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所在的行业是个冷门行业,因为袋子里的科研货币不足,加之既非理事也非会员的尴尬身份,很少参加行业学术年会。近日,朋友参加行业学术研讨会及换届选举大会归来,有些感想,在此与大家分享。
科研与生产实践的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
因为是行业理事换届大会,出席大会的除了科研院所外,还包括了该行业的生产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头头脑脑、工程技术人员。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的高大上报告,生产单位、管理部门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普遍反映听不懂。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从生产单位来说,追求的是短平快实用技术支撑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科研院所最求的则是紧跟世界潮流的高大上。鸡鸭不同语,自然是两张皮距离越来越远。行业优胜劣汰的格局日益显现
朋友所在行业,既非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也非计算机技术的高科技领域,而是属于不软不硬的冷门行业。经过高校分级、双一流建设的十多年的大浪淘沙,这个行业呈现日益衰败的不景气状态。冷门行业,带不来天字号经费的大课题,守摊子上几门不痛不痒的课程,自然需要不了那么多教师。人才老龄化、队伍萎缩现象十分明显。全国20多个硕士点,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经常露面的也就是七、八所院校,其他的学科估计已经让仁慈的领导给灭掉了。甚而至于,一个昔日科研力量十分雄厚的学校,目前学科最年轻的教师年龄高达45岁。博士招生生源困难
行业不景气、海归大量回归、海归土鳖天上人间的双重待遇的持续发酵,无论是院校还是三流院校,无论是中央级科研单位,还是地方科研机构,行业博士招生可以用惨淡经营来描述。辛辛苦苦好几年,浪费青春,换来的却是温饱难以解决的科研前程,这种黯淡的前景足以打消绝大部分从事科研的有志青年。行业内众多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若非走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窘境,都不愿意走上赌博的黑道。不但草根教授难以招到优秀的应届生,就连院长、校长也发生了博士生源危机。
科研绩效大棒催生的两极分化
在SCI论文、科研经费、科技大奖的大棒下,行业多数科研院校的教师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年年考核、门槛越来越高的科研指挥棒面前,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靠山,是很难每年都完成水涨船高的科研绩效的。要么傍大树,要么自然淘汰,已经成为普通教师的不二选择。朋友经常感慨,一个排名多位的三流院校,师资水平、科研经费、仪器设备,软硬件条件摆在那里,即使把教师逼死,也冲不进去C9集团,反倒荒废了本科教育的主业,真的搞不清楚领导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听了朋友的吐槽,我也很困惑,教育部不是已经发文,不允许对教师每年进行科研绩效考核、不允许简单将教师工资与科研绩效紧密挂钩?难道说教育部的文件是做样子给人看的吗?高校科研队伍的逆淘汰开始显现
中科院的一名研究员,受不了单位变态的科研考核,跳槽去了相对轻松的地方高校。帝都一名已经签约的博士,不惜支付违约金的风险,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工资低廉、生活成本高昂的母校,选择了去西部闯荡。一线城市一名青椒,31岁的生命就因心脏骤停猝死在工作的实验室,留下尚在爱人腹中的孩子和没有户口的妻子。由于暑假不算工伤,死者亲属与工作单位展开了一场两败俱伤的诉讼。一名事业有成的教师,厌倦了形式主义严重的教学监管和灌水凑数字的科研生活,选择了辞职。中午的自助餐期间,朋友与参会的教师闲聊,惊人的发现,昔日笼罩在教师头上的荣誉感几乎已经丧失殆尽,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崇高的事业变成了谋生的职业。“如果说混饭吃,行干什么不行,非要选择成长周期这么漫长、工作这么艰辛、薪水如此低廉的职业呢?”欲罢不能、欲退不忍的纠结,困扰着少数昔日兢兢业业、仍在坚守的教师。
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链接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白癜风分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