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要轮换用药,到底怎么轮换用药收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uikeyun.com/cms/news/437845.html

随着季节变化,气温的升高、降雨增多,蔬菜上的各种病害、虫害也相继发生。有些菜农多次使用农药后效果不理想,不仅浪费大量的财力、人力,还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影响蔬菜的商品价值,甚至失去食用价值。造成使用农药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如下:

1、没有计划地轮换使用农药。从而使病虫较快产生抗药性,影响农药的防治效果。

2、不讲究科学用药。没有按照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及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擅自加大药量及使用次数,错误地认为用药量越大、使用次数越多、缩短安全间隔期,防治病虫的效果会越好。其实这样极易产生药害,同时也会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3、治表、不治本。蔬菜上病虫发生繁殖快,菜农习惯于不见幼虫严重为害不用药,没有抓住病虫的最佳防治期。例如,小菜蛾防治最佳期一般应掌握在孵化盛期到幼虫两龄盛期前。

4、盲目用药,延误最佳防治时间。随着农药销售点的增多,有的不懂技术的采购人员常以试试看为原则,甲种药效果不好,再换乙种药,延误了幼虫三龄前防治的最佳时间。另外,很多菜农看着别人用药,不管效果如何,只要别人买哪种药,大家都跟着买,用过效果不好,再重新买,没有做到对症下药。这样不仅延误了最佳防治适期,也增加了防治成本。

5、农药品种不科学混配。由于大多数菜农种植蔬菜的面积都很大,为了省工、省力,有的菜农就把所有的杀虫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混合使用,误认为混配药剂种类越多,浓度越高,效果会越好,结果导致很多地块产生了药害。最后,只好再买解药害的药进行补救。这样,既延误了最佳防治适期,也增加了防治成本。

因此,要提高农药使用效果,提高农药的使用技术是关键。要尽量使用雾点较小的喷雾机械,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有些害虫喜欢在蔬菜的心叶和叶背处栖息,因此喷药均匀、周到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同时对叶片蜡质较多的甘蓝类,在药液内“天然青皮精油”。

过度用药导致很多新药使用寿命大为缩短,南方一些地区蔬菜防虫已经无药可用,因而有效果的药要悠着点用,轮换着用,用药还是要讲科学。轮换用药,抓住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期用药。这样既能收到防治效果,又能减少用药次数,节约人力。

怎么才能让农药药效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合理选择农药

(1)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

(2)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优先选择生物源农药,坚决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

(3)同一农药品种优先选用对环境污染小的农药剂型。如选用悬浮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等水基化环保剂型。

二、安全配制农药

(1)准确选择施用农药剂量。根据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程度或农药标签上推荐剂量或根据技术员的指导使用,不能随意混配农药,或任意加大农药的使用剂量;

(2)采用“两步法”配制农药。

水稀释农药:先用少量水将选择的农药稀释成“母液”,再将“母液”稀释至所需浓度。在整个稀释过程中,搅拌均匀,保证农药均匀分散在水中。

混配顺序:

拌土、砂等撒施的农药:先用少量稀释载体(细土、细沙、固体肥料等)将农药制剂均匀稀释成“母粉”,然后再“母粉”均匀稀释至所需要的用量。

三、科学使用农药

(1)把握好施药适期。

把农药用在“火候上”,是防治病虫草害工作成败的关键。如使用杀虫剂防治幼虫时一般在幼龄阶段(3龄以前)用药,因此时期害虫个体小,体薄且幼嫩,耐药力差,取食量小,尚未造成危害。而防治钻蛀性害虫,如果树食心虫、棉铃虫、玉米螟、稻螟虫等,用药的最佳时期应选择在卵孵化高峰期,此时害虫尚未蛀入果实或植物茎内。如使用保护性的杀菌剂防病,则应在病菌侵入寄主前施药防效最佳。

根据作物病虫草害发生期及农药的作用特点,在防治适期内施用农药。对于绝大多数病虫害,一般在发病初期,危害轻,防治效果好,但大面积爆发后,即使多次用药,损失也很难挽回。因此,多数杀菌、杀虫剂并非效果不好,而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

(2)把握好用药量及用水量。一些农民在使用农药时,为减少工作量,往往多加药少用水。其实,在农药的有效浓度内,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药液在作物上的覆盖度,如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土壤墒情差,必须加大兑水量,以便形成封闭膜,否则药液只呈点状分布,达不到封闭除草的效果;在喷施杀虫、杀菌剂时,充足的用水量十分必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作物的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如果施药时用水量少,就很难做到整株喷透,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爆发。一味加大农药使用浓度会增强病菌、害虫的耐药性,导致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而超过安全使用浓度还会使作物发生药害。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

(3)选择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施药器械,定期更换磨损的喷头。根据防治对象危害特点及施药方法和要求,施药器械对防治对象田间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作物的栽培及生长情况等选择施药器械,如使用喷雾器,除草剂一般选用扇形雾喷头,杀菌剂、杀虫剂一般是用圆锥雾喷头。

(4)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在一个地区,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或某一类农药,必然会引起防治效果下降,导致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正确的做法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稍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农药需要轮换施用,以避免/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但大多数农户对农药并不了解,往往使用同类型的药剂轮换,如吡虫啉和啶虫脒轮换,这样不仅无法消灭抗性害虫反而会加速抗药性的发生发展,如何正确的轮换使用农药呢?

今天介绍杀虫剂,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根据杀虫剂不同作用机制,制作了一个分类表,按照此表选择不同分类的药剂进行轮动,可以有效的进行抗性管理。如4A新烟碱类可以和23螺虫乙酯轮动。

同类别,同小组的药剂则不适合轮动或者混配如同属4A小组的吡虫啉和氯赛琳/啶虫脒。同属23螺虫乙酯,螺螨酯混配和轮动属于无效。

需要混配或者轮动的时候可以翻翻表格,找到适合的药剂,别人推荐混配或者轮换时也可以翻翻表格看看是不是正确。

表格中红色标记的部分属于目前已知高毒或者有致癌风险的药剂,建议避免接触,这些药剂危险性比较高,不适合使用,已禁用。

“一个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单一农药,易产生抗药性,特别是一些菊酯类杀虫剂,内吸性杀菌剂,连续使用防治效果会大幅下降。轮换使用药理机制不同农药,是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摘自互联网。

1.首先对已产生严重抗性的农药不应当再使用了,你再怎么轮换使用他都不会有效果的,不管他的药理机制有什么不同。

2.好药也不要随便用,因为更能引起抗性,普通农药可预防的别一味追求用好药,到时有可能一般农药就不起作用了。

3.农药轮换使用的周期不宜过短,应按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不超过连续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的情况下看情况用药。越是有规律,越容易引起抗性。你用ABC三种农药,需要打12遍药,你不能ABC.ABC.ABC.ABC或AAAA.BBBB.CCCC这样来用的,因为不同的农药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防治效果也是有差别的,产生抗性的潜在因素也是有差别的,用药不要盲目,结合往年的用药记录和用药情况,合理用药,轮换用药的目的就是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4.旧药新用,有些农药由于抗性已停用多年,在对其他农药产生抗性时,不防把这些农药找来试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之前吃野菜吃怕了,后来改善了,就不吃野菜了,今天吃起来,就属于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5)添加高效助剂。如“天然青皮精油”,可有效提高农药的药效,从而减少施药量及施药次数。

(6)严格遵守每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采收时的天数,即收获前禁止使用农药的天数。在实际生产中,最后一次喷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应比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长。为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采收。

(7)看天气施药

天气条件的变化,不仅可以影响药剂的理化性质及药剂的活性,同时.又可影响防治对象的生理活动及新陈代谢,从而综合地影响药剂效果,许多农药的防效与温度关系密切,如敌百虫、双甲眯、硫悬浮剂等,均属正温度系数药剂,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其防效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因此选用这些药剂时,温度较高时可作为最佳施药时期。而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往往在温度较低时防效较好,因此这类药剂的最佳施药时间应选择在每天的早晨和傍晚,即阳光不直射、温度较低时。对光比较敏感的农药如辛硫磷、敌克松、氟乐灵等应避光使用,如采用拌种、混土处理或阴天使用。风雨可促使药剂很快流失,故雨前应暂缓施药,雨后病害蔓延快,应抓紧施药。雨季用药应选耐雨水冲刷力强的药剂或剂型,如内吸剂、胶悬剂、乳油等。

最后温馨提示:

1,不得使用禁用农药,严格按规定使用限用农药,否则极易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甚至要坐牢。

2,对接触农药后感觉不适的,根据接触途径及时处置:

---对皮肤接触的,及时转移中毒者到空气清新处,并清洗暴露部位皮肤,脱去污染的衣服,保持呼吸畅通。

---眼睛溅入者,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15分钟,如仍感觉不适,医院就诊。

---对吸入中毒者,立即离开施用农药现场,转移到空气清新处,及时更换衣物、清洗皮肤,医院就诊。

---对误服农药,或因接触农药导致人员中毒的,应该立即拨打紧急求助电话,或携带农药医院诊疗,告知医生详细经过,寻找中毒原因,进行紧急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hq/9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