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开发爆品的能力咨询眼

中国人不缺爆品意识,本土企业老板做梦都在想如何把产品卖爆了。中国人缺少的是开发爆品的能力。

1产品只是一个结果

先说一件陈年往事。年,我申请破格教授。评委中有一教授提问,你认为企业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时我觉得这问题问得太突然,也太简单,随口说了句“不知道”。那位教授郑重其事的告诉我,是产品。我心想,傻瓜都知道。

产品是企业中的一件事吗?产品是企业中各种事情的一个结果。你还不如告诉我,利润最重要。想必那位教授知道德鲁克这个人,不敢说出这个话。德鲁克说过,利润只是一个结果,利润甚至不是一个目标。

所以,爆品是一个结果,不能拿结果直接来说事。

按照德鲁克一贯的思维方式,你得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为什么做不出好产品?为什么做不出性价比叫绝的产品?障碍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你再告诉大家应该如何针对原因,克服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爆品大师那里,似乎中国人缺少的是爆品意识,似乎只要把观念一转变过来,爆品就产生了。

中国人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我总觉得这句话说反了,一个人要是没有在一个领城中坚持十几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不可能有什么见解的。这是德鲁克说的话。一个人只是想到了而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这是王阳明说的。

中国企业家真的缺爆品意识吗?他们中的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如何生产出一款适销对路的产品;每天盘算和琢磨的是,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引爆市场,红遍天下。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对这些老板而言,他们真正的刚需,高频,痛点,就是生产出一款爆品。求之越切,痛之越深。

2好产品的三个元素:真,善,美

我再给大家讲一件陈年往事。本科我是学生产管理的。我学习过纺织、机械、冶金、电力、化工、船舶、食品等传统产业的作业过程和工艺流程。

研究生是学研发管理的,博士生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营销是自学的。

我有资格说,好的产品涉及到三个元素:真,善,美。

真就是真理。对企业而言,就是产品的研发能力,以及所掌握的技术与人才。包括你对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理解和了解程度。

善就是善良。对企业而言,就是把握市场需求的程度,以及为市场做贡献意愿的强弱。

美就是艺术。对企业而言,就是艺术与文化的底蕴,以及体现在产品上的艺术美感、品味或品格。3“真”的不足

自从联想提出“贸工技”的战略道路,至今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结果如何?众所周知。西方人依然控制着微电子技术的研发领域。

从巴黎统筹会议开始一直到今天,西方社会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日本民间人士,都有这样强烈的意识,要在技术上领先中国保持50年。我在北海道钏路认识一个日本人,带我去参观他的小木屋,说这些树都是他爷爷种下的,不是每个日本人都盖得起这座木屋的。他接着说,如果中国人都想盖这么一座小木屋,全世界的树都不够。

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生存竞争依然是这个地球上的至上法则。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日子,4到5个地球都不够。忘了是谁说的。

这里没有是非但有因果。在这种背景下,在这种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如果你不能像华为一样努力,你在技术上根本没有一席之地,无法跟人分庭抗礼。

华为《基本法》上是怎么说的?依靠锲而不舍、点点滴滴的努力,成为世界级公司。其中包括与狼共舞、与人周旋。相比之下,爆品的思维,失之偏颇,与华为的境界及意识,大相径庭。我们真正需要唤醒的是国人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意识。依靠锲而不舍、点点滴滴的努力,强化我们的工业技术基础。

盛田昭夫说,技术才是这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技术也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控制了核心技术,谁就对产业价值链有话语权,有支配力和影响力,有议价能力。

如果我们触摸不到核心技术,我们在这个领域就没有资格与西方人共舞。

于是乎,诸多企业赚钱的逻辑就变得简单粗暴,即依靠技术引进、生产线或设备引进和产品引进,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可谓“重复引进,一哄而上”。然后,通过迅速扩大产能和产量,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提高市场份额。

最终引发同质化恶性竞争而不能自拔。可以说,诸多竞争性行业,30多年来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即规模化外延扩张。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废话,就是想告诉大家,爆品的概念,迎合了继续规模化外延扩张的企图心。

对中国企业而言,规模化外延扩张的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也许爆品能使外延扩张得以延续。那只是暂时的,一过性的。不是根本性的,方向性的。过多地强调保平,会使我们的企业迷失方向。

企业的方向在于摆脱外延扩张的方式,努力夯实工业技术基础,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这是正道。张维迎告诫大家,不要利用人性的弱点挣钱。

过去的时代,我们可以靠爆品或制造爆品,圈住经销商和零售门店网络,迅速形成强大的工商联盟,形成并深化工商之间庞大的一体化关系体系。

可口可乐的案例,充分证明这一点,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可以持续的。可口可乐公司用30%的销售收入,去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以为年前喝可乐是时尚,年后喝可乐还是时尚。大规模的工商合谋关系,由此建立并得到强化。

现如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市场争夺的重心,从经销商转向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一体化关系很难维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天然的对立,这就是生产的效率与消费的效用之间的对立。爆品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以来的产品思维,即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把产品原型变成机器可以加工的商品,然后量产量销。

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主权的立场上,依靠组织与管理能力,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和产品与服务的采购者。

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有控制技术和掌握技术的核心团队,由此才能整合供应链网络的力量,搭建第三方技术和第三方产品平台,才能持续为消费者生活方式中的某个部分做贡献。所谓跨界。

否则,企业只能在消费者生活的表层上,或在无关紧要的缺乏技术含量的方面,构建一个商务型的社区。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现在很多火爆的社区商务,为什么都集中在倒买倒卖的层面上。

除此之外,有点技术含量的社区,差不多也就是集中在嘀嘀打车这一类的软件产品上,或者像小米手机这样的供应链非常开放的产品上。

4“善”的障碍

“善”就是善待消费者。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产品代言人,而没有消费者代言。没有人为消费者代言,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企业各部门说话,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对企业说“不”。

这肯定不是企业的本意,不是一个有良知和良心之人的本意。何况市场导向的观念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用得上古人的一句话,非不为也,不可为也。

到底是什么障碍着企业不这样去做呢?是工业化以来,产品经济的思维以及大量生产方式,障碍着本土企业去善待消费者。

受早期工业化及产品经济思维的影响,企业努力开发产品原型,然后借助于工业标准化的手段进行量产量销,谋取规模经济收益。

中国很多企业老板不明白的是,工业化早期的这种思维和做法的有效性,是有历史条件的。这就是不成熟的市场和成熟的产品。

企业只需要把成熟的产品,经过老百姓生活检验的产品,拿来进行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和售价,就可以打开大众消费市场,获取规模收益。

在西方,早年的一些企业老板,会努力挖掘人类历史上积攒下来的那些精品,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服装鞋帽,把它作为工业产品的原型,借助于工业标准化的手段,以机器代替人力,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和售价。

那时的老百姓或消费大众,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殷实人家使用的东西心仪已久,就是没有钱购买。他们的消费或需求是不成熟的,对廉价的工业品保持热诚的态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本土企业也遇到了这样的黄金时期。只要依靠简单引进,包括引进产品,引进生产线,就可以规模化量产量销,获取利润与财富。

可是好景不长,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市场成熟了。他们追捧的不再是廉价的工业品,降价促销对他们来讲已经很麻木了,除非你不要钱,我会考虑考虑,要不要去用用你的产品。如果是,这样的电脑,白给我都不要,懒得去拿。免费送到家,我都嫌没地方放。

消费者需要的是生活方式,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生活方式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一句话,今非昔比,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市场和不成熟的产品。面对这种迅速逆转的环境,面对这种急转直下的形势,大部分企业是束手无策的。

专家学者在说什么市场导向,顾客是上帝,已经没用了,没人听得进去了。谁要斗胆跑去企业,讲科特勒那套东西,准被人哄出来。

其老板一定会说少废话,要不你来干干,我这大规模的生产线,怎么转向市场导向?

专家学者也得活下去啊,他们也得要挣钱养活呀!真有聪明的专家学者,脑子终于转过弯儿来了。发现小米干的不错,手机都卖爆了。这些专家学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课程卖点,这就是“爆品”。

什么是“爆品”?就是可以大规模引爆市场的产品,就是可以继续量产量销的产品。

这是在大”量生产方式条件下,企业家们听得进去的话。对这些传统大叔来说,只要保持产品经济的思维,只要保持大量生产的方式,那么我们也来玩玩爆品吧!一时期爆品的概念甚嚣尘上。

中国人玩概念的能力很强,既然有人已经叫响了爆品,那么我就叫别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我就来一个极致、尖叫、无敌,怎么样?反正在《康熙词典》中,有的是这类吸引人眼球的词儿。反正有人说过,互联网经济就是眼球经济嘛。把人思想搞乱,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

周鸿祎终于忍不住了,别把爆品说的天花乱坠,我告你们就三个概念,高频,刚需,痛点。按理说,爆品的故事应该结束了。所有传统大叔都应该认真去思考这三个概念。

这三个概念讲的多精准,多简约。你只要踩住这三个点中的任何一个点,你都有机会活下来。如果这三个点你都踩中了,自然就是爆品。全世界有多少人都在思考这三个点呢?我告诉你,不计其数。那又有多少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踩中了这三个点呢?我告诉你,寥寥无几。结论由此得出,你没必要在这浪费时间。

这里不是你的出路,这里没有你通向未来的大门。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我已经从很多角度,在很多场合,讲了很多遍了。规模化的生产与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深化,不可能在产品的表层概念上,予以有效的调和。必须在产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深层次上,进行系统的调和或缓解。

世间事就是那么奇怪,一旦有人追捧爆品,别人,更多的人心里就痒痒。万一,万一呢?万一人家找到了爆品,那我不就亏了吗?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这种心理可以在旅游景点购物的情景下看到。有一本书似乎能解释这种心理状态,这就是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乌合之众》。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译者或出版社也许受标题党的影响,起了这么一个扎眼的书名。

周鸿祎实在忍不住了最近,又出来讲话。明确告诉大家小米手机占了一便宜。用互联网的手段直接连接消费者。省去了渠道和门店,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类广告宣传促销费用,还有人工费用与人员管理费用。直接把四、五千块钱的智能手机的价格打下来,卖元。玩儿的还是“产品性价比”中的价格维度。

我现在手中就有两台手机,一台是苹果,一台是小米。我想通过本人实际使用,感知一下小米手机的功能,是否比苹果更为强大?感知一下,在产品的真善美三个维度上,是否有超越苹果的实质性的内涵?我可以诚实的告诉你,没有。相反,小米手机让我着急的次数更多一些。比如,在摄像的条件下,它会热得发烫。不过看在钱的份上,我觉得小米的手机似乎更划算一些。

周鸿祎是大师级人物,他所讲的是真知灼见,简约而不简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比起工业4.0来讲,利用互联网来连接广大消费者群体,似手更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售价。所谓“去中介化”。

然而,从创造价值或创造物质财富的角度看,中国企业更应该在产品的功能和品质上下功夫。通过提高产品的有用性及其使用价值,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尤其要







































北京那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