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级新生报到其中已经有一位00

今天,我们的大财经终于从暂居的21楼搬回到了属于他们的崭新的11楼。

搞了个小小的仪式庆祝回迁,吃了蛋糕,开了香槟,有玫瑰花,有11响的礼炮,很开心。

在小伙伴们分享开心的朋友圈里,一个消息在流传,那就是:第一位00后正式入职澎湃了。正是上图和李老师一起切蛋糕的这位女生。

年出生的小朋友哦,以及和她差不多年纪的一批95后们,作为澎湃级新生,真~已经~澎湃而来了!

今天,就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澎湃新声吧!

在这里,每一天都充满着新鲜和挑战

文/秦艺逍财经新闻中心宏观经济部

我出生于世纪之交的千禧年,可以说是和移动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从新媒体端汲取信息是自然而然的习惯。所以在开始接触新闻的年纪,我就成为了澎湃新闻的读者。初识澎湃,便被这两个字饱含的激情吸引。作为国内最早从传统媒体整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书法字体的标志和衬线字体的内容透露出的纸媒情怀让我心生向往。

虽然没有经历过纸媒的黄金时代,但幼时流连于报刊亭里书籍、报纸和杂志构成的小天地,在我心里埋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那时的我还不曾想过,未来有一天会进入澎湃,从事年少时憧憬的记者工作。在这里,丰富的实战机会和追求时效的工作节奏让每一天都充满新鲜和挑战,老师们严谨的专业态度和悉心的指导也帮助我成长了许多。

时值澎湃七周年,财经中心乔迁新居,新旧更迭往往与希望相伴。愿理想如初,“我心澎湃如昨”。

来澎湃是一场缘分

文/刘航宏观经济部

说实话,直到去年年末,我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做记者。

机缘巧合之下,投递简历,经历面试、笔试来到了这里。

比起之前实习的地方,21楼真的是一个不能再朴素和简陋的场所了。

但是在这里,我见到了两位好的老师,

他们给人尊重、鼓舞和关怀,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好的老师更加珍贵的了。

与此同时,这里的氛围单纯,十分友好,

感谢上天的安排。

(不得不说这份工作比想象的要忙碌、有挑战性,让我“三餐均匀、作息规律”的愿望暂时无法实现……

但是,这份工作确实很有趣!)

不忘初心,不断澎湃

文/仇依楠视频中心国内视频部资讯组

今年3月26日,我结束了在“围观”视频的三个月实习,相比“退休”的快乐,更多的是迷茫与不舍。

5月6日,在我22岁生日当天,我又回到了延安中路,成为了“七环”视频的一员,不免觉得人生真的充满偶然与注定,更对当初抓住一切机会的自己充满感激。

从5月到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从实习生到记者的转变。虽然目前我还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但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需要更严谨的态度,承担更大的责任。

想做的事、要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是始终存在的三角天平。很多次我看着其他老师的优秀报道,一边羡慕一边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在经历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采访后,我明白了:无论可能的结果如何,首先要行动。如果还没有行动,就不要说空话。

我渴望做出更多有价值的报道,期待着成为重大事件的传递者和见证人。虽然这种机会也许可遇不可求,但我想在那到来之前,我应当做好准备,从很多件小事做起,从不断努力走出舒适圈做起。

能进入澎湃,我非常幸运。幸运遇见不断激励我鞭策我的主编、幸运遇见慷慨教导我给我解惑的师父、幸运遇见一群关心我帮助我带我干饭的同事老师们、更幸运遇见认可我鼓励我的部长和总监,是他们组成了我在这里的强大归属感,让我感受到和团队并肩作战的安心与勇气。

未来很长,希望自己可以始终记得最初的期待和目标,好好工作,好好休息,努力为祖国的新闻事业健康工作50年(狗头)!

在澎湃,与一群心潮澎湃的人们一起做着心潮澎湃的事业

文/刘昱秀时事新闻中心人物组

年11月份,我裹着呢大衣第一次踏入号的大门。紧张、憧憬、怀揣好奇。我来人物组面试实习岗位,没有想象中气氛严肃的压力面,而是有幸参与了氛围活跃,讨论激烈的部门评稿会,赶上了当晚小酒馆里的团队聚餐。酒足饭饱,也收获了智识上的满足,很快便认定这里是我心中的伊甸园。

在人物组实习的12个月,见习的6个月,和团队一同探知了偷渡、疫情、罕见病、维权、女性的力量等议题,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了命运的另一种可能,变幻莫测。有人说,记者的一生像是别人的几辈子,而这份职业给我的好奇心带来了莫大的滋养。在这里,我遇见了手把手教我新闻写作规范,建立共情的黄芳老师,遇见了温柔细腻的朱莹老师,以及霁洁、帮帮、阿葛和明鹊老师等亲密的战友。因为她们的存在,我get到了“新闻人”的魅力与卓越,让我无限神往。

未来,希望能够和澎湃一起成长,永远青春,坚守初衷,写出更多优质的特稿作品,成为一个可靠、卓越的新闻人。

是个有梦的地方,我将为之而努力

文/邵冰燕财经新闻中心公司部

“没想到我真的成为了一名记者”,入职两周后我还是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毕业典礼当天晚上的谢师宴上,收到了来自澎湃新闻的面试结果通知。那一刻,我意识到,为了这个多年挂在嘴上、听起来“玄乎”的新闻理想,未来我将面对比校园复杂得多的社会压力,承担起拨开迷雾、记录真实的职业责任,并切实地作出行动。

紧张且激动着,在澎湃与选题、与信息、与同事磨合的两周里,我反复问过自己,“我可以做好吗?”

曾经在校党宣记者团三年,修改过数十遍的人物稿件,调整过数版的活动策划案,丢掉过无数的半废选题,熬过不少蛙叫虫鸣的夜晚,如今依旧历历在目。那时候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一直告诉自己,如果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记者,那该有多好。

还记得自己在年的记者节上写道,“学生记者有着自己的使命,不光记录、不光报道、不光呈现。以学生的身份,记者的角色,新媒体人的定位,将信息与碎片过滤成一个可以引发共鸣的、四射的点,因为撰稿人、拍摄者、制图人、编辑者的加工,这些点被融入温度,被赋予价值。”

如今,脱去学生的身份进入社会,感恩澎湃新闻给予我记录与发声的平台。我愿意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从财经新闻的视角出发,去热爱平凡而伟大的生活细节,去挖掘情怀与理性背后更深度的共鸣。

澎湃新闻,七岁生日快乐。这里是个有梦的地方,承载了年轻人与老一辈共同的梦,我们将为之而努力。

从没想过自己能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文/龙云杰视频中心原创视频部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在云南出差,这是我入职澎湃以来第一次出差。回想从三月份面试到五月份入职,再到现在出差在外,四个月的时间过去,整个过程如梦如幻。彼时“澎湃新闻”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字,此时我却已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

坦白讲,我从来没想过、也从来不觉得自己能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想象中,新闻工作者应该自信、冷静、灵活,还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这些我都没有,所以哪怕是家人朋友问起我现在的工作,我也只敢说自己是“做视频的”。

总之,谢谢徐老师和曦姐把我带到原创视频部,谢谢各位同事能包容我在工作中的失误。只希望自己能成长得更快一些,少给大家添乱,和大家一起做出更多好片子。

跟随澎湃的步伐,一起成长

文/宋一宁视觉中心交互体验部

转眼,来澎湃工作已经两个月了。

很高兴能在澎湃七岁生日之际,正式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对于今年一月刚毕业的我来说,初入职场是一次巨大的转变。

在这两个月内有幸参与了初心之路项目、建党周年等大事件,感受到了领导和同事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看到自己在工作能力上有所提升,也有幸能为澎湃七周年的视觉设计出力。

希望澎湃一直保持初心,自己也能跟着澎湃的步伐一起成长。

祝澎湃七岁快乐!

有更沉重更闪耀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

文/杨文钦互动新闻部

大学时,在一次和朋友激烈的讨论中知道澎湃新闻。原来我们有一个在形式和概念上都如此简洁直接的线上新闻平台。这是我对澎湃的“初印象”。

我想每位新闻学子都有自己的新闻理想,加入澎湃不是意料之外的决定。我有一种理想落地的感觉,跳出了学术的理论批判,可以切实地回应现实问题。

我现在就职于互动新闻部,很幸运加入一个严肃活泼且专业的团队。就像澎湃的口号,越澎湃越冷静,还有更沉重更闪耀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

最后,祝我湃生日快乐。

workhardandplayhard

文/舒怡尔视觉中心数据新闻部

其实我是来美数课实习才第一次接触到了数据新闻,原来还能用数据挖掘新闻,新闻还有这么多形式,真是太好玩了!

非常幸运能继续在美数课做这一份我愿意做的工作,workhardandplayhard,加油呀!

在澎湃梦想起航

文/罗雪莹视频中心国际视频部

虽然仅入职不到一个月,但在这期间已经感受到澎湃人做新闻严谨的态度,也体验到和同事们一起工作时快乐的氛围。

能够在澎湃继续做我热爱的国际新闻是一件幸事。

希望未来和澎湃共同进步,让梦想在澎湃起航!

当你的生活怼进我的镜头

文/李思洁文体新闻中心视频编辑

新闻系学生迷茫待业期间上山请教大师,发现三位大师搓麻将三缺一。

学生对大师说:“我觉得自己刚毕业很迷茫,不知道干什么。”

大师不语,示意学生加入牌局。

学生:“大师?”

大师笑而不语,碰了下牌。

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大师是叫我去澎湃!”

以上是玩笑话,很开心能来到澎湃文体中心做一位视频编辑,是那种裹着棉被在床上乐呵得扭成一条毛毛虫的开心:D。

在我湃这半年最大的收获是心态上的转变。工作的前两个月我觉得自己是个“土鳖”——当大家在讨论本格派推理名家时,你想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只看过莲蓬鬼话;去采访咖啡店时觉得老板一定是个饱经沧桑的汉子,没想到人家不开店就要回去继承家业。常在街头啃着烤串儿听过民谣的你,有一天突然作为专业人士扛着设备进了剧院,一种自卑和恐慌油然而生——这种云端上的生活真的属于我吗?

矛盾的心态困扰了我一段时间,这次没有去找大师碰瓷谐音梗,而是跟同事和前辈们聊了不少ta们多年的工作经历与感受。在近半年的工作中,我也自己摸索到模糊的答案。用通俗的歌词来解释,现在的生活或许只是“眼前的苟且”,是一个单一维度的世界观,采访对象的经历则为你提供了一种“诗和远方”的看待世界的视角——而这也是澎湃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新闻机构在做的,大量读者通过澎湃这一综合平台了解到更多文化生活的信息,既有深度访谈,又有实时资讯,图文影像全面满足受众多维度的媒介诉求。云端上的生活固然美好,但不能苛求自己因之改变或强行融入,首先要做的是听与讲述,将更多的文化生活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我接下来在澎湃的工作目标与动力。

祝我湃七周年生日快乐!

莫名感觉这个地方是适合我的

文/王纪民视频中心视频采编部王纪民

来澎湃半个月,一切都还没有特别熟悉,印象最深的就是之前来澎湃试岗的时候,一进办公室的大门,我就震惊了,灯光很黑,电脑不太好,地上电线杂乱,但我当时就莫名感觉这个地方是适合我的。它虽然没有非常豪华大气的装修,但走进这里就会有一种对新闻的渴望和追求,轻松和压力并存(已经加了好几个班了~)。希望自己在未来可以更加努力,向各位老师前辈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争取早日把见习二字去掉哈哈哈

文/胡杰文体新闻中心体育部

一开始是因为喜欢篮球,所以19年来实习的时候,是想看有没有机会报道男篮世界杯。没想到部门老师们就让我直接上手了(马老师伤缺,像极了主力伤病角色球员打上轮换的故事),所以很有幸写了几篇尽我所能的稿子,然后就一直留到了现在。

入行以来一直算是幸运,老师们的帮助、采访故事的特殊、各种大赛的临近,让我电脑桌面上“我心澎湃如昨”的文件夹变得越发厚实。

之前一直以“一个球迷,半个记者”自称,如今想努力成为“一个记者,半个球迷”,争取早日把见习二字去掉哈哈哈。

也祝澎湃七周年快乐,志在四方,一起澎湃。

复古的办公室,和不塞纸关不上的办公室门

文/时事新闻中心国际新闻部苏杨帆

我是在三年前下载澎湃新闻的,看新闻是为了确保自己不与国内社会脱节。当时一溜儿下了三四个新闻APP,留下的只有澎湃一个——这logo设计得是真好看,放在主页上,就有一种自己很有文化的错觉。

没想到就来澎湃工作了,在澎湃工作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体验。复古的办公室,不塞纸关不上的办公室门,墙纸是发黄的报纸和地图。与之相配的是平均九零后的同事,风趣诙谐(爱打嘴炮)的老师以及来到感到十分新奇(哇活的新闻工作者诶之类)的实习生。他们坐在比《编辑部的故事》还稍显落后的办公室里,向国内的读者传递着最新最准确的来自全世界的新闻消息。

沸腾的心,坚定的心

文/闫文博视觉中心交互体验部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手机app的推送里面知道了澎湃新闻。后来机缘巧合看到了澎湃的招聘信息,当时收到面试电话的时候心情很激动,面试当天走到澎湃大楼的楼下,抬头看着大楼上“澎湃”两个标志心里沸腾如江河,这使我想留在澎湃的心更加坚定。马上就要迎来澎湃7周年,希望以后的日子里和澎湃共同成长,祝澎湃红红火火!

关于来路与前路的碎碎念

文/邹佳雯时事新闻中心大都会新闻部

和澎湃结缘的第五年,终于正式来到澎湃干起了新闻的行当。

大三之前,几乎没亲身接触过新闻,抱着好奇又向往的心态,大三快结束的某天凌晨一口气打了大几千字的投书递进人物组邮箱。年5月17日,第一次来澎湃,参加实习面试。

那个夏天触碰到了一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有好的有不那么好的,结识了一些我想象中的新闻人和实习伙伴,共情共振,时常热泪盈眶;19年的时候学校课上完了,又跑来纪录湃,有幸参与了“大国大桥”和洗刷三观的PUA暗访片子,心理承受能力稳步提升(懂自懂hh),心怀感恩。

20年11月中,来大都会面试,12月开始写稿子,恍惚间已有半年。和一群暖心又耐心的记者、编辑、主编们一起共事,还见证了《我心澎湃》的出生,深感幸运,此间故事可讲万余字;幸运的还有工作本身,得以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常看常新。

之前看项飙说的一段,时时拿来反省自己,“要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不用分析,就是叙述——讲清楚一个体系是怎么运转的,基本的权力结构是什么,主导意识是什么,每个人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分成几类。”

希望自己多多进步,勤恳叙述,多为部门和我湃做贡献的同时,也是多为这个世界尽点责。这个世界会好的。

重点还有,我湃7岁生日快乐哦!

年轻的小伙伴们,一起祝着同样年轻的澎湃生日快乐!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充满着希望,也有着坚定的目光。

关于来路,关于未来,他们在思考,他们在获得。

我湃7岁生日快乐!是成为小学生的年纪,是有着无限可能的年纪,是前途无量的年纪!

我湃的级新生们,也祝你们在澎湃收获成长的快乐,真正的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7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