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向上的八十年代,流浪汉的尊严与价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成为了历史。

有的亲历者早就将她遗忘,遗忘了她的朝气蓬勃,她的五彩斑斓。而大部分错过她的后来者,对她是了未感受。未能感受到她的纯朴,她的奋进,她的理想,她的上进。当然,还有很多人怀恋她。并不仅仅是因为怀旧,还因为那个时代充满了理想,饱含热诚,整个社会欣欣向荣。虽然生活并不完美,但都是触手可得的真实,让人们内心精神很富足。

现在很多人以为那个时候的物质不太富裕,生活就会很贫乏,这其实是一个误读。《读库》主编六哥就写过本八十年代的回忆记录,书名叫《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动感十足且非常骄横。具体谈到当时的文学、音乐、影视、思想、娱乐等等领域,更是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不仅展示着这个时期尚未空心化的农村生活,还体现着整个社会启蒙意识逐步确立的过程对农村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持续至今。比如,笔者老家所在那个被湿地围绕着的江汉平原小塆(村)子,还维持着“不读书无用”的微弱共识。

八十年代的有些农村里还残存着一点点“差序格局”痕迹和传统伦理道德共识,即依村而居的农民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对他人福利的同情性,人类交往的互惠性,以及日常生活生产构建的安全网,促使人们在小范围内相濡以沫,共同抵御风险,从而保障个人和家庭的安全,而不是“别人失去的就是我得到的”或是“他人即地狱”。那时的乡下还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农村社区,不像现在,呈现空壳化和离散化的趋势。

虽然现在一提到农村题材的电影就觉得土鳖,由于票房的原因也根本不受重视。本来量就少,质量还不好,大多都是粗制滥造的伪农村片。

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八十年代,农村题材电影占据着电影市场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一样,村落是中国人的老家,在村落生存方式之内产生的村落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之根。一些好的农村题材电影虽然没有什么感官刺激的镜头和强烈戏剧冲突的情节,但秉承坚守艺术表现真实性,体现人情世故,真实感人,由人及己地感染观众,打动人心。

年底,处于“西部地区”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一部反响十分热烈的电影。这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在一片诗情画意中对农村的发展进行了描述,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思考,对人性复杂性进行了揭示,和其他八十年代优秀影片一样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文艺要真实地表现人性和人情。

该片表现的思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人是有尊严的,人是有价值的,在适当的环境下,即使是地位边缘的人物也可以努力奋斗,实现他的价值,得到别人的尊重。电影的主人公是在此前银幕上很少表现的流浪汉,从另一个角度说,这还是个“以为是青铜,结果是王者”的励志故事。

这部老片子对笔者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故事,还有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另外,这个电影和《读库》也可以说有点渊源,目前读库的物流基地新址,就位于影所拍摄地扬泰岗地的边缘,是个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

下面详细谈谈笔者怀念的这部影片。

在灿烂的阳光下,美丽的天鹅在清澈的湖水中安详的游荡,伴随着浓郁的乡土味和抒情色彩的音乐,片名和演职员表出现。接着电影正式开场了。

某城郊外的养鱼场,水面分割为一个个的长方格,一辆手扶拖拉机停在鱼池边,几个养殖工人把拖斗上的草插向池里喂鱼。突然有人喊:“看,天鹅。”大家抬头,欢叫了起来。这时,一个满身泥污的脑袋从拖斗下钻出来,惊喜地看着天空的天鹅飞过天空,心中感慨万千。

这个痞里痞气的人一看就饱经沧桑,瞧他一脸很多很深的皱纹就知道了,但他才三十多岁,是这个社会最底层靠打短工为生的流浪汉,因为曾在饭馆里专门负责抹桌子混吃混喝而被人取名“抹桌儿”。

在外漂泊流浪的抹桌儿看到天鹅飞走的方向正是自己的故乡天鹅湖,触景生情,立即决定回家去看看。过去那些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已成了有些淡漠的往事,只剩下故乡的种种美好。利用临时工的唯一优势,他开始了一场说离职就离职的回家之旅。但当他离开人群,脸上却露出了忧郁的神情,凝视远方:天鹅湖还是以前的那个样子吗?对归阔别已久的故乡,他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有眷恋又有隔膜。

黎明前静静的天鹅湖,晨曦微露。湖面上雾气蒸腾,笼罩着水、树、草、河岸、小渔船和撑船者;睡莲淡雅的花和叶子在仿若空气的清澈湖水上,跟波荡漾;水中的森林倒影水中,树干千姿百态;湖面上无边的荷花和芦苇,随风摇曳;躲藏在芦苇丛中的野鸭子,掠过湖面,激起一列水花;白色的天鹅浮动水面,不慌不忙地游弋,显得十分优雅。

这是开阔的湖,澄清、透明、安静。同时,它也是生意盎然的,有着繁茂的水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湖区森林里,栖息着无数野生动物。不同于洞庭、鄱阳那样无边的烟波浩渺,大片湖水、芦苇、蒲草、柳林等等所组成的带有野趣的恬静幽深之美,具有浓郁的水乡风味,就如同当年笔者记忆中的故乡一样。这一切都给观影的笔者以一种美和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面对天鹅湖的景色就会使人感到明朗、愉悦、生命力旺盛。

同时,那段动听的主题曲又适时地响了起来。这段音乐由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今武汉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的杨少毅作曲,带着强烈的宫调旋律,有着浓郁民歌特色的动人听感。此情此景此曲对于影片的清新格调的逐步起到衬托的作用。但这不是风景片,拍风景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

思乡心切的抹桌儿在返乡的路上惴惴不安。

“近乡情更怯”,说的是面对很久没有见面的家乡亲友,忽然要见到,内心感到胆怯,怕家乡的人见到自己的变化,不适应等等。但他不是,虽然家乡一片好山好水,确实很好,但家乡的人曾经欺负过他,逼迫他流落他乡。同时因为他穷,他长时间的流浪经历让他觉得谁也瞧不起他。这就尴尬了,所以他的表情是这样的:

老家对他有点好脸子的故乡人不多,其中最友好的可能是位姑娘,因为抹桌儿曾经从水里把她捞起来,救了她一命。这个在天鹅湖畔长相出众的姑娘有一个乡土味浓郁的名字,杏花。

天鹅湖当然大变样了,湖边新起了新楼,其中就有杏花的家。他哥春柳是个有名的养鱼专业户,因为看得准、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发了家,成为了天鹅湖首屈一指的富户。

底层毕竟是底层,抹桌儿逃脱不了被冷落甚至嫌弃的境遇。杏花的哥哥春柳从外地采购鱼苗回来,在镇上的饭馆里遇到了自己的同乡抹桌儿,又看到他为了捡剩饭残菜混一顿吃喝在狂抹桌子,感觉很扫兴,为认识抹桌儿而感到丢了脸。

春柳招呼司机吃饭,和抹桌儿打个照面,怔住了。

他对抹桌儿惊异又恼怒,买了块饭菜牌子,扔到抹桌儿面前,让他堂堂正正地坐到桌子上吃饭。抹桌儿感觉又一次被侮辱,气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抹桌儿是个流浪汉,谁都看不起他,堕落为“现在农村里还有这样的人”。但抹桌儿以前不是这样,他曾是是一个鱼类养殖的能手,在某段特殊的时期因为捕鱼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的行为。(典型“观点当成事实,事实当成观点”的逻辑思维,关于这个讨论,可以阅读《读库》第一篇。)他放鱼鹰的筏排被烧了,被人剥夺了从业资格。从此,他在天鹅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成了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流浪汉。

当春柳和司机走出了饭馆,等到了接站的杏花,准备坐上小车离开时,杏花却看见昔日的老恋人。

杏花幽怨地看着自己的老恋人,春柳则带着怒气把妹妹拉进车,“砰”地一声关上车门,坐车离开。

这时候,一脸怒气的抹桌儿追上来,将饭菜牌拍在汽车后备箱上,跳起脚来嚷到:“你有两钱,就寒碜穷哥们吗。”汽车走远了,这哥们还很骨气地朝地上吐了口痰。接着,他转身在桥头撞见了正懊恼的杏花老恋人,就是这个浓眉大眼有文凭在正式单位工作的小伙子。

这个小伙叫丁兆华,几年前与杏花恋爱,迫于压力,违心地辜负了杏花而失去了爱情。杏花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投湖自我了断,所以这才有那次抹桌儿救杏花的机会。

终究,杏花并没有被人生的曲折压倒,变得更成熟了,并跟着哥哥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丁兆华听闻这些消息,为此很悔恨,然而他软弱、缺乏自信,经常处于欲进不敢、欲退又不甘的处境。

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杏花虽然在潜意识里对他偶尔表现出关切,但已经不像以前表现出幼稚的感情。不过,首鼠两端但精明的丁兆华看中了已经归乡的抹桌儿的价值,就请抹桌儿为他向杏花说情。

这一段两人的对话也从侧面透露了由于长期的流浪生活,抹桌儿有些油滑气。虽然抹桌儿对杏花也很有好感,但他还是决定帮帮这个小知识分子丁兆华。

为了给鱼苗抢时间,避免氧气袋过期,春柳花大代价通过飞机和汽车无缝对接,加快物流速度,显示出了过人的眼界。

春柳凭借实力雄厚的财富,很有优越感,他武断地看死了抹桌儿,认定他没啥出息。他疼爱妹妹,一心想让妹妹有个好归宿,给她物色了一个老实巴交的本地小伙子田地,极力主张杏花应该和田地结合,因为田地憨厚勤快,但杏花对他并不感冒。

但事情的发展一向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迹罕至的天鹅湖畔,芦苇丛生,天鹅湖在一片浓重的暮色里显得十分静谧。无家可归的抹桌儿在芦苇浓密处,无限深情地看着湖里的天鹅,想到自己的遭遇,继而长叹一声,拿出了一支短笛吹奏一支忧郁的小调。音乐声中,只有澄清、宁静和透明的一泓碧波,月亮升在柳梢头,湖面上洒下一片片粼粼的光影。

杏花趁着月光,在湖边的条石上,一边洗衣裳,一边聆听那如泣如诉的乐曲。而抹桌儿在远处的树荫下也看到了她。针对社会的不公,有人用玩世不恭麻痹自己,有人用沉默是金隐藏自己,抹桌儿显然属于前者。而当在无人环境下时,他可以放弃伪装,表现出更真实的自己。

黎明前静静的天鹅湖,晨曦再次微露,湖面上雾气又开始蒸腾,对未来充满希冀的人已经忙碌起来了。笔者看到这里时,心中不觉为之一颤,影像中的湿地太像已回不去的童年故乡。

当一轮红日跳出地平线,在朝阳映照下的杏花,格外俊秀。

抹桌儿回到天鹅湖已经被大家都知道了,但回到天鹅湖没有安身之所,就偷偷睡在春柳家的渔船上,结果被春柳发现了,这让春柳更加瞧不起他。抹桌儿受人之托,硬着头皮上春柳家,为丁兆华给杏花送信。

春柳的媳妇,也就是杏花的嫂子,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她认为丁兆华有文化,加上她还秉持“失身谁就嫁给谁”的观念,主张杏花应该原谅丁兆华,嫁给丁兆华。

杏花沉默无语,她有她自己的小心思。

而归乡的抹桌儿也并不甘于沉沦,他其实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虽然每个人都叫他“抹桌儿”,他自己似乎也麻木到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他的种种缺点,诸如小偷小摸等恶习,应该是长期的被迫流浪生活造成的。本质并不坏的他,在夜深人静时,会反省自己,热泪长流。身前显得满不在乎,身后一地鸡毛。

所谓“穷则思变”,又是在国民精神面貌昂扬灿烂的八十年代,失去桎梏的农村边缘人物抹桌儿在这个“阳光灿烂、百花争艳、万木复苏、春光无限”的大环境下,将要逐渐克服自己各种缺点和不利境遇,显出自己的才干和价值。那个时代,大家都相信,草根奋斗,未来可期。

杏花去回访抹桌儿,并送饭菜给他吃,这让抹桌儿有点受宠若惊,习惯了挨白眼的他有点惶恐不安。

杏花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而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生观的成熟女性。杏花引荐抹桌儿给她家打工,虽然家族掌门人春柳瞧不起抹桌儿,但因为抹桌儿是杏花的救命恩人,还是收留了刚从外乡流浪回来的抹桌儿,并同意抹桌儿住在他的船上。而杏花对抹桌儿非常照顾,抹桌儿怀着一种甜滋滋的心情在春柳家打工干活。

抹桌儿的人生开始走上正轨。他工作努力,头脑又灵活,善于琢磨。在工余还研究筹划建造鱼苗培育池,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水产的产量。

实践丰富的抹桌儿并没有摒弃理论知识,在八十年代全社会尊重知识的大环境下,他对照水产文献资料搞起了鱼类优生学(我国最早的克隆技术就是有关鱼类水产的首例体细胞克隆鱼,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开展)。

杏花在与抹桌儿的交往中,对他了解更多了。影片中的重头场景又出现了,发生地点是常常出镜的天鹅湖畔一处浅水浸泡的柳林,发生时间是在一次探访抹桌儿之后。这片柳林阳光透过树冠筛下斑驳的光影,明暗交错,使那一块块被阳光直射的绿叶显得晶莹剔透。杏花跑过湖岸边的浅水,踏起片片水花,伴随着她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该处景物反复多次在影片中,出现了迷离而明亮的风格,展示出情景交融、清新明丽的情调。

看似浪荡无忌的抹桌儿,在吊儿郎当之下被掩盖着的上进心暴露出来了。经过假说-验证,抹桌儿的鱼苗试验成功了。

另外,他还暗中保护着湿地里的天鹅,尽量使它们免受那些利欲熏心坏人们的伤害。

八十年代的时代特征使然,抹桌儿被淹没的本相逐渐显现,他本人也经历了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实抹桌儿很聪明,人也正直善良,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乡亲,心灵深处还保留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性也勇于进取、很有主见。热爱生活的杏花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里早就起了涟漪。

杏花的嫂子随意评价一下抹桌儿,结果被杏花当场抢白一顿,硬怼了回去。这让丁兆华的粉丝和田地的拥趸感觉有些不妙。

春柳认为杏花虽然在感情上摔过跟头,也不至于自跌身价,小看了自己。春柳媳妇认为丁兆华虽然害了杏花一时,但抹桌儿会害她一世。和普通人一样,他俩触发了自我认知保护机制“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一致同意杏花对抹桌儿的态度是“知恩图报”的表现,她不会对抹桌儿这样的人产生感情。

在抹桌儿有力的协助下,春柳、春柳媳妇和杏花家庭联产承包的鱼塘获得了大丰收。

收鱼过后就是鱼歇期,抹桌儿乘着空档,正准备去城里打零工,再赚点钱回来还掉欠账,以便更好地在天鹅湖立足,结果被春柳半路拦截,拉去他们家算账了。抹桌儿按照过去的认知,以为会被债主春柳催债,预感自己又要被羞辱一番。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春柳不但没向抹桌儿要账,反而让媳妇在扣除预支付款后,将结余的钱都给了抹桌儿。这让抹桌儿很惊讶也很感动,春柳总是强调看人要看本事、能干,现在他认为抹桌儿有点本事,也有点点能干。

抹桌儿说:“你们收留了我,管吃管住,还给钱我,这是看不起人。”

春柳疑惑:“看不起人?”

顿了顿,说道:“以前干一天活,给的钱还不够买盒火柴的。堂堂男子汉,穷得老婆都娶不起,到处被人看不起。现在咱们凭本事吃饭,挣的是血汗钱,正正当当的钱应得应份,拿着。”

热心的春柳媳妇也在为抹桌儿规划人生。

虽然春柳有些自大,但纯正、正直;而春柳媳妇虽然为人比较固执,但也是个开朗、贤惠、能干的农村妇女。他们家一直是口碑雇主,两个人能够认识到光靠压榨员工的事业是不能长久的,好的激励机制会让员工发挥自己创造力,使他们与自己的事业一起共同发展。眼界开阔,知道干事业最终还得拼人品,那些自以为占了员工便宜而洋洋得意的企业是走不长远的。

抹桌儿非常感动,有点得意忘形,说话开始肆无忌惮。春柳人好,却也挡不住人性的弱点,他当场就怒了,开始训斥没有摆正位置的抹桌儿。

流浪汉建议富一代如何发财确实有点过分了,虽然抹桌儿出发点是好的,但做人还是要讲究分寸的,界限意识不能少。这下就算杏花出来打圆场,也救不了他了。抹桌儿就这样灰溜溜地走了。

上面这一段太真实了,日常的生活和人们的交往就是这么复杂。

PS:室内的两块窗帘挺抢镜头的,白布和绿布绘出的图案真漂亮。室内的色调看起来也统一和谐,卧室的墙壁是灰绿色,挂画的衬底是深咖啡色,电视机罩是枯红色,这户人家(或者说本片导演、美术、摄影、照明等人员)的审美没啥问题。

抹桌儿虽然讨了个没趣,倒也满不在乎,而且他马上将要面临自己的个人问题了。

接下来依然是本片一大特色,夹杂着一段一段情景交融的空镜头。看得出,导演和摄影师都挺喜欢抒发感情的。该片深远的意境,由大量的远近、曲直、大小的景物构成的空间,很有层次感,使诗画般的情境和纯朴的人情水乳交融,在情与景的融合上具有独到之处,而且揉进了大量象征的因素,具有浓郁的美感。

这部电影很多空镜头的运用恰如其分,既有景,也有情,充满诗意。很佩服本片的摄影师,湖水是蓝的,水生植物是绿的,全片颜色偏淡,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暗影,居然还能拍出一种明丽的感觉。

丁兆华几次来到天鹅湖,想要挽回和杏花的爱情。这次,他要毕其功于一役了,拉抹桌儿做他的强力外援。

抹桌儿不知道是帮友心切,还是以退为进,真的跑去找杏花,为丁兆华牵线搭桥。杏花心里那个气啊,看她的眼神就知道了。她心想的是这哥们是真糊涂呢,还是装糊涂呢。

不过,杏花倒是爽快地答应了抹桌儿,不过条件是和丁兆华见面时,抹桌儿必须要到场。和心思缜密的姑娘算计,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

抹桌儿带着杏花来见丁兆华,片中最有味的戏开锣了。该影片这一段镜头拍得一如既往地讲究。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意味着动态的大段影像在阳光强度变化很快的黄昏场景是不好捕捉的。况且户外的云层也会随时变化,可能刚调整好效果,但由于光线不同的条件下整个气氛就变了。

该片的摄影师主要采用了侧逆光的方位拍摄,还利用技术手段修补了其他光线,这样不但从而增强了人物与景物的主题感,还丰富了层次感,人物和环境协调统一。笔者在观影时,感觉屏幕中人物和环境栩栩如生,意境美,气氛足,景物与人物相得益彰。

到了柳林,杏花言简意赅,废话也不多说,直接向两人摊牌。她对两人说,抹桌儿不是参谋,而是可以拍板决定她是否要和丁兆华恢复交往,她按照抹桌儿的决定来办。

在杏花心里其实早就宣判了丁兆华在自己情感世界的死刑,只不过借这个机会考验一下抹桌儿而已。抹桌儿不负期望,给出了杏花满意的答案,说出了她的心里话:丁兆华和杏花的性子根本不般配。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抹桌儿虽然平时不拘小节,但关键时刻见识高远,并不掉链子。

杏花并不恨丁兆华,她换位思考,理解他当时的难处,也知道他现在的一片真心,但她依然拒绝丁兆华。她就不是站在泄怨的低水平思考问题,而是看透了他的软弱,缺乏男子气。这就更突出了她的价值观,显示了她的成熟。

丁兆华只好落寞地走人了。

杏花和姓丁的了结,触动了杏花哥嫂的心结,他们很想让这个大龄未婚女青年走进婚姻的殿堂。柳春媳妇看好的丁兆华是没戏了,柳春相中的田地可以浮出水面了。可杏花看中的是抹桌儿。春柳觉得抹桌儿就是个吹牛的,杏花慧眼识珠,觉得他以后肯定有出息,把他当个宝。这边抹桌儿也不是痴呆,他对杏花也有感情,只是觉得够不上她的档次,非常踌躇。

然后就是各种家长的反对,但反对无效,两人终究还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结尾处毫不拖泥带水,也很含蓄。开放式的结局让观者自己去脑补主人公们的光辉未来。

影片结束了,但笔者基本感觉到抹桌儿实已具备了致富的条件。这个条件主要是指抹桌儿的精神方面:勇于开拓,而又懂得科学,善于学习。有才华有才能的人只有给予适当的条件,才华和才能会有发挥,会有着落。当然,至于最终会如何,也许可能也不容乐观,毕竟世界是复杂的,有着非线性的进程。

这部电影还有好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比如这是一部农村的电影,把农村的场景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还原得如此地道,非常难得。在很长时间里,笔者一直以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笔者童年曾经生活的江汉平原,因为和笔者居住的被湿地包围的村子很像。后来才知道,虽然故事的原型在湖南,但影片拍摄地其实是在江苏省的高邮湖,一个富裕的江南水乡地区。据说本片导演吴荫循勘察了洞庭、洪泽、鄱阳等著名湖泊后,发现还是曾经下放捞过水草的苏中北高邮湖的清水潭更适合作这部片子的拍摄地。

该片受八十年代电影纪实美学的影响,在非常尊重当时当地人们生活特点和民族乡土趣味的前提下,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呈现出纪实美,所以笔者初次观影时,代入感很强。

春柳家在视觉上感觉很舒服,主要是真实且自然。这是农村里常见两层砖楼房,房子粉刷成白色,在湖畔绿树丛中显得光耀夺目,但又与周边环境很协调,没有感到格格不入。众多的湖畔木本植物和高矮不一的丛丛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使楼房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楼房所在岸边又有茂密的树木,树干上挂着渔网,湖边停有乌篷船,一座半旧的木桥静静地伫立于湖水上。一派优美秀丽、生机盎然的湖乡景色。

电影中楼房前面的布置也强调了农家特色。有大片芋头和黄豆,还有两架丝瓜。进入楼房的主通道两旁用杯口粗的树千架了两道栅栏,使之有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房屋的空地种上农家常见的花,如月季、美人蕉、蝴蝶花等(如果再来点凤仙花、鸡冠花、波斯菊、百日草什么的就更完美了)。

走进小楼,室内的装饰让笔者非常向往。

小楼的一楼居然还加了三个圆拱(在建筑上,这种圆拱可以隐藏横梁有些突兀的出头)和三根圆柱,显得很别致。

二楼用内棕黑色外黄色的门窗来陪衬,全白的外立面就显得不那么单调了。

春柳家作为片中主要人物的重点活动场所,其间设计了富裕家庭的沙发、圆桌、大屏彩色电视机等。但考虑到毕竟还是农家,室内外少不了农村式样的用品和摆设。

放电视机的小几就是地道的农家风味,抽屉上的铜片还颇有点古色古香,墙上胖娃娃舞狮子的年画,又如桌上的弥勒佛、寿星更是当地农村几乎家家必供的珍宝,至于那对蓝花瓷糖缸,极可能是女主人娘家的陪嫁之物,是地道的江苏农村样式。

这部在现在几乎寂寂无名的冷门电影,充满了自然美和朴素美,85%的镜头都是外景拍摄,除了冬雪天气,晴天、阴天、雨天、清晨、白天、黄昏、夜间、大风、乌云等场景都涉及到了。纵观全片,影调、色调、构图、节奏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走心的编排,使整部影片体现了一种抒情美。

总之,这部电影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朴素的、民间的、普通人们之间的生活。另外,这种流浪汉题材的电影在当时是新颖的,在现在是罕见的。

从农村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农村,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电影语言,主要特征也和中国八十年代的电影主体风格一致,含蓄,突出人的价值,洋溢着清新秀美、蓬勃向上的气氛。该片注重人情味,注重乡土味,在当年公映后,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收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而对于笔者来说,这部电影另一个特殊的意义是,看到了过去的水乡老家,过去的自己。

对了,电影的名字是:

欢迎各位有兴趣的读者去看一看这部电影,通过本片可以感受到一点八十年代的社会氛围以及当时电影的制作态度。

本文作者:晨星,男,湖北武汉人

副高职称,博士,高级程序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4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