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壮大,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海归潮愈加汹涌,为我国原有的人才生态结构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实施,高校纷纷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造成国内人才流动加剧。
以上这些因素,构成了当前国内新的人才成长坏境。在这一新环境下,本土青年人才应该如何突破成长困境,实现自我的快速成长?
圆桌
主持:
●本报记者王之康
特邀嘉宾:
●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赵淳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张国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
●胡正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当前,在以“海归潮”和“挖人潮”为代表的新的人才“大环境”下,您觉得本土人才的成长“小环境”是越来越宽松了,还是更加“严峻”了?为什么?
严纯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之所以会出现“海归潮”和“挖人潮”,恰恰说明了我们国家与各单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近些年,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逐渐成为汇聚人才之所和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的高地。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渴望已经成为“刚需”,各地各方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都是“人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实力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匮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人才,所以需要大力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借以弥补我们自身人才培养能力的不足。目前,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引进海外人才,并且要更多地培养和使用好我们本土的人才。
我们常说,“是金子就会发光”。我认为,目前的人才竞争环境对本土人才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将逐渐大于挑战。我个人认为,某些政策在以往的背景下对吸引国外留学人才归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如果逐渐趋于标准一致的话(如“青年千人”不限于国外留学经历等),将有助于青年人才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特点和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求学深造路径,更有效地助力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当下,无论国家还是高校,衡量海内外人才的天平已经开始趋向平衡,简单以留学背景论人才的考量机制正在逐渐被更为理性的人才观所取代。
张国伟:
当前,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还是从政治、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来讲,中国整体的发展形势都是向上的态势。在引进人才方面,“千人计划”等政策的实施,也起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以前的“出国潮”逐渐变为“归国潮”,不仅有大量留学生回国工作,也有一批国外有志于做科学工作、社会工作甚至文艺工作的人希望到中国来。
但我们也要承认,归国人才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真正回来做事的,也有少数是浮于表面的,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对本土人才来说,一方面,借由归国人才所带来的前沿知识和新鲜空气,他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同时,在本土人才与归国人才的共处、磨合中,彼此双方的思想、学术、作风等可以很好地结合、相互促进,这对双方的发展都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从物质到环境再到声誉等,各方面待遇上的差异,也确实会造成本土人才心理上的一些不平衡,甚至是忧虑和压抑,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束缚。
在我看来,引进人才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各方面的待遇上,要尽量做到归国人才与本土人才合理、适情的平等与平衡,从而使双方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多年以来,所谓“海龟”与“土鳖”的比较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您觉得在现阶段,本土人才相较于外来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何处?我们该如何对此加以充分利用?
严纯华:
作为一名“土鳖”,我始终鼓励有志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生尽可能出去学习和交流,学习先进科研方法和前沿技术,感受国外的科学文化,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宽眼界,进一步夯实基础。实际上,随着国内高等教育和研究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自己也开始培养出了一大批科研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人才,我相信今后还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我认为,本土人才若能强化自己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始终盯住国际研究前沿,掌握学科发展走向和规律,他们的优势会更多地体现在对国情、对民生、对国家需求的了解方面,当然,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助力他们发展的保障。也就是说,本土人才在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中更容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可以更快、更精准地找到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的契合点,从而达成多方的共赢。
因此,我们在本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不仅要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