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灰的是岩
一位极具才华的设计师在设计“梦回巴国”剧场时,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灰色。他认为灰色是大巴山岩石的底色。
这朴素无华的灰色何尝不是宣汉人的底色呢?巴山大峡谷的开发,为无数像大巴山的岩石一样坚毅、顽强的宣汉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创造美丽,同时,也改变自己……
——题记
第16节大窝村之变
从巴山大峡谷渡口风情小镇出发,去三墩乡土家族乡,车子一直在爬坡。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山路不止十八弯”,还会真切体验到“山外有山”。当车子行驶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陡然翻过一处略微低矮一点的垭口,“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在眼前了。
这个村就是大窝村。
宣汉巴山大峡谷里有三个土家族乡,都是偏远的贫困乡。三墩土家族乡是其中之一。三墩土家族乡地处巴山大峡谷腹地,大窝村就在它的东北角。顾名思义,整个村子四面高山环绕,中间像一个大窝。村里人世世代代就住在这个闭塞“大窝”里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广种薄收。
大窝村是三墩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喀斯特地貌让村里不仅常年缺水,还耕地少,虽然全村有38.5平方公里面积,但可耕地仅有亩,人均耕地只有9分。这9分耕地都是从石头缝隙刨出来的,散乱小块,耕作不便,只能种玉米、种土豆,靠天吃饭。
彭昌明的家坐落在大窝村通村公路下边的山坳里,4间土坯房一字排开,房顶倒是铺的青瓦。屋前有一个院坝,铺有青石板,院坝边沿有两棵树,拉了一根绳,常年晾晒着长短不一、花花绿绿的缝了补丁的衣服。
彭昌明家是大窝村最穷的几户之一。他一家8口人:彭昌明自己,妻子,4个小孩,一个聋哑父亲,还有一个聋哑而且痴呆的母亲。四个孩子中,最大一个13岁,刚上初中。最小一个,才3岁。村里人常年见不到彭昌明,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他作为家里唯一的壮劳动力,得拼了命地打工挣钱。妻子照顾娃娃,顺带帮父亲干一点地里农活,母亲是一点家务活都干不了,还要人照顾她。
彭昌明先是到煤窑打工,这个活路真是累,而且危险。匍匐在低矮黑暗的坑道里,挖煤,拉煤。只有看见坑道口的那抹亮光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还有点儿奔头,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每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他总是要用黑漆漆的手指头蘸上口水,数了一遍又一遍,块钱,没有多的,只有少的,勉强够一大家人一个月糊口了。
回到家,看见满院子乱跑的娃娃,本来是应该高兴的,彭昌明削瘦的脸上,一道道黑黝黝的皱纹却更深了。因为超生,他三个娃娃都没有办到户口,以后咋个整呢?他越发愁苦,43岁的人,老得像60岁的老头。不过,对着自己老婆的目光,对着父亲无声的询问,彭昌明还是咧了咧干枯的嘴唇,挤出一丝笑意,拍拍自己的肩膀,意思是说,没得啥子,山垮下来,我来担起!
年5月的一天,彭昌明家里来了一群客人。走在头里的是一个梳着短发的女干部,衣着朴素,步伐矫健,十分干练。村支书给他介绍,这是咱们达州市的包惠市长。他一听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么大的干部,怎么会到我们家里来?他赶紧进屋搬出两根长条板凳,请包市长和其他几位领导坐下。
他又进屋,用手势把父亲母亲这对聋哑人喊出来,给他们安一张板凳,坐在包市长对面。包市长与他的父母亲一一握手,无法用语言交流,她就用微笑和手势表示问候。然后,她问局促不安的彭昌明:打工一年能挣多少钱?种地有多少收入?还有什么难处?彭昌明的心情放松了,一一回答,听到问难处,他嚅嚅嗫嗫地说,娃儿的户口啊,不好办。
包市长脸色变得有些沉重,看向身边的人,身边的人点了点头。她对彭昌明说:“老彭啊,你的父母双双残疾,孩子又多,负担很重,我们都看见了。你要努力,我们也要给你加油!党和政府不会不管你们的。从今天起,我就算你们家的一员了,你有什么难处,别个解决不了,直接找我!”
市长说了话,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公安部门为他的三个孩子上了户口。彭昌明觉得,压在胸口压了好久的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了,心情特别舒畅。他想,是要好好干,才对得起包市长呢!
过年时,彭昌明听一个亲戚说,他在甘肃铁路上一处工程打工,每月净拿元。彭昌明动心了,决定跟亲戚去甘肃打工,一个月可以多挣两千元。现在,自己是包市长联系的帮扶对象,要努力多挣钱,尽早摆脱贫困,不能啥事都靠市长啊。
正月过完大年,彭昌明背上一个大蛇皮口袋,跟着亲戚坐上了去甘肃的火车,在一处铁路上打工,每天用铁锤锤石头。活儿很苦很累,但工地管生活,一个月元,在他眼里,这是很高的工资了。因为干一个月,差不多要抵他在煤窑上两个月的收入。只要工资高,只要能摆脱贫困,再苦再累他都不怕。
为了节约电话费,彭昌明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家里情况,有扶贫工作站帮扶,父母孩子生病,有贫困户医疗保险,可以报销90%以上,他很放心,每天只管安心上班挣钱。妻子也很少给他打电话,更说不上视频聊天了。他的手机和妻子的手机,都不是智能手机,也没钱买流量。
8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刚躺床上的彭昌明接到妻子电话,告知搬进新家了。妻子说:“老屋里的家具、粮食啥的,都是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组帮忙,从山腰搬进山顶旅游内环线旁边的安置点新家。”
妻子还说,刚搬进新家时,包市长、不,现在已经是包书记了,都到家里来过,看望过他父母。听说你不在,还专门叫我问候你,挣钱固然重要,也要多多保重身体。
彭昌明听到老婆断断续续的讲述,眼泪“吧嗒吧嗒”地直往下掉。
冬月,工程完工,彭昌明终于可以回家了。坐了一天火车后,彭昌明背着行李包,站在规划整齐、风格统一的偌大一片安置房前,正犹豫着不知道该进哪一道门时,女儿跑来迎接他了。
跟着女儿回到新家门口,彭昌明眼前一亮:新家具、大彩电、仿瓷白墙壁、光洁的地板……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
彭昌明在门口迟疑着:“这是我的家?”
“爸爸,快进来。”彭昌明跨进屋里。
这一刻,彭昌明才第一次感受到家的幸福和温馨,他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希望就捏在他的手掌心里。
在大窝村,有一位老人叫陈远碧,78岁,独自为家,穷得叮当响,脸上的褶皱深得像大山的沟壑。从年5月起,包惠市长多次到她家,嘘寒问暖,送衣送物;带人帮她落实低保、贫困户医保、贫困户兜底和易地搬迁。陈大娘一天天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感觉浑身都有劲。年腊月,已经担任达州市委书记的包惠想到山里寒冷,给陈大娘送来防寒衣服、棉被、大米、菜油、猪肉等生活用品。包惠书记问陈大娘:“明年您有什么愿望?”她说想搞点家庭养殖。
年的5月,包惠书记带来一辆小货车,车上装了一头60多斤的猪,还有20只鸡。让陪同的村干部帮陈远碧大娘把猪抱进猪圈,把鸡关在竹篱笆里。在村干部的具体帮助下,陈大娘的家庭养殖业红火起来。
和彭昌明一样,陈远碧也搬进安置房。一楼一底,上下三间,建在村里新铺就的水泥村道旁,出行便捷。门口还有几十平米的水泥坝子。
从年以来,大窝村受惠于县委县政府的“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4户人;实施危房改造54户人,其中贫困户20户63人。全村的土坯房、茅草房被彻底消灭,村民纷纷感叹:“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把土坯房变成‘小洋房’。”
大窝村文书胡奉钦告诉我们:大窝村积极配合大峡谷文旅开发,已在旅游内环线沿线发展青脆李亩,主要用于春天李花观赏,初秋现场体验采摘。栽植观赏樱花亩,也是用于美化景区,供游客观赏。所占用老百姓耕地,都以入股分红形式征用。彭昌明家和三窝村的乡亲们一样,成为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小股东,栽上柿子树、李子树、樱桃树等景观苗木,剩下一亩地种植点包谷、小菜。随着景区开园,游客越来越多,景区第一次分红,他家分得多元。
现在,外地来村上经营开发旅游产业项目和民宿的,有50余家。狩猎场、大垭口索道、自驾游露营地、民宿等等,对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带动很大。以前,村民们觉得卖瓜瓜小菜羞人,因为卖不了几个钱,被外人看不起。现在,大家种的小菜、山里挖到的野菜、自家养的鸡、猪、羊,都卖给景区里的酒店、民宿,村民们腰包里不缺钱了,还富有了。
村上有劳动力余人,大多在景区和入驻景区的企业务工,当清洁工的就有80多人。村上农户有50多家因地制宜,开民宿、农家乐接待。村上几处安置点,有20多家本村村民开办民宿。夏季是旅游旺季,前来休闲避暑的人特别多,家家爆满。他们不想发财都难了。
过去村民们的吃水都是挑。现在景区供水公司都给安通了自来水。在年前,大窝村手机都还没得信号,现在信号全覆盖。水泥路通到了各社,都是5米多宽。村民们的住房,全都是小洋楼,没有一户土坯房。
在文旅开发之前,一部分外出打工的人挣了钱,就在周边场镇买了房或自建了房,搬出了大窝村。近几年来,看到家乡开发旅游,路修好了,撂荒地也值钱了,从年起,都陆陆续续搬迁回村,通过申请,又修建了新房子,投入到景区建设和发展中来。
以前,大窝村有句顺口溜: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姑娘往外跑,光棍满山窝。现在,大窝村是全乡最富有最美好的村,外村的姑娘争相嫁进来。
三墩土家族乡副书记罗兆兵介绍:现在的大窝村是桑树坪村、大岩村、大窝村三村合并,随着文旅项目的开发,域内道路已经四通八达,硬化道路实现社社通、户户通,安全饮水、电力、通讯实现村域全覆盖。全村住房安全问题彻底解决,土坯房、茅草房彻底消灭。年,大窝村经省验收合格,率先实现樊哙片区整村脱贫退出。且整村脱贫质量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余元,比脱贫目标值高多元;贫困户家庭收入中,国家财政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降低,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主渠道。
一个极度贫困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旅游经济示范村的跨越,获得省市多项殊荣。全村农旅产业配套齐全,种植花卉、水果产业园亩,中药材达1万亩。乡村民宿特色突出,培育民宿达标户15家,建有特色民宿酒店9家,房车营地1处,接待床位余张。有接待中心、亲子乐园、樱花园、桑葚园、脆李园、脆桃园、猕猴桃园等景区和特色产业。年,接待游客5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贫困户人均年增收元。年,大窝村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被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被达州市委表彰为达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示范村。
第17节爱上茶溪谷
50多岁的李良才,敦实的身板很有活力,有人说他在巴山大峡谷的茶叶基地找到了人生的第二舞台,有人戏称为“第二春”,他听了哈哈一笑,心里美滋滋的。
隆冬时节,阳光洒满山梁,跟着李良才在茶园转悠。天空的彩云幻化出绯红的光亮,起伏的山峦敞开辽阔的胸襟,星罗棋布的茶园被揽入怀。一行行茶树如丝如带,清晰流畅的线条一溜远去……那是大峡谷抒情的旋律,那是山野间婉转动人的吟唱。
李良才以茶园为家快三年了,他对当初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
“我干上种茶这一行,纯属偶然!”
李良才原来在达州市上班,退休后在家照顾多病的父母。两年后父母身体逐渐康复,一个老朋友动员他到一家农业公司去发挥余热。那是年的初春,宁静的宣汉洲河边,在一家茶馆与公司董事长见面。两杯绿茶飘着清香,一席交谈愉悦投缘。
“知道巴山大峡谷吧?”董事长开门见山。
“当然。我老家就在大峡谷片区。”李良才答道。
“哦,那好!我们公司做通讯产业,包括大数据,一直想上个新项目,正好看上了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去年政府把我们引进去发展茶产业,协议签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差不多了,可是我的精力还在通讯主业上,茶产业区缺总经理,想请您出山,您看怎么样?”
李良才刚想说“我完全是外行”,可话到嘴边又咽进肚里。他隐隐感觉到内心有些激动,倒不是因为这个什么总经理职位,他想起了贫穷落后的老家。老家在三墩乡龙洞村,是巴山大峡谷核心区里几个最贫穷的乡之一。他从小就知道,过去邻近的几个乡,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茶园,但规模太小,产量很低,又没有加工设备,每年卖的茶叶钱还不够一家人买油盐酱醋。老乡们都住在米以上的大山里,土地种粮食无望,就适合种茶叶。他多希望有那么一天,漫山遍野都长出茶树,满地茶叶飘香,那样,乡亲们就不再受穷了。眼下,宣汉县委政府要打造巴山大峡谷,让穷山恶水变成旅游景区,种茶叶时来运转了,有公司牵头干,儿时的梦想就能变成现实。想着想着,自己都忍不住笑了,端起茶杯猛咂了几口。
董事长见他半晌不语,以为他还在犹豫,便说让他回去考虑考虑。李良才赶紧把自己从沉思中拉回来,立即答应了聘请。他在心里说道:“还犹豫什么?干!”
一个星期后,李良才走马上任,那是年5月8日。
就要离开城市的家了,却没有遇到亲人担忧的羁绊。全家人都很开通,爱人劝她放心,说父母有她照顾,孩子又在外地。临行前,父亲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去了就得干好!”父亲在大山里待了大半辈子,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着山里人多少的期待与嘱托?李良才懂的。
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李良才来到宣汉县樊哙镇高台村,公司的办公室临时设在村部一二楼。交接会议上,董事长向员工介绍了李良才;一阵掌声之后,他宣布茶叶公司的事由李良才全权负责。
把董事长送出村,李良才抬头望望云雾缭绕的大山,模样和老家的差不离,心里有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觉得肩上的胆子沉甸甸的。毕竟,头一次在企业做主管,又是在大山沟里拼打,有多少硬骨头等着他去啃?他无从知晓。不过,他相信自己腿杆子不会软。大山里走出来的泥腿子娃,什么苦没有吃过?过去光着脚丫走山路,雨天一脚泥,晴天碰破皮,他连眼都不眨。再说,这里不是樊哙镇吗?谁不知道当年樊哙将军入川,接管巴蜀秦地,在宣汉境内大败楚兵。古战遗址和樊将军纪念殿就在后山上,那威风,那豪情,有时间得去拜望一下。
踌躇满志的李良才,下决心要在这大山沟干出一片新天地。
夜幕四合,大山沟里一片寂静,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台灯的光圈罩着全神贯注伏案的李良才。白天忙事务,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文案厚厚一叠,有规划、合同、立项报告,还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基地调研的情况,都等待着他去研读,去消化。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台灯常常陪他到天边露出霞光。
经过学习了解,李良才知道自己肩上挑着千斤重担,他庆幸干的是一项伟业。
发展茶叶产业,是宣汉县委政府的一出重头戏。宣汉种茶的历史悠久,是全省30个产茶大县之一,参与种茶的农户上千家。县委决定把茶产业做成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的配套产业,成为覆盖全县的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最终实现从茶叶大县迈向茶叶强县的目标。而李良才所在的茶叶企业的责任就两个字:引导!通过建高标准茶叶示范园区,把千万农户领上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子。每每想到这些,李良才就觉得浑身热血沸腾,心底激流翻滚,真没有想到都退休了,还有这样一个让你驰骋人生的疆场。他暗暗告诉自己,珍惜分秒,大干,快干,再硬的骨头也得啃下来!
考量他的头一桩事是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一件伤脑筋的事。”爱说爱笑的李良才语气有些沉重。
一连几天,李良才和乡村干部到村民中间去做动员。说要让荒坡披上绿装,把茅草地变成茶叶基地,大家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可当你拿出白纸黑字的协议书,要他们在上面按下手印时,不少人手抖了,退缩了,不干了,牢骚怪话也来了。
当基层干部多年,李良才理解这些乡亲。土地是大巴山老乡们的命根子,虽然贫瘠,但广种薄收也还能填饱肚子。要是土地没有了,他们的心就悬着了,睡觉都会不踏实。有的地空着,撂荒了,长满灌木蒿草,他们不觉得可惜,但一说要流转出去,就舍不得了。村民也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地没了,一家几口到哪去舀饭吃呢?老乡说得有理。
第二天,李良才又和村民扎堆,大哥大嫂叫得怪亲热。李良才说:“要赢得村民的支持,就得走进他们的内心。”三天以后,他走了两步棋:先瞄准种茶户。高台村不少村民也在种茶叶。茶叶地散落在山坳、山梁、峭壁,规模小,技术落后,产量低不说,还很缺销路。他随即带人挨家挨户送去有机肥、生物灭虫设备,手把手教技术,并承诺公司按市场价统一收购产品;第二步,按期兑现土地流转费。给每户一份承诺书,还主动邀请镇上农业主管部门监管审查。并在协议上注明,如果土地不再流转,企业须将土地恢复原样后才能退给农户。
从李良才身上,村民们不仅看到了企业的诚信,还看到了他们带动村民发展的良苦用心,土地流转的难题终于被破解;就是最难办的一户,最终也妥善解决好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公司在高台村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
转眼到了夏天。大巴山头顶的太阳格外鲜亮,格外炙热。
高台村马鞍一样的山上,撂荒地里疯长的蒿草灌木在山风中摇头晃脑,像是在对对李良才示威。站在山梁上举目四望的李良才,淡然一笑:你们神气不了几天了!
李良才带领公司的一行人走走停停,边比划边商谈,一幅高标准的现代新型茶园的规划实施图在他们的实地勘察中形成。
几天以后,高台村的几十个村民随李良才的“一声令下”齐刷刷上了山。他们挥舞着镰刀、砍刀,开始对撂荒地野草刺篷进行清剿,刀光闪烁中一片片红土地露出了真容。
接着,几台挖掘机昂奋地爬上山,轰鸣声唱响了寂静多年的茶溪谷。随着长臂不停地舞动,坑洼、杂乱的斜坡地,变成了一弯一弯平整的梯田,一眼望去,像一道道波纹在荡漾。
伴随着秋天的脚步,李良才再次上了山。看着新生的梯田,他有点激情澎湃,眼前仿佛有一大片鲜绿的茶苗在跃跃生长。
秋天正是栽种茶苗的大好时机,李良才一点也不敢懈怠。等不及下山,他就站在山梁上,掏出手机,拨通事先约定好的雅安一家茶叶苗基地的电话,兴奋地叫他们赶快送种苗来。
回到公司办公室,李良才又拨通了村支书张晓云的手机,请他尽快帮忙组织村里空余劳动力来帮公司栽茶树。按天计酬,按月结算。张晓云一听乐了,一拍大腿,说,“感谢茶叶公司给了我们村民家门口务工的机会!”然后,拔腿就往村广播室跑,不一会,高音喇叭就响起了招人的通知。
山风和煦,秋阳高照。李良才带着公司技术人员在茶园地里规划,放线、定行距、定窝距。一排排嫩绿的小茶树,在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中站立起来。
李良才怀着喜悦的期待迎来了春天。一场场春雨,飘飘洒洒,飘向绿意盎然的大峡谷,浇灌着茶溪谷高台村山上山下的茶园地。
春雨贵如油。年的春雨似乎格外青睐大巴山,一下就是十多天。李良才暗喜,心想怕干旱的茶树苗喝饱了春雨,一定会“蹭蹭”地往上长。雨过天晴,李良才满怀希望爬上山,一片片茶树苗添了新绿。他又下到河谷坝区,一下子傻了眼。这里的茶树苗不仅没有长高多少,还有不少泡在水洼里,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夏日的暴雨,接踵而来,这片茶园地又被泡得水汪汪的。
眼看着茶树苗打蔫了,枯黄了,有的已经死去。李良才心一阵紧,赶紧请来县茶果站的技术人员会诊。
原来,茶树既怕干旱,又怕涝灾,而樊哙镇一带,属于沉积岩地质结构,积水不易渗漏。事先,李良才和公司技术人员也想到这一点,但是,开挖排水沟的密度和深度不够,也没有预估到当年雨水会那么多,久雨天导致河谷地茶园冒水,没法及时排出排干。
李良才心里难受,但他没有气馁。董事长也给他打气,说道:“良才,都是无法预测的天灾,大不了重新再来!”
国庆节刚过,河谷地茶园重新整治的工程拉开序幕,李良才的身影不分白天黑夜地闪现在工地。他和村民们一道,对河谷坝区的泡水田,全面进行加密度的深开挖排水沟,铺洒有机质及肥料;对涝土进行熟化处理;将水泡后的死苗、弱势苗全部挖掉,重新栽种。两个月下来,脸黑了,人瘦了,他还开心地说,我终于减肥了。
李良才心中的“高标准茶园”稳步推进。生产便道连通每一片茶园,观光彩道蜿蜒其间,红色的观景凉亭点缀在片片翠绿之间。“这还不够,”李良才说,“下一步要对茶园进行深度美化打造”。李良才摸准了茶树的习性:它们都怕太阳直射,喜欢半阴半阳。他带人把有经济价值的灌木栽进茶园,进行光合作用调控。眼下已是寒冬季节,马鞍山顶铺上了厚厚的积雪,公司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启动的美化乡村的二期建设工程如期启动。李良才说,田间要疏通毛细血管,山坳要建宣汉最大的茶叶精深加工厂,场镇边要建与巴山大峡谷景区相配套的营销中心……
高台村茶产业园一直是达州市委、宣汉县委领导看好的项目和心中的牵挂。冬去春来,两级主要领导多次走进高台村,走进茶产业园,调研指导,现场把脉,对生产便道的宽窄、观景台的位置,都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他们希望这个茶产业基地,不仅只是帮助高台村摘掉“国定贫困村”的帽子,还要成为宣汉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龙头。
年阳春三月,高台村茶产业园渐次铺开,满眼新绿如浪从河谷涌向山巅,醉人的茶香沁人心脾。
李良才带着一群人走进茶园。他弯腰采下第一片嫩绿的茶叶,举起来闻了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高台村的首批春茶,在和煦春风中开始采摘。
看着丰收的茶叶,李良才琢磨着,高台村的茶叶有什么卖点呢?靠什么赢得市场呢?
第二天,他带上茶叶,驾车到了成都,请四川省农科院茶研所专家对高台村的茶叶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其结果,让李良才和一行人惊喜不已。他们的茶叶不止含硒元素,锌含量也远远高出一般茶叶,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带着惊喜,李良才星夜兼程赶回宣汉。第二天,他拿着检测报告到县茶果站去汇报,茶果站技术人员同他一样惊喜。“我们对高台村茶叶和巴山大峡谷的茶叶跟踪检测三年了,都是这个结果。”县茶果站技术人员高兴万分。
这个喜讯在宣汉县传开,县领导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商议,决定在全县主推高山生态锌硒茶,全县统一品牌,让宣汉的锌硒茶产品走红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走向全国市场。
值得称道的是,李良才带着今年的春茶,在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性茶评会,他们的锌硒茶一举获得金奖。
捧着奖杯回到村里茶叶基地,李良才对高台村茶产业的未来信心满满,立即召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谋划新一轮发展计划。李良才说:“在巴山大峡谷,以樊哙镇为核心的茶产业种植范围有30平方公里,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没有统一的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我们宣汉县的茶叶能够握成一个拳头,打出去就有力了。”李良才一席慷慨激昂的话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我们的锌硒茶独一无二,赶快打造一个我们自己的品牌!”
“这个主意好,不过打造一个新品牌,至少得三五年,我们等不起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
李良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据我所知,我们宣汉的九顶雪眉茶,品牌已经很有知名度,听说老板想转型发展,我想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借势发展。明天我再到农业局茶果站打听清楚。”
见到茶果站负责人,他说:“李总,我正想告诉你们,我们宣汉的九顶雪眉品牌要转让,眼下只有你们公司有能力把它接过来。”
采完最后一轮秋茶,到了年11月,在县乡两级政府部门的协调下,他们登门与九顶雪眉茶叶公司洽谈,先后经过六次协商,终于达成转让共识。九顶雪眉公司老总说:“我用半生心血打造的这个品牌能够重放光彩,我感到十分欣慰。”李良才说:“感谢对我们公司的信任,我们要让九顶雪眉品牌在中国茶产业界更加响亮!”
拿下品牌,少了茶叶销售的后顾之忧,李良才开始大刀阔斧地完善茶产业链。
年夏天,锌硒茶大型精深加工基地在樊哙镇破土动工。李良才说:“这个项目能这么快上马,多亏了政府高效率,给大力。”
为了让这个项目尽快上马,宣汉县有关部门帮助企业与时间赛跑:
一个月时间,19.7亩用地指标批件送到李良才手上。
三天时间,动力电的各种使用设施装到位。
《樊哙片区茶产业纳入巴山大峡谷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县政府红头文件一周内下发
……
巴山大峡谷茶溪谷锌硒茶产业园区迅速拓展,由高台村的亩辐射到亩,覆盖樊哙镇的花梨村、水田村等其它5个村。再增万亩茶园规划已经敲定。
一天,李良才登上产业园新修的最高观景亭,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给笔者的手机上发了长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