人的夫君為她專]所作的。

南唐投龍玉璧

五代(-)

出士於臺州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南宋趙伯法墓

黃巖區博物館藏

ThesouthernTangcastlongyubi

Thefivedynasties(-)

ZhaoBofatombinSouthernSongDynasty,QianjiaoVillage,YutouTownship,HuangyanDistrict,Taizhou

HuangyanDistrictMuseumcollection

這枚投龍玉璧與壹個水晶璧一起出土於趙匡胤七世孫趙伯漂墓,出土時放置於墓主人的頭部右側。南唐的投龍玉璧之所以會出現在南宋趙伯雲的墓中,猜測可能與北宋晚期興起的金石學有關,文人士大夫以收藏古物為時尚,陜西藍田呂氏家族墓中也出土過不少古物。從墓中出士最重要的位置來看,這塊玉璧是趙伯漂生前十分珍愛的物件,還專門為它配了一個卷草紋玉管,並用壹條精致的絲繩帶穿孔而過,系住玉璧,繩子端墜著葫蘆狀的穗子。

鳥獸樓閣青瓷·堆塑罐

西晉(-)

出土於慈溪縣鳴鶴瓦窯頭村龍潭山

慈溪市博物館藏

Celadonbuildingforbirdsandbeasts

TheWesternJinDynasty(-)

UnearthedatLongtanMountain,WhoopingCrane,YaowatouVillage,CixiCounty

CixiCityMuseumcollection

樓閣堆塑分三層,各種神仙異士、舞人樂人遺跡珍奇鳥獸圍繞著一座精美的「天宮」,層次裝飾的明器,形象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現世社會生活的再現,以及對死後靈魂飛升天界的祈願。

沙埠窯青瓷香爐

北宋(-)

出士於黃巖靈石寺塔四層北天宮

黃巖區博物館藏

ShaBukilnceladonincenseburner

Northernsongdynasty(-)

ShiinhuangyanLingshitempletowerfour-storeyNorthTiangong

HuangyanDistrictMuseumcollection

這件青瓷香爐出土於靈石寺塔四層北天宮,爐內藏銅盒、銀盒、金盒各壹件(三盒套置),金盒內有舍利子,是用於佛前供奉舍利的禮器。爐內壁墨書二周:上周寫著「當寺僧紹光舍入塔買舍鹹平元年戊戌十一月廿四日」,下周則寫有「童行奉詢弟子姜彥從同舍利永充供養」。兩周文字道出了香爐入塔供奉的緣由,靈石寺塔落成後,使用者就把自己心愛之物供奉到塔裏,裝佛舍利。

據說佛陀首創了火葬的儀式,以使自己壹勞永逸地解脫肉身和塵世。如儒家試圖保存肉身的葬儀相反,火化把身體轉化為舍利,從而使得它得到凈化。這一葬法的漢語名稱「火化」鮮明地突出了它作為轉化和凈化手段的意義。

褐釉陶·熏爐

漢(公元前—公元)

金華市博物館藏

Brownglazedpottery-smokingfurnace

HanDynasty(BC-AD)

JinhuaMuseumcollection

漢·金縷玉衣

在這此的文物展覽中最值得我們去探討的,莫過於二樓展廳中這件漢代的金縷玉衣了。

中國有金縷玉衣來生再續的神話,在漢代喪葬中金縷玉衣是規格最高的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金縷玉衣被發現可追溯到年,當時解放軍某部奉上級的命令,正在這裏進行一項絕對保密的國防工程,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勘查發現這是一座漢代諸侯王宮殿,隨貨周恩來總理把滿城發現漢墓的消息告訴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並讓他負責滿城漢墓的發掘工作。

因為當時的條件有限,在運用了當時最現代化的施工方法的情況下,即使參與的人有多個也花費了一年多才完成挖掘工作。所以可以推算出以漢代開鑿這樣的墓室人數最少也在萬人以上,用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此次除了發掘出大量的青銅酒具,在中室中,還不時發現一些殘破的玉器和玉飾品,隨後人們在墓中發現了一件用金絲穿綴玉片類似於鎧甲的東西,這就是被發現的第一件金縷玉衣,接著在另一個墓室發現了另外一件略微顯小的金縷玉衣。

年9月19日,兩座漢墓的發掘工作全部結束,滿城漢墓的發掘打破了考古界多年的沈寂。在陵山上,除了發現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1號墓和2號墓,還有18座暴露在外面的小墓。這些小墓分別是劉勝妻妾或者子孫的附葬墓,這裏面發現的兩件金縷玉衣分別就是劉勝夫婦的。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我國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兩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片,金絲重1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片,金絲重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山東臨沂市劉疵墓出土的一套頭、手、足五個部位的金縷玉衣。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套只有腳套、手套和頭套而沒有四肢和上身的玉衣,國內共發現玉衣20余件,其中以臨沂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奇特。這套玉衣由面罩、兩只手套和兩只鞋組成,分別套罩在頭部、兩手和雙腳上,其用意似乎在於以點代面,即用身體最末端的幾個點來代替全身,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西漢,長、寬68厘米,~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藏徐州市博物館。

徐州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

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為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無縫,共使用了片玉片,金縷克。玉片最多,達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身份尚未確定是第二代還是第三代楚王。

由於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制作的「東園」。這裏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鉆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制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而本次展覽中的金縷玉衣使用玉片片,由金絲連綴。由頭套、前胸、後背、袖筒、褲管、手套、鞋套等部件組成,是展覽中的為數不多的文物之一。

本次會展中展覽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

漢(公元前-公元)

徐州博物館(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jadeclothessewnwithgoldwire

Han(BC-AD)XuzhouMuseum

(Xuzhou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andArchaeology)

玉衣由金絲連綴,使用玉片片。由頭套、前胸、後背、袖筒、褲管、手套、鞋套等部件組成。

「玉衣」是對裝殮漢代諸侯王遺體的「玉匣」約定俗成的稱呼,其實是在用玉制造的身體,用玉這種意味著永恒的材料保護屍身,將之轉化為超自然的存在,一個不受時間與自然環境影響的不朽的存在,從而可以「肉身不滅、靈魂永續」

本次展覽通過不同部分不同狀態下的實現來敘述不同類型作品的定義,如第一部分的「世俗寄托和祈求」與「信仰抒寫和追求」,它所要闡述的就是一種精神訴求,藝術家們通過具有生命思想的永恒符號化表達來寄托精神信仰;第二部分的「地下王國」與「虛擬世界」則是對不同時代生命的討論,試圖重新定義虛擬現實中人和時空的關系;而第三部分「飛升上天」與「異體替代」是對新時代載體的探索;最後部分「修煉成仙」與「物種進化」則是對生命進化的反思。

通過四個篇章和古今展品的展示,展覽給參觀者呈現了從古至今關於「生命觀」的認知與表達、實踐與想象等內容,希望通過「博物館之物」和「當代藝術之思」讓參觀者找到「生命觀」對於個人的意義或對於時代的價值。今天,韻熏堂帶著探索參觀完了這次展覽,從中體會到了古今的變化和時代信息碰撞下的感悟,希望大家在這裏也能收獲自己的感悟。接下來,韻熏堂還將帶領大家持續探訪,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請持續關註韻熏堂動態。

参考文献

[1]本刊編輯部綜合.年7月23日漢代“金縷玉衣”在河北滿城出土[J].工會信息,(14):34.

[2]馬莉.兩漢諸侯王墓玉器中的葬玉美術代表——金縷玉衣初探[J].藝術評鑒,(10):-+.

[3]王良田.金縷玉衣[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33(05):2.

[4]新竹.中山靖王劉勝的多面人生[J].中國拍賣,(Z1):66-71.

[5]新竹."中山靖王劉勝的多面人生."中國拍賣.Z1():66-71.doi:.

掃二維碼|關註我們

郵箱:service

yunxuntang.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zy/5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