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各种撞脸(昆虫一)
在农村或者是野外山林,我们会见到很多昆虫,今天咱来认识这三个撞脸的家伙
土元(中华土元)
(雌土元)
土元:别名:可泡虫、地鳖虫、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土元是中医的叫法,属于昆虫,身体扁,棕黑色,雄性有翅,雌性无翅。地鳖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怕阳光,白天潜伏,夜晚活动,常在老式土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
(土元产的卵)
雌土元体形椭圆状,雌虫交尾一次就能陆续产卵,未经交尾的虽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雌虫交尾后7天左右产卵,以后每隔4~6天产卵一次,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30~40块。
(雌土元,雄土元)
雌雄虫的区别为胸背部3条横纹的第2、3条弧成月牙形,弧角左右的是雌虫,弧角左右的是雄虫;腹部有4条横纹的是雌虫,6条的是雄虫;腹末端尾须之间有一条横纹连结的为雄虫,横纹离尾须较远的为雌虫;爬行时,雄虫六足竖起,姿态较高,雌虫六足伏地,姿态较低。
雄土元长有一对翅膀,并且体形也成椭圆状,触角比蟑螂的短,粗,只为繁殖而贡献此生。
金边土元
(雌金边土元)
金边土元:金边地鳖,中文学名东方水蠊,属于蜚蠊目、硕蠊科、光蠊亚科、水蠊属。雌雄成虫外形相似,均无翅膀。虽俗称土元,但东方水蠊并不是土元,仅仅是外形相似罢了。
在野外,金边土鳖多生活于各种草根草堆、腐烂杂物、枯枝落叶下及石块瓦片底,有怕光、怕热、怕冷等特性。夏季,常躲在凉爽荫蔽处,昼伏夜出寻食。
(雄金边土元)
雄虫发育早,脱皮6次~7次便进入成虫期,交配后15天~20天后死亡,生活周期为9个月~10个月左右。雌虫发育迟,需脱皮7次~8次才进入成虫期,产卵2次~3次后开始出现老化并逐渐死亡,生活周期为13个月~14个月。
雌雄成虫体扁平,椭圆形。体背部呈紫褐至棕褐色,且有光泽。其中雄虫体色较浅,但光泽特强。两复眼相距较远。腹板后缘内陷,中央无明显的切口。足的胫节上生有密集的刺。在背板的前缘及侧缘呈桔黄色,故有金边地鳖之称。
蟑螂
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学名)的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俗称蟑螂,是常见的医学昆虫
(雌蟑螂)
叫法黄嚓(客家方言)、小强(广东香港地区)、曱甴(yuēyóu,粤语、闽南语、客家话均同,粤语拼作gaat6zaat6,潮州话拼作ga1zuah8)、黄婆娘、骚甲(桂林方言)、油夹虫(溆浦方言)、偷油婆(四川话)、焕嚓(梅州话)、活朗额(大连方言),灶妈子(武汉方言),油灶婆(衡阳方言),扎(zhā)马(mā)虫(云南方言)。
(雄蟑螂)
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
雌雄成虫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进行交配。雄虫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
雌雄两性成虫可凭他们的外部形态很容易区分:
A:雄蟑螂的尾端具有两对附器,1对为分节状尾须,还长有1对细小的针突(腹刺);雌蟑螂尾端只有1对附器,即尾须,无针突。
B:雄蟑螂的体形一般都比较瘦小、细长、而雌虫螂则肥厚,宽大。
C:在少数种类中,雄蟑螂的翅发达,伸及尾端,但雌蟑螂的翅仅覆盖到腹部的前半部,或无翅。
它们大多数长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到有所不同。当前的分类学者将蟑螂分成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例如大家所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我国约有余种,常见的室内蟑螂有10种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
以上三种昆虫,不仅撞脸,更有卵鞘也撞脸,产卵方法也撞脸,都是把卵产于卵脸,而且有防水外壳,高档上档次,低调又有内含。。。
图片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