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治失眠,丝瓜通经活络的原因,原来如此

导语:在中医的几大思维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维即取象比类。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参天地之化育,明万物自然之理”,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简化了认知世界的难度,这一认识模式有利于多种自然规律的发现。然而象思维并不是中医药的全部,这种发现依然要经历实践的反复验证其效应,没有相应效应的内容,大多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湮没;

而确有其实的部分,则随着时间检验,如大浪淘沙、沙中烁金,最终成为中医药的闪光点。

在中医的几大思维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维即取象比类。而中药的功效与主治,则也包含了这一智慧,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以及生长环境,推知功效与用法等,是独特而又神奇的应用方法。通过此法,相信你能很好的记住中药的功效。“

中草药的“象”是其功效的重要依据

《内经》指出:“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张志聪称之为“用药法象”,这里的“象”即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懂得这些常识规律有时能救命民间有这样的归纳:“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

也就是说,凡是草木中间空心的都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如治疗风寒腰腿痛,可加一些酒行气活血,一般不认识的药尽量只外用勿内服;

凡是草木叶与枝都是对生的即可以外用止血;凡是叶边有毛有刺的即可治疗肌肉红肿疼痛等;凡是叶子经一搓既有粘滑浆液的那可治疗无名肿毒或蛇、蝎、蜂、蜈蚣咬伤等。

懂得这些规律,除了有助于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药物的功能,对临床有更加精当的把握以外,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比如在野外发生意外,而手中又没有准备到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大有用处了。中草药中的五行相克如出现出血情况而需要止血的话,就可以根据“叶枝相对治见红”这一点,在附近寻找枝叶对生的药物来处理,如果是显红色的则更好。

同时,由于“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如果时间允许,用其中一些烧成炭黑则效果更佳。又如,如果出现了被毒蛇咬伤的情况,又当如何急救呢?

凡被毒蛇咬伤,切勿惊慌失措,应冷静地挤或吸出毒汁,然后在原地直径十米范围内,即可按照“叶中有浆拔毒功”一句所提示找到解药。

取象比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

”吴以岭在《络病学》虫药通络、藤药通络中,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仅仅是通过藤的象,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药物都具有通络散结的作用,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各藤又有更加细微的区别,比如鸡血藤,它的汁液还真的很像鸡血的样子,红红的入血分,味道也相对甘甜而更有补性,所以鸡血藤还补血活血的作用。总体来说,对于中风中络者,鸡血藤就更加对证了,是以它不仅能够通络,更有“血行风自灭”的意义。“

卦象中藏着治病的奥秘

”唐容川说:“荷藕中空,即离象也。生出莲叶,其形仰盂,即先天之离变为后天之震,开花色红内虚,又是象先天之离。生出莲藕,又是仰盂,象后天之震。至于莲子,外白肉内青心,亦象离中虚,又将来生莲叶之先天也。然莲子非入水不能生叶,盖离之上爻必变为阴乃成震卦。水者阴也,莲子入水,是离体之上加以阴爻,逐变为震卦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人患雷头风症,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发热,症状很像伤寒的样子,医家用了很多药物都没有见效。李时珍处清震汤治之而愈。方用荷叶1枚,升麻15g,苍术15g,水煎温服。时珍说,此病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药重剂,诛伐太过。对证应该用轻灵的药物。但是为什么会用到荷叶呢?这是由于震为雷,而荷叶的形象就属于震体,其色又青,乃涉类象形之义,所以才用到它。其他诸如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续断多筋而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能坚筋骨、伸筋草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穿山甲具有通络之效等等,举不胜举。需要注要的是,诸如以皮治皮、猪腰补肾等,虽以其外形之象,但我们更加看重的还是它的神似(义象)。万物之皮皆有保护其体,循环水道卫气等功能的共性,这共性就是所谓的神似。病人之所以浮肿,虽与内脏病变有关,但与皮肤在某方面的功能虚损亦有关,而万物之皮有着共同的功能特性,故药物之皮可以助人之皮以敌外邪或平衡人之体表的功能以化解所害。同理,猪腰补肾亦非其形似为原因,而是由于猪腰(即猪肾)的功能与人的肾脏的功能相似,以神补神而已。“

紫苏百合朝开暮合服之能治失眠

”《范文甫专辑》中论治黄某不寐案云:“苦不寐,百药不能治,召余处方,以百合一两(30g),紫苏叶三钱(9g),二味煎服,三贴而安。问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书?余曰:我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不意其得效之速也。”有人对此妙案而拍案叫绝,也有人反思而提出这样的疑问:“朝开暮合、朝仰暮垂的药物不光是百合、紫苏两味,这种用药的方法究竟有没有普遍性?”其实,该患者“苦不寐,百药不能治”,作为顽固性失眠,先不论其最初病因,一个长期失眠的人,至少已经存在阴阳开合出现了问题,而具有朝开暮合、朝仰暮垂的百合与紫苏,在象思维的层次,确实具有调节开合机制的功能,有是证则用是药,所以见效。那么其它拥有类似药象的药物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些人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看到这个结论之后,会在其它失眠的患者当中也用上百合与紫苏,这就真的犯了是教条主义了。“

知了昼鸣夜息蝉蜕可治小儿夜啼

”比如小儿夜啼证,晚上哭闹不睡眠,用上了就未必效果,这个时候用蝉蜕效果更佳。就药象来说,蝉(知了)白天叫得震耳欲聋,晚上却了无声息,所以善治小儿夜啼证。当然,蝉蜕的药性平和,对一般失眠也具有普遍作用。药象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些人把“象”解读为形象或者意象是狭义的,真正的药象至少包括药物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包括对药物的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药象自古至今都是中医中药的重要思维,特别是宋代以后,大批儒士加入医生行列,医学被儒家认同为格物穷理的学问体系,使其理论更加完备。药象思维才是正统的本草思维,这当中也包括了《周易》八卦的象思维。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药象作为认识与应用中药的一个思维工具,也必定存在某种局限性,需要与阴阳五行等理论相配合加以应用。这样一来,无论是对“医者,意也”意象的提炼归纳,以及对中药性味的体会把握,象思维均贯穿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最被忽视的保健品——丝瓜络

”(此部分作者:殷浩然老师)丝瓜是常见的一种蔬菜,丝瓜晒干以后,去皮去籽就成了丝瓜络,过去人们常用丝瓜络来刷锅洗碗,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丝瓜络不但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保健和美容功效。比如说脂肪瘤,常用丝瓜络洗澡就可以去除。丝瓜络可以活血通络人如果脉络不通,就会导致身体的气血瘀滞,从而引发胸胁疼痛、腹痛、腰痛、睾丸疼痛,妇人闭经,乳汁不通等症。而丝瓜络恰恰具有通经活洛、活血化瘀、镇痛等功效,因而对上述疾病就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丝瓜络除了可以做为药物内服之外,还可以外用。很多人的皮肤不好,原因常常和经络不通有很大关系,如果在洗澡过程中,常用丝瓜络来按摩刮擦身体的话,就可以通经活络,加速血液的循环,疏通毛孔,促进皮肤排毒排寒,使皮肤变的更加细腻润泽。用丝瓜络洗澡不但可以起到美容作用,而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现在年轻人身上长脂肪瘤的现象很普遍,西医除了做手术切除外,别无良方,而中医对这类病人,常用丝瓜络配上其它一些化痰的药让其服用,同时让病人用丝瓜络泡澡、搓澡,如此一段时间后,脂肪瘤就会慢慢变小,乃至完全消失。丝瓜络为什么有这些作用?是丝瓜中含有特殊的药用成分吗?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去研究,当然没错,总能发现能够治病的分子乃至微量元素等,但我们中医在针对某种疾病选药或组方时,有时的依据并不是药性的成分,而是药物的名称、形状、产地、生长周期等等,下面给大家举个有趣的例子。保胎方剂“寿胎丸”在中医的各种方剂中,有一个验方十分出名,它的名字叫“寿胎丸”,主要用来治疗流产、滑胎,对胎儿的软弱疗效也特别好,这个方子由四味药组成,即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为什么这个方子对滑胎、胎儿软弱有显著的疗效?我们来看看著名中医栾加芹博士的解释:胎儿在母腹中长大,必然要吸取母亲的营养。那么,胎儿在母腹中怎么吸取营养呢?西医会有一整套分子原子之类的解释,而中医的用药依据,在你看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菟丝子——无根,却能够缠绕在豆类的杆上,几天之间,就一大片一大片,快速繁殖,使得整块的土地都是黄灿灿的菟丝子,而完全没有了豆类的影子。所以,菟丝子具有帮助胎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功能。桑寄生——故名思义,是寄生在桑树上的(当然也可能是别的树,但最初古人应该采用的是桑树上生的),自己没有根,只能是吸取桑树的营养来供给自己。所以桑寄生也具有帮助胎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功能。有了上面的两味药物,那些光见自己长胖不见胎儿长大的孕妇,应该就够用的了,但为了纠正滑胎,还需要下面的两味药物。续断——故名思义,可以把断了的东西接起来,如骨折。而母体,滑胎也恰如胎儿与母体断开有关的联系,所以用续断来治。听起来可能有些匪夷所闻,药方的组成竟然依据的是药物的名称,这对西医来说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但实际的结果却是用起来疗效如神。阿胶——驴在其母腹中呆得最久,寿胎丸用阿胶是希望胎儿也在母腹中呆久些,不要急着出来。“

中西用药的差异

”西医与中医在用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背后体现的是对人体,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差异。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前者依据的是“还原论”,后者依据的是“整体论”。西医多为化学合成的单一成分。对于药物中的各项生化指标,以及组成西药的化学结构,都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西药多以恢复发生病理的脏器为目的,它是针对“病”进行“对抗”。中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复方。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就是至今都搞不明白中药起作用的机理。其实用还原论的思维去分析,是永远搞不懂中药的,因为很多中药方剂并不直接针对病灶,它以整体论为依据,认为治病还要调理那些目前还没有显现出病症的脏腑器官,并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和自愈力为终极目标。中药的组方往往蕴含着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它就是“天人合一”学说。“人”指的是躯干和生命,“天”指的是大自然,我们古人认为人体其实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映射、相互感应的关系。例如说,自然界的各种植物与果实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这些不同的味道和人体的脏腑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有“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的说法;又例如不同食材会发出不同的味道,焦味可以补心,腐味可以调脾,所以吃炒焦的瓜子、黄豆等可以补人的心气,吃略显腐臭味的豆腐乳可以健脾消食等等。又例如同一种中药药材因为产地与生长环境不同,得自大自然的气(能量)不同,所以它的药效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来。以常用的党参来说,如果用吉林产的,则是补肾的良药;如果用山东产的,则在补血方面有奇效;如果是用湖北产的,则在抗癌、抗衰老方面效果最好。再者,中药因为炮制方法不同,在炮制过程中受到不同能量的灌输,也会造成同一种药材会具有不同的药性。例如山楂,生山楂多用于活血化瘀、止痛,焦山楂多用于消食导滞。其实,中药最被西医所诟病,认为极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就是它在选用和组方时,常常依据了“取类比象”的原则。“

“取类比象”在治病上的应用

”什么是“取类比象”呢?就是有两样东西(包括人、大自然、万事万物等),如果它们表现出某方面相似或相通的属性,我们就认为它们具有相近的磁场特征,而且两者之间的能量可以相互传输和补充。例如,人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样,都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人体的某些方面,与各种动植物都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中医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就会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来选取特定的动植物做为药物。例如,人的腿胫酸胀疼痛,可用虎的胫骨来治疗,当虎的胫骨难得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狗骨来替代。虎和狗与人一样都是哺乳动物,四肢都比较骄健,它们的胫骨和人的胫骨,属于同一种“类象”的物质,所以它们的胫骨就有强筋壮骨、祛风止痛的药用。又例如天麻,它在风中仍能立住不摇动,所以被称之为“风吹不动草”、“定风草”等等,古人根据它的这种属性,常将它用于因为内风所导致的头痛头晕。又例如人参酷似人形,它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沙苑子与五味子的外形和人的肾很相似,所以它被作为补肾的良药;核桃仁形似大脑沟回,所以有补脑的功效;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和人类似,所以被称之为“X鞭”,可以壮阳等等,类似这样“取类比象”的例子不胜枚举。揭秘丝瓜络的作用机理看了以上的论述,大家能猜出丝瓜络通经活络的作用是从哪里来的吗?先从形状上来说,丝瓜络具有特殊的网状纤维,这些网状纤维就像人体的脉络一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按照易经“取类比象”的原理,丝瓜络就可以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再从生长周期上来看,丝瓜生长在夏天,根据《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夏天是“少阳相火”主令,所以丝瓜尽得离火之气,离卦又为血液、神经,对应人体的足少阳胆经,所以丝瓜络就有了通经活络的作用。搞懂了万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八卦与人体的对应关系,按照“天人合一”的原理,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就能又快又准地找到最适合的药物。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而禅的特质又是什么呢?中国禅宗特别是四祖开创的禅风形成了祖师禅,可以说,中国禅的特质就是祖师禅。祖师禅的特点是把禅修的生活与日用事融为一体,所谓日用事,即今人所说的生活。当时禅宗僧团通过农耕生活,农禅并重,以农养禅,走出了禅宗的一条路,也走出了中国佛教的一条路。这是祖师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大区别。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从未中断过,也由此引发出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的禅修方式,在种种劳动场面中展现了无限禅机。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提到中国禅宗的特色时说,禅宗的要义有四点:“一、第一义不可说;二、究竟无得;三、佛法无多子;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所谓“第一义不可说”,就是内证的境界只可体验,不可言说;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做,才会有亲切的体会和受用。所谓“究竟无得”,有得就有局限,就有执著;只有无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为什么说无得呢?因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不假外求。好比一个人久客他乡,而今回到家里,肯定不会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家园,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家在哪里呢?家就在当下,家就在你每时每刻的观照与感觉中。这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禅宗的“究竟无得”。所谓“佛法无多子”,就是佛法没有说别的,就只讲了一件事——为令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除此没有第二件事。禅宗则更彻底——“达摩西来一字无”,一件事也没有。为什么呢?一切都是你本有的,只要指出你本有的东西,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佛法无多子”这句话是临济义玄禅师说的,他刚开始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多年,却无所悟人,后来黄檗指示他去大愚禅师那里参学。经过大愚的指点,临济言下大悟,当时感叹:“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这也就是说,佛法的根本要义,只要机缘成熟一点就破,没有多余的话。至于“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是禅宗特有的精神,它把禅机和佛法完全融人生活当中,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参禅悟道的好因缘。唐朝庞居土有首偈语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运水搬柴就是灵明不昧、亘古长存、清清朗朗的明澈之心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把日常生活和灵明不昧的一念心融为一体、打成一片,那时你才觉得,原来这件事就那么简单;也才晓得,不但是黄檗佛法无多子,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也无多子啊!禅宗的四个特点,最后归结到“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就是说,开悟、禅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这四点就是禅宗的本色,尤其第四点,正是禅不离人生日用的亲切处。

在如今道法昌盛,修炼道法神通者和爱好者颇多,也听闻很多道法爱好者在修炼道法之中无甚感应。实际上法术修炼到一定程度是必须有感应的,最常见的就是多有杀摄梦境。

在修身养性,道术神通这些方面,我们总是盲目的崇拜或者质疑古人。

崇拜者大为亲眼目睹一些或真或假的看起来似乎很玄奥的表演或修炼方法,更多的则是自身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培本固原功法,或者民间方术,加以照猫画虎修炼之下,更有得而不得的感觉;因此认为似乎只有古人方能修的高深一些,今人则连入门都难。

而在现今这个世界,为了追逐功名利禄,享受眼前繁华,或于生活压力所迫,致使绝大多数人们心情浮躁,对生活舍本逐末;只知日渐疲累,殊不知生性被逐渐透支,更难平心静气。只有极少数人方能领悟一些生息的真谛,术法的皮毛。这样一来,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见识到哪怕是很浅显的一些神通法术,只认为那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以此质疑。

人各有志,有一些人,一辈子也不会对修炼有任何兴趣;而另有一些人,则想入门而苦于无路可寻,当然后者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前者年龄慢慢增加,或是眼见自己慢慢衰老,对数十年数年以后即将面临死亡的恐惧,也或是对于生活的领悟而开始渴望修炼。

而事实上,无论是修身还是修性,亦或法术咒语;浅显的说,大家可以这么想:我们的修炼,其实就是在领悟和学习一种规则和感觉能量,自然的规则,自然的力量。而这种规则和力量是无声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领悟和体会,才能理解并对一些规则加以利用;或者自身能够吸收利用这种能量,另外一些,则本事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自己知道如何使用了。功力,神通和法术的本质虽然不完全是这样的,但大概概念其实就这么简单。

科学并不是不能证明神秘能量和神秘文化,而是我们所熟知的科学知识,只是我们用了一些时间学习再代代相传,所了解的有限知识罢了。这些知识,对于苍茫无边的自然宇宙来说,甚至不如九牛一毛。试想世界对于蝼蚁的概念,如果蝼蚁有智慧,它真的会认为它所在的那一片地,或者那一座小山,就是无边无际的世界。因为如果不是意外,它永远也观察不到那一片地的本来面貌,看不到那座山的样子。

为什么现代人不能修炼出神通和习得法术之类的,而古人却可以?

首先对于修炼,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会打坐,都会诵经念咒,等等。而无论做什么,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心静,再静。

因为只有在我们心最最安静并且保持清明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和自然感应,方能体会到自然的奥妙和力量。

而神通就是由此而来,是在做到最清净自然的状态下,自然领悟而出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部分修炼的手印、冥想等等;这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前人在这种状态下自然领悟而来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照着前人的手印和理念,自身却很难做到和自然的感应道交呢?这就是因为形似而不神似;我们人类的语言并不完善和完美,并没有办法把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感觉完完整整无瑕疵的向另外一个人表达出来,而文字就更加困难了。这也是很多修炼法门只能言传身教,或者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根本所在。

有时候,可以在某些方面认为古人就和小孩子一样。大家都知道,小孩更容易感觉到周围异常的能量场或者看到某些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因为小孩儿心里没有杂想,在三四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学东西也只是耳濡目染而不是有意来学习的。大多数古人的追求就像小孩的追求一样,吃饱,穿暖。生活也一样简单,春种秋收;仅此而已,除此以外,他们并没有如今这样繁多的想法;娱乐。

我们知道,当我们并没有接触到一件我们并不知道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对他并没有概念,也就没有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也会很自然的就完全精力集中了,有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感觉和体会到一些自然的奥妙。

举一个最简单最普及的例子,大多数的人在小时候,都会不止一次的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心无杂念的观察着某件东西或者某个地方,纯粹是没有任何追求或者意念的观察,在那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突然之间就看到自己正在看的东西被无限的放大,看起来无比清晰,犹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样。等到我们突然意识到看到了不同寻常的现象的时候,有意识的再去观察,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了。这就是最原始和最简单的修“性”。如果按照今人的角度来看,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神通了?然而这却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是我们无法熟练的运用而已。

这就是一种无我无他的状态,修炼最重要的东西。古人追求少,思想杂念少;因此更能达到这种状态,也因此更加容易修炼有成。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要有了这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的状态以后,每个人便都具有了神通。

毕竟在绝对空明的状态下领悟到只是极少数慧根很好的人才能做到的,我们大多数的人想要修炼有所得,还是得借鉴前人的经验,前人的这些经验,就是流传下来的典籍。也有少数只作言传身教的师承。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我们所领受到的或多或少和前人的领悟有所差异,而每一代的相传和每一个版本的典籍之所以有所不同;(现今很多空穴来风甚至胡编乱造的则不在此例)道理就在这里。这并不影响什么,当你把你所领悟到的东西教给别人以后,别人也会有跟你并不一样的感觉。

当然如果是跟原来的典籍大相径庭的解说;这就得考虑是否是前人在修炼过程中出现异常(入魔)后的的体会了。

而现今版本的各种秘书典籍,则大多均为杜撰而来,更不可信。如照其修炼,没有效果倒是好事,如果真正的聚精会神了,更大的可能性则是伤害到自身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gq/7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