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强先生加减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中

肖相如按:

这是高黎选的我的导师梅国强先生的文章。昨天推送了梅国强先生加减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上篇,大家思考良多。今天继续阅读中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启示。

热毒所袭,少阳经脉受邪二

足少阳胆经,循胸胁及人身之侧,有热毒入中,不仅少阳枢机不利,而且外及皮肤为患。皮肤本不属少阳所主,但不同部位之皮肤,常内应某脏腑,此即中医外科学,有依经脉而辨疮疡归属者。

伤寒学家,阐发大论义蕴,而派生经界说、地面说之类,固然存在一定偏颇,但若从体表疾病与脏腑相关而言,则有其优势。若从临床之复杂多变着眼,凡有理有据之学说,兼收并蓄,并融会贯通,自能启迪思维。

病例概况:

李某,男,57岁。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等)约20天。

初起左胸胁部有向背部延伸之带状红肿,上有水泡,部分化脓。左胸胁剧痛。西医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水泡虽已结痂,但疼痛仍重,低热恶风(T37.5℃),周身不适,脉弦缓,舌苔薄白。

分析:

据其低热恶风,疱疹部位隶属足少阳胆经,故以和解少阳,行气活血,兼以解毒为法。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太子参10g,枳实15g,橘叶10g,煅牡蛎15g,玄胡15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忍冬藤30g,红藤30g

七剂之后,疱疹结痂自然脱落,红肿亦消,低热已退,惟胸胁疼痛未愈。是在表之热毒已尽,而在老年体弱者,经脉损伤难复,仍用原方略事加减。

如痛重加白芍30g,生甘草6g,丹参30g,土鳖10g。痛缓时去此四味,加王不留行20~25g。共服药50天左右,诸症若失,为巩固疗效,将原方作丸,以善其后。

病例概况:

郁某,女,14岁。病在初发,自脐开始,斜向左侧腰部至脊柱处止,患带状疱疹,累累成串,尚未破溃,疼痛,不欲饮食,舌苔白薄,脉弦。

分析:

证属热毒兼风兼湿,侵犯少阳部位(足少阳胆经,过季肋,下合髀厌中)。治宜和解枢机,疏风祛湿,活血通络。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法夏10g,紫草20g,丹参30g,丹皮10g,土茯苓50g,土贝母10g,马勃10g,荆芥10g,防风10g,板蓝根10g,忍冬藤30g

七剂之后,疱疹干瘪,疼痛已不明显,惟饮食尚差,故以原方加鸡内金10g,七剂而痊愈。

枢机不利,风热上扰三

少阳主枢机,内寄相火。若枢机运转正常,则相火疏泄升发有度,自无贼邪之患。若枢机不利,则疏泄失常,相火难以守位禀命。其随风木之性上扰者,多为头昏、眩晕、头痛、鼻塞、耳鸣、耳聋等症。

病例概况:

张某,女,58岁。耳鸣,听力下降22天,左上下肢无力15天。均为突然发生,伴左腕以下发麻。耳鸣在安静环境下较为明显,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安,食纳差,大便干结。素有颈椎病史。此次核磁共振发现:1.桥脑、中脑腹侧多发脱髓鞘。2.脑梗塞。脉弦缓,苔白薄。

分析:

凡暴鸣、暴聋者,多属实证。考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伤寒论》第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虽属实证范畴,然其发病乃风热之邪入中少阳,胆火上犯而成,类属外感,治宜小柴胡汤加减,以疏解之。

而此例耳鸣、耳聋,年近花甲,阴气自衰,或因劳累,或因情绪激动等原因,易致相火上扰。此非少阳中风,而属风火内发,此与前者发病虽异,而原理尚可互通。盖阴气不足之体,更兼相火窜动,则气血因之逆乱,络脉难以畅达,故兼瘀血为患。

综观此证,应属虚实夹杂,然则标实过盛,症状明显,惟当先治其标,平熄风火,流畅血脉,方可抑上逆之势,待病情缓解之后,再议其余。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生晒参(另包泡服)6g,生地10g,丹皮10g,丹参30g,全蝎10g,蜈蚣2条,土鳖10g,苏木10g,当归10g,川芎10g,黄芪30g

服药7剂,听力好转,耳鸣大减,左侧肢体较前有力。大便已通,肛门仍有坠胀感,腹胀,脉弦缓,苔白薄。仍以原方加厚朴30g,再服七剂以巩固疗效。

有不因外感内伤,而发眩晕者,多为外伤所致,按传统病因学分类,属不内外因。

病例概况:

张某,男,26岁。曾有头部外伤,短暂晕厥史。此次突发眩晕,行走不稳,常向左侧倾斜,需暂立以纠正方向。卧位时有向左侧下沉感。饮食、二便尚属正常。经西医五官科多种检查,诊断为“前庭损伤”。历经两月,疗效不佳。脉弦,舌苔白薄。

分析:

此例初起伤情不重,又在气血方刚之时,故症状消失较快。俗谚云:“新伤愈后,必有旧痕”。“旧痕”便是遗患之所。若因劳累,或剧烈运动,或思虑、熬夜等,仍可诱发。视其症状,偏重一侧,属少阳经界,眩晕欲倒,为风热象征;脉弦,苔白薄,乃小柴胡汤所主范畴,故以其方加减。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生晒参(另包泡服)6g,丹参30g,丹皮10g,全蝎10g,蜈蚣2条,僵蚕10g,蝉衣10g,忍冬藤30g,铁菱角30g,当归10g,川芎10g

共服二周,诉眩晕已愈,活动自如。惟以平时易患感冒,并有轻微咳嗽,故予膏剂以善其后。

柴胡g,黄芩g,法夏g,黄芪g,当归g,川芎g,龙眼肉g,百部g,前胡g,紫菀g,冬花g,升麻g,半枝莲g

壹付共熬,加白蜜g,收膏,每日三次,每次一匙。至今7年,除偶患感冒外,未发眩晕。

少阳风火上扰,凡清窍皆可为之壅滞,非独耳聋、眩晕之类。例如鼻本为肺窍,而发病后,需看脉证所合,方可明确病机真谛,切不可一见鼻病便从肺治。

病例概况:

杨某,男,13岁。鼻塞粘稠,难以擤出,嗅觉下降。头昏,两太阳穴疼痛,头汗多,大便日行一次,干结难解,脉缓,苔白薄。头部X线拍片提示:蝶窦炎。

分析:

上述低热,头昏,两太阳穴痛,头汗出,大便难,与第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证象相似,惟此例并非纯属外感,而是外感引发宿疾,除阳微结外,尚有风火上犯,壅塞清窍之患。故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清疏风火,通窍活络为治。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薄荷10g,辛荑10g,苍耳子10g,藁本10g,铁菱角20g,忍冬藤20g,鸡血藤20g,全蝎6g,蜈蚣1条,丹参20g,野菊花10g,钩藤15g

服药一周,低热已退,鼻塞已通,清涕少许。续服一周,疗效较为稳定,大便已通。头汗减少。后以上方略事加减,制成丸剂,以缓图之。

枢机不利,寒滞经脉四

前言枢机不利,风火上扰,此言寒滞经脉,其病均与少阳有关,而病性相反。《伤寒论》关于少阳病证,以外感为主,故以正邪相争,枢机不利,胆火上炎为主。少阳兼证中,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仍是在上述基础上,兼三焦水饮内停,故用和解而兼温化之法。欲理解寒滞其经,还须从少阳的基本属性说起。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是少阳为甲木,属阳,而风木易从火化。须知火气有盛衰,脏腑有虚实,若火气不足,则寒邪易袭,故少阳病证,有火旺、火衰之别。不过论中未专言火衰之证候,笔者特此申言,未知当否。

病例概况:

向某,女,27岁。左眉棱骨疼痛间断发作五年,遇冷易发且重。来诊于隆冬时节,已发作数日,疼痛剧烈,连及左前额痛,难以入眠。大便秘结,自觉口干舌燥。脱发明显,以致较为稀疏,面部痤疮较多。脉沉细,舌苔白薄。

分析:

考眉棱骨及左额,尚属少阳经界,遇寒则发病且剧,脉沉细,苔白薄润泽,是寒邪侵袭之象。

然则大便干结,口干舌燥,痤疮等应作何解?

答曰:大便秘结,有因风冷而致者,谓之冷秘,此乃寒袭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失和所致;口干舌燥而白苔润泽,乃寒滞而气不化津也;痤疮者,因寒滞而腠理开阖失常也。治宜和解枢机,祛风散寒止痛,以观消息。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生晒参6g,白芷10g,葛根10g,羌活10g,苍术10g,丹参30g,全蝎10g,蜈蚣2条,当归10g,川芎10g

服药一周,眉棱骨及左额痛大减,能安舒而眠,面部粉刺减少。精神仍不振奋,大便仍结,小便频数,坠胀,夜间为甚。

知风寒已去,络脉和畅,而枢机尚且不利,法当速去辛温升散之品。如白芷、葛根、羌活、苍术之类,而加益气、活血、润肠之属,如黄芪、白术、麻仁、郁李仁等。盖于火腑而用温剂,应适可而止,何况正当青年之时。否则易向其对立面转化,而成胆火亢炎之势。如此施治月余,病证若失。

病例概况:

洪某,女,13岁。头痛半年余,先为半月或一月发作一次,自0年春天以来,未及一月,发作8次。发则双侧太阳穴处疼痛难忍,伴四肢发麻,恶心,约10~20分钟自行缓解,缓解后一如常人。饮食二便正常,脉缓,舌淡苔白厚。

分析:

头两侧属少阳经部位;时发时止,应与“休作有时”互参;恶心即“喜呕”之互词;肢麻,乃头痛剧烈时,气血一时不畅,参合脉缓,舌淡苔白厚,知为寒袭少阳,兼痰浊为患。故以和解枢机,温化寒痰,通络止痛为法。

处方: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厚朴15g,槟榔片10g,白芍10g,煨草果仁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芷10g,陈皮10g,鸡血藤20g,蜈蚣1条,全蝎6g

患者于20天内,共服药14剂,头痛仅发作二次,每次发作约4~5分钟,程度亦轻,余症同前。

观其舌苔白厚已转为薄白,知痰浊已化,故原方去槟榔、草果、陈皮,而加细辛、生地、玄胡、郁金,祛寒通络,共服21剂,疗效甚为巩固。

犹需说明者有二:其一,病有枢机不利,兼痰浊为患,而寒象并不明显者,以柴胡温胆汤更为合拍,恕不举例。其二,前述于火腑而用温药,应适可而止。

此方温剂服至月余,未见变证,反称疗效巩固,将作何解?

答曰:寒邪已祛,而有某些气机郁结之征兆者。务须谨慎,以气有余便是火故也,安能再用温药!若病情减轻,痰浊虽化,而寒象仍存者,是病机大体未变,惟略事加减,至寒尽痛愈为止。可见其思辨重点,在于病机变与未变。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梅国强先生加减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上)

伤寒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三:四逆汤不是少阴寒化证的主方

伤寒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六: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

进入主菜单点击已发精选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hq/7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