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本草大黄

大 黄

概 说

大黄始载于《本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本品以其色黄故名。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勘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有生用、酒炙用、炒炭用等多种用法。生用时泻下力强;酒炙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炒炭用既能止血,还能止泻。

性能特点

大黄味苦,品尝可知其苦味并不重,其性寒。苦寒之性即具沉降趋势,从而具有泻下通便之功,与其归脾胃、大肠经(都属于消化道)相符。因大黄还能活血,故归肝、心经。

功效应用

大黄有四大作用,在临床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1.泻下通便:《本经》载大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药性论》用之“消食”,治“宿食”,《日华子本草》认为本品能够“利大小便”。大黄苦寒沉降,归大肠经,能荡涤大肠积滞,有良好的泻下攻积作用,是“下法”最常用中药,常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秘结等,因其性寒,最宜用于热结便秘。本品用于泻下时,以生用泻下力最强,且不宜久煎。(1)治疗热结便秘,以三承气汤为代表方。热结便秘往往具有明显的腹征:腹痛剧烈,按之满痛。大便的改变则是:大便干结而腹胀,伴日久不排。若见大便不干而日久不排者,则非大黄所宜。

急性高热病人多日不大便,出现腹部胀满、痞硬拒按等,在清热方中加入生大黄,既能泻下,又能清热。伴随着稀便的排出,常可热退病除。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对于肺热咳喘患者,日久高热不退,询问大便情况,若大便秘结不通,加入本品,常可便通热清。

()治疗寒积便秘,在应用大黄的同时,必须配伍温里药如附子、干姜等,大黄附子汤、孙真人之温脾汤均为代表方。(3)治疗湿热阻滞肠道之泻痢不爽、腹痛、里急后重等,方如芍药汤。本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系“通因通用”治法,属于反治法。《本草纲目》明确记载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清热泻火:大黄苦寒,能够清热泻火,用于血热出血、目赤咽痛、热毒疮疡等。火热内盛而上炎,从而表现为火热证,同时火热伤津,可致大便干结。若大便干结不通,火热郁结则易上炎,症见血热出血、目赤肿痛等。大黄治疗此类病证,不仅与其苦寒清热有关,而且大黄能够通便,系釜底抽薪之治法。此外,因大黄作用趋向沉降,可降上炎之火,并有凉血止血功效,对于火热迫血妄行之上部出血,如衄血、咯血、吐血等,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如治疗血热出血证,与黄芩、黄连同用,即泻心汤;治疗火热上炎之牙龈肿痛、目赤头痛等,配伍黄芩、栀子等,如凉膈散;用治肠痈腹痛,常配伍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即大黄牡丹皮汤,本方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常用方、有效方;用治湿热淋证,常配伍车前子、木通、滑石等,如八正散。3.活血祛瘀:《本经》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名医别录》云其主“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药性论》云其主“破留血”,《日华子本草》云其“调血脉”。均说明本品具有活血之功,酒蒸或酒炒后,活血化瘀之力更强,可治疗多种血瘀证。如治疗妇女产后瘀血阻滞腹痛,常配伍桃仁、土鳖虫等,如下瘀血汤;治疗妇女血瘀痛经、经闭等,常配伍桃仁、桂枝等,如桃核承气汤,甚效;用治跌打损伤,常配伍桃仁、红花、穿山甲等,如复元活血汤。4.利胆退黄:本品归肝经,有清泄湿热、消退黄疸之功,治疗湿热黄疸,《本草纲目》即载本品治“黄疸”。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如治疗湿热黄疸,即阳黄,常与茵陈、栀子配伍,即茵陈蒿汤;胆结石、胆囊炎等大多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以大柴胡汤为代表方。

由于本品含有较多的鞣质,故常用于治疗烧烫伤,可研粉单用,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本品的作用比较奇特,既能泻下(蒽醌类衍生物),又能止泻(鞣质);既能活血(生品、酒制品均可),又能止血(炒炭)。似乎具有双向性的调节作用,但这种双向性作用系由于不同的用法所造成的。生大黄后下则泻下作用较强;制大黄久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产生便秘,呈现出止泻作用。

黄煌教授指出:大黄证的客观指征为口燥舌黄。其舌质坚老,舌苔黄厚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称之为“大黄舌”。应用本品时,还应该注意有无大黄体质的存在。适用于大黄者,尤其是较长期使用大黄者,大多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称之为“大黄体质”。大黄体质多见于中老年人。(《张仲景50味药证》)

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甚至还可大剂量用至60g。姜宗瑞经验:大黄的泻下之力,与剂量关系不大,与煎煮时间长短有关。大黄牡丹皮汤用大黄四两(4~40g)且1次顿服,因与诸药同煮,所以泻下的作用不明显;而三黄泻心汤是沸水泡服,每味仅用g,则可使每天大便5~6次。如用大黄通便则后下,或泡服,若用来清热活血,则与诸药同煎。(《经方杂谈》)

使用注意:大黄用于泻下时,患者药后以泻下几次为度?一般而言,每日~3次为宜,此为其一;二是患者的自我感受,虽泻下而无腹痛,且泻下之后,感觉舒适而无其他不良反应,这就是大黄对症的表现。

临床经验

中风多从风、火、痰、气、血立论,稽其证候属性多为本虚标实。发病伊始标实证为急,尤其是出血性中风,常病势凶险,因离经之血瘀于脑窍致气血逆乱,升降失调,常出现一派大壅、大塞、大闭之象,此时非通腑逐瘀不可。正如《血证论》所云:“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尤其是血瘀日久化热者,应少用清热化瘀,重用通腑下瘀,此时应用大黄尤为合拍。腑气一通,风火得降,虽非直接祛瘀,然大便通利,秽污得排,升降得调,气血调畅,则瘀血得除。缺血性中风虽病势较缓,常有中气不足、肝肾阴虚之虚证,然而气虚可生痰,阴虚可生热化风,风痰流窜经络则血脉瘀阻;肝肾阴虚,津液亏虚,肠道失濡,腑气不通而致便秘,秽浊之气内扰,郁而化痰,如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病情。大黄可通腑导滞,通利血脉,祛除瘀血,活血通络,有推陈致新之能,有釜底抽薪之功。因此骆老认为凡是中风之证均可大胆应用大黄,对于出血性中风常用三化汤或血府逐瘀汤配大黄应用;缺血性中风常以大黄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疗效颇佳。[骆伟斌,等.骆安邦应用大黄的经验.中医杂志,,35(4):10]

拓展阅读《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大黄篇

邹良材经验:邹老治肝脏病,用大黄之处甚多,他认为在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多有与湿热瘀毒相关者,大黄既可清热除湿,又可解毒行瘀,因而颇为相宜。如在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中医常用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均有大黄。大黄配茵陈,则清热除湿退黄之力益胜,伍入芒硝、枳实,则功专通腑消胀。对大便稀溏者,邹老亦有使用大黄的,但多为制大黄,同时配以黄柏、黄连等苦寒燥湿之品。邹老还发现,不少连续服用大黄的病人,约1周后,泻下作用便会明显减弱,以至消失,大便可转为正常。由于大黄不但具有清热、解毒、泻下、退黄等作用,而且有止血、消瘀、化癥的功效,故既可用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对无黄疸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因湿热瘀结而出现吐血、衄血、癥积等情况的,亦常可酌情选用。(《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朱宗元经验:急腹症用大黄 在急腹症的治疗中,通便为常用之法,大黄为常用之药。为了达到攻下的目的,有的医生用大黄达30g或更多。我在治疗急腹症中体会到,大黄的攻下作用主要在于煎法和其配伍,不一定增加其用量。对于一般性的攻下,只需在攻下剂中加入大黄10g左右即可,若需猛攻必配芒硝。大黄的攻下作用与其煎法很有关系,一般而言,待汤药煎成后再入大黄,大黄入煎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久煎则攻下作用递减。大黄的泻下作用有时很猛烈,这常可引起医生和病人的恐惧。对此《伤寒论》尝以服冷粥止泻,我在临床中以冷开水代冷粥亦可达止泻目的。服药前事先准备一杯冷开水,待泻下次数达到预定数,即饮冷开水,其泻即止。用冷开水止药物引起的泻下,不仅适用于大黄,而且对甘遂、芫花等药所致泻下均可达止泻目的。(《黄河医话》)

张静荣经验:行医伊始,遇一便秘病人。根据病人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等,诊为燥屎内结,投调胃承气汤下其燥屎。病人急欲解除3天不便之苦,返家后及时煎药内服。服药小时后未见大便,派家属来问缘由。我考虑是药不胜病,嘱服黄连上清丸l粒,以增强泻下之力。3小时后,病人又派家属来,诉说仍未大便,且腹胀、腹痛难忍,再三恳求,火速解除痛苦。我沉思良久,踌躇难决,前剂中已用大黄15g,后又加服黄连上清丸1粒,论药力,已算不小,为何服药3小时后仍未大便?追于病人家属的急切心情,我又嘱其再服半粒黄连上清丸。病人家属走后,翻书数部,不得其解,殊觉惘然。此时,患者家属又登门告急,极言病人痛苦之状,要求再加药下其腹中燥屎。我迫于无奈,又嘱其加服黄连上清丸半粒。自此,直至晚饭后未见病人家属再来。我因病人安危所系,遂到患者家中走访。刚一进门,正遇病人从厕所出来,问其病苦,他却啼笑皆非,说服药5小时后大便,1小时内已泻4次,虽便秘之苦已除,而腹泻之病又难支矣!面对病人,我心中惭愧万分。返回途中,始悟出大黄服药5~6小时后才产生泻下作用的道理。由于忽略了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致使病人燥屎虽下,而腹泻难收。自此,我对药物的作用时间特别留心,方知其中大有学问。如麝香、冰片,服药后l~分钟便可发挥作用;叶、花类药物,服药~4小时后可起作用:根茎类药物,服药4~6小时才起作用。以上仅为一般规律,随着剂型改革,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会改变。(《黄河医话》)

陈兴珠经验:久病头痛,将军夺关 福州市汽车配件厂女工吴某,头部击伤后头痛频发,痛时要服素密痛3片才能级解。经多方求治,屡服钩藤、菊花、蔓荆子、藁本、白芷、苦丁茶等均无效。年10月就诊于余,患者年已半百,自诉头痛如刀割,多在凌晨发作,痛位在巅顶,不痛时则如常人。脉沉细而弦。舌苔薄而净,质偏紫,寝食如常,二便自可。细揣搜风止痛无效,似与风火头痛无关。况病从被击伤起,不但气血受阻,定必愤怒伤肝,病位与肝经吻合,且肝郁可化火,血阻必成瘀。泻肝胆之火,通瘀阻之血,乃治病之本。遂投龙胆泻肝汤,当归用归尾,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连服3剂,头痛大减,不服素密痛亦可缓解。若大便通畅,则头痛更轻。复悟前药虽已中肯,而泻火通瘀之力尚感不足,拟前方加大黄9g,以增强泻火通瘀之力。服后大便通畅,头痛若失,连服半个月头痛告愈,继以钩藤、甘菊合六味而功。本案病位在肝。若谓病因,则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而医用搜风止痛全不奏效。但病由打伤,久病入络,分明有瘀。而遭打者愤怒伤肝,郁而化火。此正独处藏奸,不可不审。乃投泻肝理瘀,痛减而便后更轻,旋知非通瘀泻火不可,主药则非将军莫开,投之果效,叹医道之艰难,聊备一格。(《南方医话》)高鸿章经验:高老衷中参西,善用大黄,或粉、或浸服、或胶囊,或清、或和、或下,如自制大黄胶囊,配以水牛角粉治疗咯血,临证只要是实证热证,无论有无腑实证,均以大黄胶囊配伍治疗,取其“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导热于大肠,肺热止,血复于脉,咯血自愈。用大黄急下存阴,在内科急症中屡起沉疴,如治温毒案(病毒性脑炎)俱高热、神昏、躁动、谵语,鼻煽息促,便闭,脉弦劲有力,舌质暗红,苔灰黑,无津。病因为毒,病机为热以毒立论,取清解攻下法,药用:板蓝根、丹参各50g,大黄7.5g(后下),药后天内大便4次,色黑褐,热退,神志续清,后以清解养阴生津以善其后。[李良.高鸿章遣方用药技巧浅谈.辽宁中医杂志,(1):14]孙克勤经验:黄疸、黑便用攻,已为常法。不论黄疸辨为何型,只要腹胀便秘,或大便湿滞欠畅,不是滑脱不禁均可用生军(后下),以尽快除湿热邪毒,能很快控制病情,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施姓男孩15岁,黄疸、低热、纳呆、便溏、苔薄白腻、脉细,黄疸指数30U,S-GPT00U以上。予以化湿健脾通腑解毒。方用茵陈四苓散加藿香、厚朴、白豆蔻,生大黄(后下)。连服8剂症状体征消失,第0天查肝功能完全正常。至于黑便则更以生军祛瘀排毒,推陈致新,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施某,女性,年逾花甲,因黑便,反复住院,身体颇弱。此次黑便两天,脉弱肢凉,劝其住院治疗,坚决拒绝。给党参0g,阿胶(烊化)10g,甘草5g,生大黄(后下)9g,云南白药1/4支(分两次冲服),日服1剂。另以别直参6g煎汁代茶。翌日其夫慌慌来诉:大便次多、心慌、不能动。嘱输液、补充血溶量。第3天大便次,转黄、渐安。

生大黄不仅有消炎解毒,导下排毒,还有止血、健胃之功,而且其导下作用主要是刺激结肠,对胃、十二指肠无影响。焦东海单用大黄粉口服治疗例上消化道出血,明确指出:大黄虚证实证均可治,安全无毒有效(其有效率为97.5%),大便隐血转阴时间为1~天,大便次数增多,可以不掩盖矛盾,再有出血,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孙克勤.攻下及大黄.中医临床与保健,,4(1):58]

赵绍琴经验:就赵师所见,肾炎当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化瘀为主。活血化瘀系此病治之一大法,确有良效。近代研究亦证实可改善肾之功能,对肾功能之恢复颇有帮助。临证中,赵师每多用赤芍、丹参等药,其独到之处每用大黄1~3g与群药同煎,凉血祛瘀而生新。[吴庆森.赵绍琴教授临证经验一得.甘肃中医学院学报,3,10(1):]

张志秋经验:张老在临床上习用大黄通腑清热,他认为六腑以通为用,大便一通体内热毒就能外泄,退热贵在邪有出路,开门放贼,诚为上乘之法。通泄不仅可清热,也可解毒、祛瘀、利尿,还可补虚。他总是喜用生大黄泡饮,将其他药煎汁后浸泡大黄半到1小时,取汁饮服,使大便次数保持在每日4次或5次为宜,根据病情与便次增减大黄用量。少数人服大黄后发生短时间腹部隐痛,无须处理。[张继烈,杨福泰.张志秋老中医临床经验举隅.江西中医药,(4):14]

程益春经验:大黄在临床一般取其通腑之效,如三承气汤,大黄取其生。而在消渴病中,程老师多用熟大黄,约占99%。原因是消渴病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即使伴大便干结,亦不耐攻伐,且常出现大便干稀不调,一旦用药过甚,恢复将更困难。此处取熟大黄,且与诸药同煎,可一药三用:通腑、泄热、活血。[刘素荣,冯兰玲.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经验撷要.山东中医杂志,,4(10):63]

石景亮经验:大黄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使用该药的临床指征是:胃肠积热,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瘀滞经闭,癥瘕腹痛。该药用量之大小,应因人因病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痞、满、燥、实”四证具备的阳明腑实证,长江以南患者其量为10~15g;长江以北患者,其量为15~30g。对“四证”不完全具备者,当相机减少其用量。具体使用时,常因依据病变寒、热、轻、重、缓、急之异,从而有湿、凉、峻、轻、缓、润之法。

根据《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凡燥实内结、宿食停滞,脏气不通,气血不畅之证,均可相机使用大黄配伍相应药物消除积滞,承顺脏气,条达气机。临床中借助该药在三承气汤及大黄附子汤等药剂中的主导作用,用以治疗以下病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肾炎、胆道蛔虫病、单纯性肠梗阻、中老年便秘、小儿食滞及降血脂、减肥、抗衰老等。

单纯性肠梗阻证属寒凝中土,气滞不通,虚中挟实型者,可用大黄附子汤合大建中汤加减以治之。处方:大黄15g,制附片10g,细辛6g,党参15g,干姜10g,川椒10g,杏仁15g,炒莱菔子30g,枳实1g,升麻6g。

急性阑尾炎证属于瘀滞期者,当治以大黄牡丹汤化裁。处方:大黄15g(后下),牡丹皮1g,桃仁15g,冬瓜子30g,芒硝15g(冲),败酱草0g,蒲公英0g,郁金15g,连翘15g,木香10g。

急性胰腺炎证属脾胃实热者,宜用大承气汤加味治之。处方:大黄15g(后下),芒硝15g(冲),枳实15g,厚朴15g,延胡索15g,木香1g,连翘15g,金银花30g,牡丹皮1g,浙贝15g。

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大黄的应用将会更为广泛,其理由是:由于空气、水源、食品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每天所摄取的饮食,含有一定的毒素,需要荡除;当今适逢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国人日饱三餐,兼以酒浆,且动辄以车代步,机体本身需要“净化”。因此,除具备腑实证外,在一般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黄的应用也非常普遍,用以健身养颜也多被选用为佳品。临床中不宜用大黄者有: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其可苦寒败胃,损伤脾阳,而致洞泻不止;胎前宜慎用,因其促子宫收缩,而致堕胎;产后和月经期尤当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导致出血过多;由于大黄在大肠吸收后随血流到乳汁,影响乳婴而导致婴儿腹泻,故哺乳妇女也当忌用。[石显方,傅文录.石景亮老中医遣方用药的经验.时珍国医国药,,16(1):]

马云翔经验:表证渐罢,即须主用大黄以荡涤肠胃。患者得汗以后,恶寒、头痛、体痛等表证改善,或已解除,而发热仍不解或不清,说明不是一般感冒病证。应当预计到病势很可能还要发展。这时应仿照凉膈散法,一面清解其无形之热邪,一面清导其胃肠有形之积滞,免得病邪入里,胶结不化。如能及时清理其腑,即使外邪感受较重,其势亦必孤矣。我在临证实践中,往往不问伤寒、温病,都掌握这一原则处理,除起病就伴有大便水泄的病证外,都用凉膈散法(大黄必用),进行治疗,如便下色深而臭气重者,即使大便不实,亦照常应用。而且常连续通下天才停止使用。对现代传染病学中的伤寒,不但照用,而且通导的次数还要多些(一般连续3天)。如第一天通便后,体温不但不见下降,有的反会稍稍上升一些,不必疑虑动摇,应继续通导,一般~3天后发热即可逐步下降,服药7~10天后往往降到正常(午后仍将上升一些)。大黄要生用,煎时要后下,剂量一般6~10g。同时根据表证多少,配用藿香、佩兰、青蒿、连翘、防风之属。有人认为现代传染病学中的伤寒,病灶在肠,病发以后,小肠内往往产生各种溃疡面,因而最怕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证,用通便药刺激,会否欲益反损?我的看法是:清导积滞,就是清洁腑道,就是防止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一项积极措施,这和外科医生为了促使伤口早日愈合,必先清洁创面的道理一样。不过对病程已长,发热持续已半月以上的,用大黄时要适当注意,不能过于孟浪。(《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姜春华经验:姜氏用大黄治咯血的指导思想是肺部有瘀血。大黄,邹润安说:“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樱宁生在《厄言》中说,他开始常用桃仁、大黄治泄血溢之证,但不知所以然,后听一老朋友说:“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向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即妄行,违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遂始知大黄治血,除故布新也。”姜氏对大黄一味,确信邹、樱之言,多年用大黄治血症(大多数是支气管扩张咯血)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无一偾事。(《名中医治病绝招》)侯锡五经验:善用大黄治滑胎侯老从事妇科临床多年,对调治堕胎、小产、滑胎等症,治法独特。对于滑胎一证,常于保胎方中加入大黄,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滑胎患者中,侯老认为属血热阴虚型居多。临床表现为:少腹疼痛下坠,阴道淋漓不断出血,量少色鲜,面赤,口渴咽干,喜冷饮,心烦热少寐,舌质红,苔薄黄少津,小便短赤,腹胀,大便燥结,精神萎靡,脉象滑数或虚弦。治以滋阴清热,凉血安胎为大法。选用泰山磐石散加大黄,随症加减。方药:党参15g,黄芪5g,生地黄5g,玄参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续断15g,白术10g,黄芩15g,甘草10g,阿胶15g,糯米1捻,大黄5~10g,为1日剂量,加水适量,慢水煎煮30分钟,去渣,得浓汁ml,1日次分服。方中党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川芎养血补血;白芍敛阴佐甘草以缓腹痛;黄芩善清大肠之火,佐白术为安胎之要药;续断补肝肾而固冲任;生地黄配合玄参凉血滋阴增液,阿胶生血止血,滑润胃肠。大黄清热通便,除燥存阴,使胎不被热灼;糯米健脾润肠。诸药合用,功用安胎保产。

孙某,女,8岁。年4月6日入院,住院号。既往曾3次流产,均发生于停经后~3个月。末次月经为年月1日,现停经48天,因腹痛伴阴道出血3天入院。妇检阴道有少量出血,宫口未开,宫体鸭卵大、软,双附件正常,尿妊娠试验阳性,B型超声显像已见胎心反射。入院诊断:滑胎(习惯性流产)。结合四诊,患者腹痛、胀坠,阴道流血色红,心烦少眠,口渴咽干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滑数。证属血热阴伤,热损胎元。治以清热凉血安胎,用泰山磐石散增减。处方:黄芪5g,党参15g,生地黄5g,玄参15g,当归15g,白芍0g,续断15g,白术15g,黄芩15g,甘草10g,大黄8g。服药1剂,自觉腹中窜气,矢气频频,剂后,腹痛止,阴道出血停,大便通利,腹胀完全消失,食增。于方中去大黄。不料,天后腹胀下坠症状复发,又于方中加大黄5g,使上症缓解。后续服药6周,停药前1周开始大黄减量,停药后未再复发。后期妊娠经过良好,已于年11月5日分娩足月活婴,母婴均安。(《名中医治病绝招》)

李翰卿经验:李老认为,大黄不但对具有便秘的各种实热证(如阳明腑实的高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大便数日不行,腹满胀痛,或下利清水,热结旁流,或便秘不通,舌苔黄燥,狂怒乱跑,或痈肿疔疖)、火热上冲证(如吐血衄血,头晕头痛,耳痛眼痛,牙痛鼻病,口疮,斑疹)有效,而且对瘀血证(如跌打损伤、癥瘕积聚、痛经经闭、崩漏)、湿热蕴结证(如湿疮、黄疸、淋痛、痢疾)及各种积滞证等均有卓效。其一,在攻下通便方面:①大黄的三个作用——寒、燥、泻,即是说大黄对实热、湿热的便秘比较适宜。②大黄的产地和炮制方法,即西大黄的泻下通便泻火作用较川大黄强,而燥湿作用较川大黄弱;酒大黄、熟大黄的泻下作用较生大黄弱,而善清头部之火热。③煎煮时间,即水煎在半小时以下者泻下作用强,40分钟以上者泻下作用减弱。④用量大小,即用量大时泻下作用强,小剂量时泻下作用较弱。⑤配伍,即配合行气药、润燥软坚药时泻下作用强,不配伍时泻下作用弱。⑥正气的盛衰,津液不足或血虚的便秘,常常在应用大黄的第一剂后,大便即通,其后不久大便又趋秘结,此时若再反复应用大黄,其泻下作用则日渐下降,甚或使便秘更加严重,这是由于大黄虽能攻下,但却伤津伤血所致,此时必须配合或改用增液润便或养血润便方可使大便得通。气虚或阳虚的大便秘结,因大黄苦寒攻伐,大伤元气,不但不能使大便通泰,而且常常使秘结更甚。⑦寒实便秘,虽用大黄3g,亦可使大便泻下1~3次,并在泻下之前往往兼见腹痛,而实热结滞的便秘,最少用9g,甚或用15~30g才有效。⑧逐瘀破血。由于大黄逐瘀破血,所以妊娠期间一定要慎重应用,否则容易发生堕胎。其二,在消导积滞方面:胃肠积滞,大便溏泻或便秘者,大黄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来讲,在消导积滞时用量宜小,一般以1.5~3g为佳,若量大则消积的作用小而攻下的作用增强。若胃脘胀痛,拒按,尿赤,苔黄,便秘者,应配合枳实、厚朴各6~9g;胃脘胀痛,拒按,苔白,尿清,大便稀溏或时秘时溏者,应配入枳实6g,干姜1.5~3g,脾虚者再加焦白术6g;久痢、久泄,大便溏而不爽或里急后重,或便兼黏液,胃脘痞满,遇冷加重者,加党参、白术、枳实、木香各3~6g,干姜1.5~3g,山药15~30g。服药后可能不久即出现腹痛泄泻1次或次。1剂药后,即停药~7天,使正气稍事恢复再用。其三,清热泻火方面:肝胃实火所致的头晕头痛、眼病、耳痛、牙痛、口疮、吐血衄血,非用大黄不易取效,其效的大小常与用量、用法有关。便秘较轻时,大黄用量若大则虽腹痛泄泻而证不减,用量过小时大便不通亦难取卓效。一般来讲,仅有轻微便秘者,宜用酒大黄、熟大黄或清宁丸,且其量以3g为宜;便秘严重者,宜用生大黄3~6g,甚者可用9~1g,若仍大便不通可再加芒硝3~6g。总之,以便通微溏为佳,不可令大泻下。高热发斑,大黄的用量最为要紧,攻下太甚往往使斑邪内陷。攻下不足则邪毒不易祛除,因此用量以恰到好处为佳。一般来讲,根据便秘的轻重,以3~9g为宜。其四,在祛瘀活血方面:本药祛瘀生新,逐瘀活血,为治疗瘀血兼便秘的良药。特别是对兼便秘的瘀肿、癥瘕积聚、出血证效果最佳。在应用时以便通微溏为度,不可使大泻下,否则仅泻肠胃之实,伤正气,而瘀血不除。因为瘀血为沉痼之害,只可缓图,不可猛攻。若兼寒者,可根据瘀血所在部位的不同,加不同的温经活血药,否则仅用大黄之苦寒,往往引起腹部剧痛泄泻,而瘀血不除。其五,在燥湿清热方面:本药清热燥湿,内服或外用,对各种湿疮、黄疸、淋证等都有很好的作用。但因本品苦寒而泻下,过用伤脾败胃而湿邪难除,因此仅可应用于热重于湿兼便秘的湿热证。用量也只能在3~6g,用药以出现大便每日1次或次为度。其六,在泻火定惊方面:若高热便秘,谵语惊搐,或便秘,面目红赤,狂躁不安的精神病,非大剂大黄不能泻其实,一般以10~15g以上为宜,并应根据他证的特点,分别采用犀连承气汤、白虎承气汤、大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大陷胸汤等。另外,应用大黄时,常常遇见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应用大黄的泻下方剂,以第一剂第一煎的泻下作用最强,第二剂的泻下作用则较差,若反复应用时泻下的作用更弱。这是由于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的同时,还有收涩作用的缘故,再加之便秘之证除实热外,往往还兼有气滞,药后气行而大便通,再用则气伤而运化之权降低,因此反复应用经常出现泻下作用降低的现象,此时若停药天则往往使泻下的作用增强。其二,应用具有大黄的泻下方剂时,为什么有的有腹痛,有的没有腹痛,有的用很小量的大黄则大便通,有的用量很大而仍大便不通?这是由于人的体质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讲,单纯实热证的便秘不出现腹痛,而且用量很大才能泻下,而虚寒者则经常出现腹痛,且用小量即可引起泄泻。其三,是有的孕妇虽用小量大黄即出现堕胎,有的虽用10~15g也不堕胎,这是由于前者为虚寒之质,后者为实热壅滞之故。其四,是反复应用具有大黄的方剂仍然便秘不通时一般应改用其他没有大黄的方剂为妥。若属津液不足者应滋阴养液,血虚者应养血润燥,阳虚者应温阳通便。(《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王少华经验:王少华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四十载。他在古代医学家用大黄治血证的基础上,更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他曾指出:“世人但知大黄治血,乃凭其泄降之性,以冀血得寒则凝,或借其荡涤瘀血之力,以收祛瘀即所以生新之功。殊不知大黄治血,实不拘一格,温凉补泻咸宜。而上述情况,仅为凉与泻两方面。此外,治血虚证与参、芪并投,可资补血;而血寒证与姜、桂同用,又能温血。”近年来,王老还认为大黄用酒浸,借其上行之力以作用于上部,此举固有一定道理,但酒属大热之品,必然冲淡甚至抵消大黄的寒性,起不到应有的寒降效用,因而对于火热在上的重证病例,辄与升麻配伍,既能牵制大黄的苦降性能,又可发挥升麻的散火毒、解火郁之功,从而起到协同作用。血崩证如仅满足于塞流而不断以澄源化瘀,则瘀血不去而成漏,漏久不复而再崩。王老有鉴于此,每告诫我辈:“治失血证者,若忽视瘀血而不疏浚,则医德何在?”并十分推崇缪仲醇的止血三诀,认为“宜行血不宜止血”的主张,适用于多数失血证患者。对“服寒凉药百不一生”的论述中指出:“缪氏之言,非绝不可用寒凉药,而是不能只顾凉血止血而摒弃祛瘀一法,否则缪氏亦曾用寒性童便治血,如非取其化瘀,将何以自圆其说?”为此,家父治失血证,在取寒降凉营、温补收涩各法之同时或其后,每伍以大黄化瘀,其原因即在于此。我们体会,同一适应证,在用大黄祛瘀后,治愈期既缩短,愈发复发者亦罕见;而不用大黄祛瘀之病例,往往缠绵难愈,且症状控制后亦常举发。这就更证明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等论点的正确性。[王卫中.王少华老中医用大黄治血证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赖义初经验:大黄有攻下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消瘀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湿,安和五脏”。虽大黄临床功效多,但古今人因其攻下力强,多用于通下。赖老师临床喜用大黄,以之配伍,随证加减,得心应手。在治疗脾胃病、肝胆疾患及各种兼杂病症中,见有食欲不振,排便不畅,或火邪上炎各症,常佐少量大黄配伍,以清火热,调气血,健脾胃,除实积,而不拘泥于便秘一症。

某女,7岁,3年8月18日初诊。天前夏凉后流涕,咳嗽而喘,痰多色黄,身热,汗出,纳差,大便日1行,质软,欠畅,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滑。素有宿积内伏,由新感引动而发,为表寒里热证。初以鱼腥草、沙参各15g,石膏30g,射干、小春花、杏仁各10g,半夏、前胡、甘草各6g,麻黄根3g,麻黄g,剂。服后症状未减,继以上方加生大黄g,再服剂。身热减,纳增便畅,守方剂后愈。本例在解表宣肺、清泄痰热治疗无效后,原方加大黄g,以清痰热,畅气机,理脾胃,立见成效,可见巧用大黄的独到之处。

除少数腑实热证外,大黄用量为每剂3g左右。量小,其意有三:一者,为峻药缓下。大黄性峻猛,攻下力强,量小则势缓,治宿积内停,不伤胃气。二者,大黄含有苦味质,小剂量可以促进胃液分泌,有健胃作用,还能疏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三者,可调理气血,如张锡纯所言,大黄“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痛”。[李榕生.赖义初临床用药特色点滴.实用中医内科杂志,8,1():7]

李春和经验:我家祖传五代,临证以大剂最运用大黄著称乡里。本人行医40年来,对狂证、跌损、痈疥、瘟毒、妇女不孕、痛经、月经不调及小儿惊风、胎毒等症,多以重剂大黄为主,常取得快速而良好疗效。现将用药经验介绍于后。狂症1 郭某,男,40岁,农民。平素健康,初因卖鱼被人打伤,8个月前复因邻里纠纷,被人欺辱。肝郁气愤交加,猝然发狂,呼号怒骂,亲疏不辞,打人毁物,不思食眠,面红目赤,声宏气粗,脉滑数大,舌质绛,苔黄燥。诊为肝郁气滞,痰火交争,上闭清窍。方用:大黄40g(另包后入)、枳实、厚朴、石菖蒲各1g,加水ml,先煎后3味1小时,最后0分钟下大黄。家人强其连服两剂,服后腹疼便泻十数次,泻下黏液及黄褐色大便。泻后乏力蜷卧,无力狂奔,神志间有清时,脉趋和缓。上方减大黄为g,继服剂后,觉腹空欲食,每次进流质碗许,神志渐趋正常,病情逐日康复,至今10年未复发。分析:“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痰火并走于上,蒙闭清窍,发为斯症。泻肝热、清痰火,非重剂大黄不足为治。《本经疏证》云:“烦惊、胸满、谵语,非大黄不为功。”或即此意。狂症 赵某,女,6岁,纺织工人。婚姻坎坷,家庭失睦,郁闷已久,半年前生气后神志异常,性情暴躁,继而呼叫怒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医院施冬眠、镇静及激素疗法,未根治。其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诊为肝郁气结、痰火上闭清窍。方用大黄g(另包后入)枳实、厚朴各1g,后二味加水ml,煎1小时,后0分钟加入大黄。服后腹疼作泻,呕恶难受,折腾一夜,至黎明病势已缓,困倦乏力,闭目而卧,鼾睡达10小时,醒后神志转清,给服稀粥。如此四剂,不再发狂,症见倦卧乏力,短言少语,嘱家人好生调护,1周后下床,至今15年未再复发。分析:青壮年肝郁及脾、痰火闭塞清窍者,以重剂大黄调理肝气、清热祛瘀,强下痰火,其势如破竹,一过不留,这是其他疏肝清热祛瘀方药,如逍遥散、越鞠丸、安宫牛黄丸等力所不及的。以上例狂证,均仅服4剂药即愈,都已超过10年未复发。不孕症 郑某,女,6岁,农民。无器质性疾病,婚后4年未孕,月经40~50天1行,经前及经期腹痛、腰酸沉,经色紫暗,夹带血块,平时白带多,腥臭、烦躁,耳鸣、口苦、眠差多梦,脉弦数,舌质红暗,苔黄而腻。诊为气血郁滞,痰热瘀阻。方用:大黄g(另包后入),牡丹皮1g,生桃仁、生灵脂、生蒲黄、血竭各10g,木香、黄芩各1g,黄酒、米醋各60ml为引。加水ml,先煎诸药1小时,最后0分钟加入大黄,滤出药液ml;二煎加水ml,煎半小时滤出两煎药液合并共ml。先服药引各40ml,再服药液ml,待小时后,服尽余药引和药液。服药后腹痛、下坠,呕恶欲吐,泻下黏浓便0余次。如是连服5剂(隔天1剂),心烦眠差、口苦等症悉减,脉缓和,舌质舌苔渐转正常。但仍不见经来,个月后,出现嗜酸、呕恶等妊娠反应,足月生一健康男婴。分析:婚久不孕,畏于社会流言,肝脾不和,气滞及血,胞宫瘀阻,冲任失调,经乱失孕。取重剂大黄,急行快下,破瘀血血闭、除肝郁痰阻,酒醋二引,辛酸散敛,促气血畅行,气血既通,青壮男女,焉有不孕之理。痛经 冯某,女,36岁,农民。婚后连生二女,因无男孩,家庭不和,常忧郁不解,渐致月信后延,经色紫暗,经量殊少。经前腹疼身困,眩晕体重,胸胁胀满,脉弦而滑,舌质紫暗,诊为肝郁气滞、瘀阻胞宫。方用:大黄90g(另包后入),柴胡15g,当归0g,川芎、木香、延胡索、牡丹皮、桃仁各1g,先煎余药,后加大黄,一二煎合并共取汁ml,第一次服ml,第二次服完余药。服后有腹疼、欲吐腹泻反应,给热米粥以养胃,连服6剂,痛经消失,经期正常,经色亦佳。分析:由气滞而血瘀,由瘀而胞宫痹阻,致痛经、经期后延。重剂大黄破除瘀血,散癥瘕、积聚,疏理肝气,瘀散气行,其病必除。跌损 李某,男,40岁,农民。建房时不慎跌下,胸腹满闷,周身刺疼,伤处青紫,呼吸气短,呕恶欲吐,舌质暗,脉细涩,诊为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方用:大黄g,当归尾30g,桃仁、红花、大白木香、茜草各1g。加水ml,大黄后入,取汁50ml,童便50ml为引,一并服下,服后泻下黑褐色便数次,诸症渐消,无须余药。分析:跌仆损伤治用活血化瘀之剂,乃医家常识。但何种方药最优?则大有探讨必要。大黄既下瘀血、血闭,又善清热解毒,还能理气散结,促进气血运行,推陈致新,恰合跌损之血瘀、热闭、气滞之病机,故一剂而愈。

当代的药书、药典及中药学教材,多将大黄列为首位泻下剂,世人囿于其“泻下伤气”而不敢放胆使用,其实大黄是祛瘀清热理气剂,通过泻去痰浊实邪,而达化瘀理气清热之目的。《神农本草经》首先肯定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其次才云“荡涤胃肠”之泻下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黄的疏理肝气、解郁散结作用常被忽视,张锡纯云大黄“其气香……能调气”。我体会:化瘀血、疏肝郁、清火热、解毒邪,唯大黄之效最捷,凡阳、实、热证,重剂大黄,用之勿虞。

重剂大黄是速效药,特别对气滞血瘀所致狂证、气血瘀闭胞宫致不孕症,痛经、月经不调症、毒热炽盛之痈肿、疥疮、瘟毒症以及跌损、小儿惊风、衄血等,用重剂大黄,最多五七剂即可治愈,这是其他方药所不及的。《本草正义》:“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无坚不破,有犁庭扫穴之功……迅如走丸,一过不留”,给大黄的速效作了恰切比喻。

根据祖传和个人经验,治疗年轻力盛的狂证,每剂用且g以上,多者达40g,对青壮年妇女不孕、痛经、月经不调和跌仆损伤症,每剂用90~g,痈疮、疥肿、瘟毒每剂用50~g,小儿惊风、胎毒、衄血等每剂用5~15g。虽然我的用量高于常规用量~10倍,但从我临证40年来,尚未见一例因重用大黄而致病情加重或致伤残事故,反而屡收良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解》载:有人治一少妇“赤身卧帐中,其背肿热,若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忍”“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竟霍然全愈”。如此用量,较我量大几倍,并无严重后果,反而治愈奇症。我体会:凡中青年病人,属实、热证,是大黄适应证,可放胆用之。

大剂量大黄,服药后约小时,即开始腹痛,继而腹泻,泻下黏液及褐黑色便,伴有恶心、呕吐。初服药此反应较剧,服三四剂后则反应逐渐减弱至消失。吐、泻、腹痛后,大多数患者呈虚弱倦卧状,对此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宜向病家说明,以米粥或流质饮食饮之,卧床静养。若病人服后吐药,可将下次药提前服用。年轻而体弱患者,若无心肝肾等慢性病,可酌情减量,对素体阳虚、体弱、老人、心肝肾肺慢性病者忌用。阴证、虚寒证禁用。我家祖传认为:大黄不加芒硝,泻而不伤,于病有益。加芒硝则泻而伤人,因此,大黄禁与芒硝为伍。[李春和.大剂量运用大黄的临证经验.中医研究,,1(1):1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临证本草》和《名老中医用药经验》

作者/宋永刚,主编/张栋,王志;本文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085803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hq/4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