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璜绘奇书,沧海探骊珠。
光怪陆离互出没,莫知纲目科属种。
博物小亮考海错,南北行遍万里路。
或问能好怎,且去看此书。
-高晓松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生物。
《海错图》描绘了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全部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书中也有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也正因如此,我得以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并一步一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于是,我从年夏天开始进行一项工作: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在这期间,除了翻阅各种资料外,我还去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到今天一年半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工作还将继续,先集为一本《海错图笔记》,大家看着玩。
我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分法,但可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在这30篇文章里,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逸事,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絮叨。
目录
第一章介部
第二章鳞部
第三章虫部
第四章禽部
聂璜与《海错图》
聂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经过几十年积累,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公元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那个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翻阅过这部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精彩书摘
在中国的古书中,到处可见“海和尚”的传说。这种海中的神秘生物长什么样,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直接把它等同于人头鱼身的人鱼。《广东新语》云:“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
有人说它像秃头的猴子。《子不语》写道,某渔民起网时,发现“(渔网中)六七小人趺坐,见人辄合掌作顶礼状,遍身毛如猕猴,髡其顶而无发,语言不可晓。开网纵之,皆于海面行数十步而没。土人云:此号‘海和尚’”。至于《海错图》,则采用了和《三才图会》类似的说法:“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还提供了一件目击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说实话,很难给这种怪物找到一个现实中的原型,毕竟每个传说都口径不一。我们不妨缩小范围,只看《海错图》的描述。
首先,这个“鳖身”就很有意思。这意味着海和尚虽是龟形,但壳被皮肤包裹,像鳖一样。海里没有鳖,只有海龟。现存的海龟中,只有一种符合以上描述——棱皮龟。棱皮龟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龟,能长到3米,远远大于其他海龟。严格来说,棱皮龟不算海龟。因为其他海龟都属于海龟科,唯独它属于棱皮龟科。棱皮龟科里只有棱皮龟一个种。它的后背没有角质的甲片,而是包了一层革质的皮肤...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也是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人们感知她、了解他并且有序地利用着她,诞生了无数美妙的故事。而《海错图》当之无愧是其中之一。更为可喜的是,年轻的作者通过阅读、考证和实地调查,把这本古老的海洋生物图谱从遥远的年代拉到我们眼前,生动地描述了海洋生物几大类群的分类与分布、生活史特征、行为及繁殖生态,乃至与之相关的食文化;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理念也贯穿了全书。相信读毕此书,你一定会对海洋产生亲近感。-张洁
购书方式: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