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栖蝾螈双雄——虎纹蝾螈、火蝾螈。一个是已知体型最大的陆地蝾螈,一种是花纹变化莫测的沙罗曼蛇,你会喜欢哪个?」By达文Darwin
火蝾螈Salamandrasalamandra
科:蝾螈科Salamandridae属:真螈属Salamandra别名:真螈、火螈分布:火蝾螈分布在南欧及中欧。体长:12~30厘米(各亚种间区别较大)寿命:至少10年以上活动习性:完全地栖,夜行性适宜温度:18~25度保育级别:无危(IUCN3.1),非公约物种从传说开始,火蝾螈学名Salamandrasalamandra,“Salamandra”在希腊语中意为“火蜥蜴”,也就是古代传说的沙罗曼蛇(或者译作沙罗曼达),相传这是能浴火而生的火之精灵。「沙罗曼达是火的产物,身上涂满它的血的人将得以不怕火烧」、「在一地连续燃烧七年不止的火焰中,会诞生出沙罗曼达」,达芬奇这样描述它们「沙罗曼达没有任何消化器官,它不吃任何食物,只吃火;在火中,它会不断脱去、换新自己的鳞皮」在欧洲中古时期,它在人们心中与炼金术、魔法有纠葛不清的神秘关联,因此后来Salamandra被拉丁化作为蝾螈的学名。真实的情况可能源自于它们的一个习惯:火蝾螈经常躲在树干的洞中,当人拿这些木来烧时,热力将它们从火中迫出来,仿佛是从火中诞生一样。从科属来讲“Salamandra”是真螈属,这个属的种陆生程度特别高,它们基本都分布在欧洲,反倒是一直被认为是欧洲蝾螈门面的火蝾螈,在其他地方有分布(中东和非洲西北部)。包括火蝾螈在内,真螈属一共有7个不同的种。火蝾螈分布图火蝾螈生活在在南欧及中欧的山区森林,海拔-米的地区。除了德国北部低至海拔25米外,其他低海拔的地区很少会见到它们。火蝾螈是一种丛林生活的物种,而并非大家以为的生活在湖畔它们生活在落叶林,平时大部分时间就躲在枯叶下或树干内。附近都有溪流,水环境能让幼体顺利成长。这物种擅长隐匿,一般只会在温和潮湿的夜晚行动(在雨季的白天会显得特别活跃),任何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的融入环境,显得不起眼。成年后的火蝾螈,很少下水原生环境中的火蝾螈亚种众多,体色变化莫测体色方面,这种两栖类简直太出彩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张黑布上面用黄色颜料和橙红色颜料肆意涂抹,图案千变万化,一只一个样。关于它们亚种的分类,有些资料分为15种,有些标注11种,原因是某些亚种中还有地域种或者不同花纹类型,那到底是分为同一个亚种还是分成不同亚种还有争议。本文目前采取inaturalist上8个种亚种的结论。火蝾螈的同属异种加上亚种总共有十几二十种,能准确区分的人很少(其实能大概区分的人都不多),所以市场上很多时候就以“法火”来统称它们,其中以指明种居多。这些亚种体长形态相差不大,背纹体色各有千秋。亚种拉丁名附录Salamandrasalamandrassp.alfredschmidtiSalamandrasalamandrassp.bernardeziSalamandrasalamandrassp.crespoiSalamandrasalamandrassp.fastuosa,对称纹亚种Salamandrasalamandrassp.gallaica,西南欧亚种Salamandrasalamandrassp.gigliolii,意大利亚种Salamandrasalamandrassp.salamandra,指名种Salamandrasalamandrassp.terrestris,西欧亚种(以后有机会会详细介绍)它的“毒力”有多强?在自然界中敢披上亮眼色彩,因为它可有“毒”,这意味着一种警告。它们生产毒液的毒腺位于枕骨两侧,被强壮的骨骼肌包围,只要想火蝾螈有能力以每秒厘米的速度,直接把毒液喷射到攻击它们的动物各个部位,过度摄于这种神经毒素蝾螈碱(生物碱)会造成严重的肌肉痉挛、高血压及换气过度。(据说喷射而出的乳白色毒液,酷似火焰,所以得名火蝾螈;也有种说法是当毒液进入人的眼睛嘴巴,仿佛有被大火灼烧的痛苦,所以得名火蝾螈)(对饲养者来说)所幸火蝾螈很少主动使用毒素保护自己,它们似乎有助于防止表皮上的细菌和寄生虫,以及可能起到能量储存的作用。火蝾螈分泌出牛奶状的毒液与蟾蜍的毒液类似,虽然毒性很弱,但为了完全起见,触碰后一定要洗手。虽然有“猛毒”护体,它依然是某些蛇、鸟以及哺乳动物的美食。火蝾螈拥有不可思议的寿命,据记录在德国的亚历山大·柯尼希博物馆(MuseumAlexanderKoenig)的一只火蝾螈,就生存了50岁(-)。人工环境下,火蝾螈的寿命能轻易达到10年以上雌雄辨别上,雄性体型较小较苗条,洩殖孔周边因为存放生殖器官而呈现肿大,由侧面看十分凸显;雌性体型较肥大,泄殖孔周边较小而平坦。饲养方法:美观流和方便流你选哪个?火蝾螈是一种偏陆栖的夜行物种,和其他蝾螈类相比,更喜干燥环境,更耐寒。布置饲养环境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水源和陆地,一种方式是采取水体环境加一半陆地,另一种方法是陆地环境中添加水盆的方式,对火蝾螈来说都能适应。(个人推荐第二种,因为大面积的水体环境极容易被污染,而第二种方法中的水盆就比较方便维持卫生)第一种方法中大面积的水体,效果就是水陆缸。这么处理更像是给为缸中植物布景配了只动物。第二种方法就简单多了底部垫材毋庸置疑选择保湿材质,类似苔藓、树皮、叶片、腐植土之类,或者选择混合使用,以前的爬友还会使用海绵(或过滤棉)作为垫材。垫材没必要铺特别厚(除非你想要养一些植物),它们没有挖掘习惯。躲避处基本必备,可以选择守宫洞穴、椰壳、树皮之类。有些人会使用加湿洞穴,进一步提供局部水源。火蝾螈生活的区域并不潮湿,甚至偏干燥,但附近必有水源。一旦缺水一段时间,它们的生命就容易会受到威胁。为了保险,一些人会在环境中放一小撮吸水水苔。?(生态缸里面加小水盆的方法,既保证了美观,又方便维持卫生)整环境加盖密封,火蝾螈有一定的攀爬能力,防逃逸措施不可马虎。(家里如果养了阿猫阿狗,咬了一口火蝾螈可能会中毒。逃逸的火蝾螈超过一天没有接触到水源,基本就GG了)它们活动能力不强,但活动范围不小一般一对成年个体可以饲养在45*30*35厘米大小的环境中。(如果把空间扩大到60*30*35厘米,能让它们有充分的活动,大点的空间还可以布置额外的丰容植物)幼体根据个体大小养在稍小的环境里,随着体型的慢慢成长,再更换更大的环境然后是第二个饲养重点——控温。火蝾螈适宜的温度在18到25度之间,当温度长时间在25度以上时,对它就会造成较大影响了,脆弱的幼体可能会直接死亡。(个别火蝾螈亚种会对高温较为敏感,温度高到23度就会严重影响它们的状态)(火蝾螈对高温的耐受力,在蝾螈一族中属于横着走的水平。夏天最高温的月份,可以冻一些冰袋,放在环境的一角,每天调换一次,创造一个温度梯度)当温度低于15度以下时,则可以考虑加温。但短时间低温不用在意,原产地的夜间温度比日间下降5度(甚至10度)都是正常的。冬眠机制:在原产地它们还会启用冬眠机制抵抗严寒,在火蝾螈的血液中有一种酵素,功能类似于汽车的防冻液,即使在零度甚至零下4度的寒冷中,也能确保体液不会被冻成冰。在圈养环境中,我们只需要把火蝾螈浅埋入微湿的水苔中,并维持住5度就可以让它们进行冬眠。冬眠前的准备和龟类相同,需要待蝾螈清空肠胃,且只有强壮的个体才能撑过冬眠。(某些饲养者反其道而行,在温度特别高的夏日让火蝾螈做好冬眠准备,放入冰箱冷藏层冬眠越夏)再说下上手,爬圈有句老话“上手有三好,绝食暴毙死的早”,放在蝾螈身上非常适用。它们皮肤通透性特别高,我们手上有毒的物质都会被吸收的干干净净,特别是爱美女士擦的化妆品更是葬送它们的“良药”。没事别上手,真的不得不上手,务必前后都要把手洗干净或者带手套操作。吃饭积极,不挑食肉食性。在野外,火蝾螈能吃的东西很多,像多种昆虫、蜘蛛、蚯蚓及蛞蝓,有时会吃细小的脊椎动物,如体型更小的蝾螈及青蛙。它们会以犁齿咬住或以舌头的后部黏住猎物。火蝾螈虽然是夜行性动物,但饥饿时,白天也会出来觅食。如果饲主习惯在白天喂食,那它们日间可能就会出来要吃的。人工喂食一段时间的火蝾螈大都会变得非常大胆我们能为它们准确的食物种类很广:比如蟋蟀、面包虫、大麦虫、蜜虫、蜗牛、饲料蟑螂、果蝇这类爬宠常见食物;再比如几类蚯蚓、小鱼这类偏水族的饲料;还有龟粮蛙粮、冰冻红虫这类高加工饲料。总之选择很多,不同个体见口味稍有区别,食谱选择力求多样营养合理。比起选择食谱,反倒是进食前后的温度极容易被忽略(建议参考文章中列出的适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要投喂)。成年蝾螈通常每周喂食个1到2次,亚成每周喂食2到3次,幼体可以每天喂,喂食量约等于两个头的大小。(有些饲养者会采取限时15~20分钟内进食,用餐时间结束后撤走食物。这种处理起来比较干净)火蝾螈能学会从镊子上取食或在食盆中吃食可以慢慢训练火蝾螈接受死食能成功繁殖的人不多繁殖火蝾螈并不十分容易,火蝾螈从小开始养一般3到4年性成熟,个别长快点的个体也需2年。刚成年的雄螈雌螈,外观差异并不明显,到了繁殖期,雄螈的的生殖腺会涨大。当雄螈留意到适合的异性时,就会阻塞其行走路线,以下颚磨擦雌螈示爱。接着雄螈会跟着雌螈,抓着雌螈交配。雄螈会排出精囊到地上,再将雌螈的泄殖腔接触精囊。若成功,雌螈会吸入精子进行体内受精。精囊在雌螈体内可使用长达四个月以上,随时使卵受精。火蝾螈已知有几个亚种。当中最特别的对称纹亚种(S.s.fastuosa)及(bernadezi)是唯二胎生的亚种,其他的都是卵胎生的。受精卵在雌螈体内孵化后,直接排到水中,这导致它们孕期长达六个月以上。水生形态的幼体火蝾螈的每胎可在水中产下10~60只约2公分的幼体。这些幼生体在水中生活3~5个月后会上岸进化成陆上型,外鳃也完全脱落。有一些火蝾螈的幼体,会在母体内一直生长,直到完全变态后才出生。上岸后约7~20天黄色斑纹才会逐渐明显。这时它们的外观上已经定型,只要喂食一些大小合适的食物,它们就能快速成长。上岸后的幼体蝾螈壶菌侵袭下的宠物之路火蝾螈在国外一直是很受欢迎的两栖类宠物,和陆栖最大的虎纹蝾螈相比,火蝾螈变化多端的斑纹更胜一筹。目前国内市场上能见度最高的火蝾螈是法国火蝾螈,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法火"。(T+,T-)两种白化都已经出现就一个物种宠物化的成熟度来谈,它们还属于开始阶段,你能买到的火蝾螈还是以野生个体为主,但这个物种的人工繁殖已经被突破,国外有不少专做精品CB火蝾螈的作坊级繁殖场,其实即使在国内只要有繁殖者愿意建立大规模种群,捅破这层窗户纸并不难。谈到人工繁殖的必要性,还有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蝾螈壶菌Batrachochytriumsalamandrivorans(Bsal)。年,科学家开始注意到西欧野生火蝾螈逐渐变少,几年后,德国、比利时和荷兰大部分地的火蝾螈99%都消失。5年后,罪魁祸首Bsal浮出水面。蝾螈壶菌貌似只感染蝾螈,会致皮肤溃烂脱落。目前认为它的起源在亚洲,中国的东方蝾螈和无斑肥螈都被检查出有携带,但Bsal对亚洲物种却没有明确的致病性。患病的火蝾螈美国在年发现Bsal后,直接叫停了有尾目进口到美国本土。想了解更多物种
黑金火蝾螈S.s.alfredschmidti繁殖成功传说它诞生于火焰?这年头长得迷人还好养好玩的物种可不多了~编写丨达文Darwi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