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人一个机会青椒博士们的出路在哪

论坛君:“青椒”生存不易,这真不是中国特色的。全世界的青椒们都为了有限的大学科研教职,苦苦煎熬和等待。在这条人生的窄路上,为什么这些那么聪明、勤奋、有才华的年轻人,冒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把生命和时间孤注一掷等待一个大学研究机构的终身教职呢?对于“青椒”们而言,除了大学,“青椒”们的出路在哪里?是否还有其他人生之路!

本文为经管之家综合中国科学网(肖勇)、《Nature》杂志(王传超)、中国科学报(彭思龙)的研究得出的汇总文章。

涉世之初,从菁菁学子变为职场人士,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迎接更多挑战,个中甘苦,唯有心知。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这样一群毕业生,拥有博士学位,选择了高校,他们就是高校青年教师一族,也被人称为青椒。他们是专门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承的年轻人,通常还承担着很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还要做班主任之类工作,但又必须搞研究,因为相比教学,高校也更看重研究成果,评职称、拿课题等等,都得凭成果,于是他们成了两头挑。可是,当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赚钱养家……这些现实问题摆在眼前,种种欲说还休的困顿让他们中的不少人脚步趔趄、心生乏意,也让夹心层不上不下境遇尴尬成为挥之不去的标签。

国内青椒的生存状况看到马臻老师的博文《回答一位80后海归青椒的纠结帖子》,觉得有些话想说。帖子里写得有点悲观,所以马老师从乐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传递正能量,我也觉得作为年轻人总体是应该往前看的。首先,国内现阶段的现状是,青椒得到教职,即使是学校固定的教职或科研单位的编制职位,一般都不是独立科研的职位,实质上和博后没有多少差,甚至是当学生用,这和国外的博后有什么差?起码美国的工资会高一点。当然马老师说的博后做久了找工作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存在的,但如果一个人的兴趣仅在于科研,论文不会太少或不会太差,在中国目前各种计划满天飞的时候,再找个职位也不难。其次,发论文是按什么样的速度来发,我觉得不同的学科实在有差别,像做纳米材料的,如果速度太慢可能自己都会不太好意思,但如果做生物的,有时运气的重要性甚至超过idea。但大家都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数paper数量实在不是明智的评价体制。如果你是一个研究组长,下面有十个人,一年发5篇文章,你每年就能拿到5篇通讯作者论文,如果手下人更能干点,10篇都很轻松,但你能保证说那10篇通讯作者都当得问心无愧吗?这样的组长、负责人固然当得很顺,可以借着这些文章到处捞各种名头,但是底下的青椒呢,他/她的每一篇文章不都得从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开始积累,他们的发展在哪里?不干活的人开着小汽车、拿高工资,干活的人拿低工资、坐11路,社会的不公在科研界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对于看过太多借科研之名回来争名逐利的主儿,对国家科研资源进行贪婪的掠夺。我,看不到希望!这个现象大家现在都看到了,马老师也没有异议。这类贪婪之人确实还不少,而且很多都是国内有人接应,一起分钱。焦点在于,这批人影响到青椒了吗?马老师觉得他们拿的大钱,青椒拿的小钱,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涉。我倒觉得社会没这么公平,科研经费是个大摊子,国家统计的时候是说占到了GDP的多少多少,没有说过给大牛多少,占比多少,给青椒多少,占比多少。这批人分走的钱,本来是科研界共有的,如果少了这部分损耗,有一部分是可以分给青椒的,这就好比现在中科院每年年初要各个所统计出国情况,名额有限,领导多出去了几次,其他人自然就少了几次,目前难道谁还能把领导的出国裁掉?除非是领导的领导!我觉得这也算是科研环境的一部分,如果天天看到有这么一批人不干活还拿走了那么多钱,心里不愤一下是很难的。这也可以类比一个社会现实,新闻上天天报这个那个贪官搞了多少钱,老婆孩子移民海外逍遥快活,难道你不痛恨社会不公、贪官可恶吗?难道就没有那么点恨?如果真没有,那我至少会觉得这个人已经麻木到缺少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最后说说青椒的物质生活。马老师提到了买房问题,而且是海归买房,根据马老师的分析,感觉海归买房还是要比土鳖容易不少,因为我是土鳖,我深感买房不易且买房后生活不易!海归一般都会有住房补贴,学校一般也多少给土鳖一些,但如果没有呢,比如中科院的很多研究所,你不得不说买房是个大问题,而且由于买不起房,你可能也很难看到你老婆孩子的happyface,自己也别想happy!我写东西比较啰嗦,基本上算是结尾了。最后一句,我不是悲观主义者,相反我比周围大多数人都乐观,只是,我不希望我们80后青椒被误解!在中国今天,科研青椒是否真的有出路?早上收到一位当年听过我课的同学的一封来信,其中有一段话如下:在和不少同学聊天的时候,很多人都对自己从事科研以及科研的现状感到绝望。就算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在当前的体制下,恐怕永无出头之日,甚至连尊严都不能保全。科研界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以水平高下来评价人才,而是以关系亲疏来审批项目。没几个人在认真做科研,大家都在拉关系。身处其中,谁能独善其身?实验室也很让人无语,导师(老板)就像包工头,学生就像民工。包工头把项目拉回来,然后让一群民工糊弄了事。很多项目都无疾而终,但最后评审的时候却都能堂而皇之的一路通关。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那么可能是巧合或者偶然,但是如果大面积存在的话,那就是体制问题。个人是无法与体制对抗的,所以我感觉自己还是不要做学术了,也就读个博士算了,仅此而已。这段话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对科研现状的不满,描述了或真或假的科研现状;二是表达了对自己科研前途的悲观。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个同学这么去看,这么去想。这里面需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一是这些现象是否普遍,二是这些现象是否将持久,三是,即便是持久的,那我们该如何做。我就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谈谈这些话题,也许对持有类似想法的同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工头现象分析:1.包工头现象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一样很普遍。所谓包工头是指专门去拿项目,然后让自己的团队完成项目。好的包工头实际上并不容易当。首先要有眼光,否则提出的课题没人支持也没用,其次,要有很好的公关能力,再次,还需要很好的组织管理。第一条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也是做科研的一个必修课,就是要能提出有高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这是一种高端的能力。当然,如果仅仅是看着国外做什么,自己只是复制了国外的项目创意,而在国内忽悠,这不需要很高的能力,只需要简单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就可以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拿钱,而拼凑的所谓项目,甚至是没有什么科学高度的项目,那就只能沦为笑话。公关能力和组织能力往往正是我们国家科学家普遍缺少的,我们常说的培养帅才就是要有很好的战略眼光和组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往好了讲,就是能够推销自己,是有正面意义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少人会主动来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庨偅涓尰闄㈡瘮杈冨ソ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鐥呭摢涓尰闄㈡渶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sl/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