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田,也是门技术活儿,里面道道很多。这也是为啥一个村紧挨着的两块地,土质水肥投入差不多,却是有的大丰收,有的多病害不收成的原因。前几天阿兮讲了冬灌的重要性,今天呢,就再分享下农村耕田的一组农谚老话,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一、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在胶东农村,一直有冬耕的习惯。也就是秋收后的庄稼地,一部分种上冬小麦,另一部分留着春天种花生和春玉米,这部分田,要趁着大雪小雪节气里,深耕一遍。农村庄稼老把式都知道,冬至以内一定要把春播田耕了,老农的话叫“冬耕养地”。但这个时间也不是越早越好。为啥呢?太早了,那些害虫还有活动能力,你深耕把它翻出来,它们可能还有能力自救,重新钻入深土层。这样就达不到冬耕除害虫的效果了。所以有“耕田过冬,虫死土松”的说法。这个“冬”指的也是冬至。农村老话说“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就是这个道理。冬至就进入数九寒天,地都上冻了,犁根本下不去,干耗力气,达不到深耕的目的了。二、冬耕深一寸,等于多上粪城里人没种过庄稼,可能理解不了这道理。我大体来解释下。冬耕越深,翻起的深土层越厚,那些产在地里的虫卵,妄图躲在深土层里过冬的害虫病菌,一下都被翻到了光天化日下,在零度下的冰雪寒天里,根本没有招架之力,直接被冻死大半。病害少的耕地,种了庄稼,只要水肥跟上,肯定长得欢实。其次呢,冬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土地深翻以后,经过一个冬天的寒风拷打,雨雪浇灌,这部分土会更加疏松透气有营养。“冬耕耕得深,庄稼肯生根”,这都是千百年来庄稼汉积累的宝贵经验,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达到除虫害病害养地的目的,不得不说,确实大智慧。三、冬耕要深,春耕要平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句耕地要诀。“冬耕要深”,你就是能更多深就耕多深就好,而且冬耕后不要耙平,就让它维持耕的原生态。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尽可能的土层暴露在空气中,寒风对流过凸起的泥块,将它冻酥,虫卵冻死。下了雪,也能更好的浸润滋生土壤。冬耕后的土地,根据一冬下雪情况,春种前再看是否需要泼地。勤快的农民春天会再浅耕一次,用耙耙平,准备种春玉米和花生。“春耕要平”,是因为春天风大,干燥,土壤需要保墒。春天耕了田,要马上跟着用耙耙平,紧接着下种。俗话讲:“三年学个买卖人,一辈子学不好个庄稼汉”,种庄稼的道道,确实多,很多老庄稼把式,种一辈子地,还有搞不定的作物呢。记得儿时村里有个庄稼好手,就是种不好香菜,怎么种怎么出不来。好在农村就这点好,管你懂不懂,只要上心,跟着老庄稼把式做准没错。“庄稼汉,不用问,一个做甚都做甚”。跟准时间,加上自己多琢磨,熟能生巧,自然也就会了。您还知道哪些种地农谚俗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给阿兮。农村农民农业,民谚民俗民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