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已是全国小康明星村、全国文明村。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这个畲族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洋村人每年都会举办孝德文化节,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到底经历怎样的路程,让柏洋村人特别推崇孝德文化?
柏洋村笔直、宽敞的村道,两旁的三层楼房是村民住所。
柏洋村依山傍海,紧邻沈海高速。金秋十月,记者驱车从沈海高速“柏洋”收费站下高速,不到1分钟,车子就驶进柏洋村。
两车道水泥村道笔直穿过,一排排三层洋楼沿路拔地而起,家家住别墅,出门即马路。在村主干道尽头,是一座标准的三层式现代化化幼儿园,里面传出孩子们游戏玩耍的笑声。沿着边上的台阶爬到半山腰,一个孝文化主题公园呈现眼前,造型各异的石碑上刻着各类“尊老爱幼”名家格言。山脚下的敬老院里,老人们或下棋或唱歌,安享晚年。
如果不是看到村口一块石牌上写:柏洋村,真会让人感觉来到了大城市某个高端小区。
中共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周齐介绍,柏洋村以产业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富足、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村民幸福为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实现‘工程’,工农业总产值要达到30个亿,人均收入3万元,村财收入1千万。”
俯瞰柏洋村
然而,20多年前,柏洋村大部分村民还居住在半山腰的茅草房中,靠着几垅山坡地,种点庄稼,人均年收入不到元人民币。当时的柏洋村被形容为“泥巴路、黄土地、破房子、顿顿难揭锅”。
年,不忍心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村庄日益衰败,柏洋村民王周齐毅然接过村支书一职,开始思考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针对柏洋地少人多的实际,王周齐因地制宜带领群众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东魁杨梅、中药材,推广弹涂鱼养殖,改变单一传统农业方式,念活“山海经”。同时,王周齐抓住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和宁德核电建设的机遇,建设一个面积亩的工业小区,引进多家企业落户,带动多名村民就近转岗就业。
“村里引进来一些企业,让农民先务工,农民变工人;积累了一些资金,然后变股东;壮大了,自己当商人变老板。实现了农民身份的三个转变。”柏洋村所在的硖门畲族乡人民政府乡长兰颜勇介绍,目前,村民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不是在企业上班,就是经商办厂。
目前,柏洋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两万多元人民币,80%的劳动力都在村里的企业上班、90%的农户都有汽车、%的村民都享受村里每年提供的医疗保险等“三保一金”福利。
中共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周齐接受采访。他任职20多年以来,践行“五心”工作机制(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带领村民把一个贫困村变成闻名遐迩的小康村。
柏洋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时间多了,娱乐靠什么?精神生活如何丰富?
兰颜勇乡长表示,村里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齐抓共进,相互促进。“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个村不但物质生活过好,还很注重文化生活,挖掘农民最容易接受、耳熟能详的孝文化、德文化,把孝德文化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近年来,柏洋村大力倡导以“孝为先”的农村主题文化建设,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们三年评一次‘好媳妇’、‘好妯娌’,进行表彰;每个月,我们都会请国学老师到村里为家长、村民代表、中国共产党员上课,还请成功企业家培训年轻人怎么致富;同时,我们天天宣扬孝文化,把它传播到家家户户,人人尽知。”王周齐介绍。
在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下,近年来,柏洋村涌现了多个行孝先进事迹:村民陈兰弟40多年如一日,照顾失明的婆婆日常起居。陈兰弟说,侍奉长辈,抚育儿女是分内事,家和万事兴。
兰颜勇认为,柏洋村的成功蜕变,离不开孝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长辈如何教育子女,这几年这个村做了很多工作,所以,一走进村子,就感到浓浓的孝德文化的氛围。”(东南广播公司记者叶军民文/图郑韶风/编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