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长江读书,长小江要为大家安利的是一本乍看之下非常不起眼的书,名字叫——《学习之道》。看书名,似乎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封面也是有够土鳖,大概都以为是泛泛而谈讲学习方法那一类货色的书。但——如果你肯拿起它,读几章后,你绝对就放不下它了。
《学习之道》
作者:[美]乔希·维茨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译者:谢京秀/苏鸿雁出版年:年4月
学习这件事,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做,哪怕离开了学校走上职场,依然需要学习各种技能、理论。然而就这样一件人人以为熟知的平常之事,《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却玩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这可是个有点传奇的人物。
9岁起,维茨金便8次获得全美国际象棋冠军,13岁时获“象棋大师”头衔。
20岁后,他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国际象棋程序“象棋大师”,并成为其代言人。
就在大家认为他将继续纵横棋坛时,22岁的维茨金突然转行开始研究太极拳。
真不知道他是怎么领悟“阴阳”、“太极生万物”这些概念的,然而只花了1年时间,他就成了全美太极推手冠军,5年之后,又成了世界冠军,并且是连续21次赢得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头衔,成了名副其实的“太极拳王”。
我们普通人在一件事上达到顶尖水准已非常之难,为何维茨金却可以在两个领域接连登顶?
如果说他的国际象棋是靠天赋少年成名,为何毫不相关的太极拳他也能短短几年就玩得如此之6?
脑科学研究者KathySirra曾画过一张学习成长路径图:
毫无疑问,维茨金是属于“专家”的那一类人。而他的《学习之道》,也恰可与KathySirra的这张图相互参看。
阶段一:摆脱放弃者
我想没有人会排斥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大师,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
我们首先需要避免的,就是成为一名“放弃者”。
对一个领域稍有了解或接触后,很多人会冒出一个念头:唉,我好像不是干这个的料。
然后,他们就放弃了。
这种“三分钟热度”的行为,根源于“天赋决定成败”的心态。
在《学习之道》中,维茨金引用了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德维克的理论,通过学习态度的不同,将人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整体理论”者
他们是天赋论的拥趸,喜欢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赢了,便说自己在这方面很聪明;输了,便像个不知所措的孩子,焦虑不安,更易放弃,而不知去改进自己的做法。
在技能发展停滞时,他们常常变得热情不再,进而放弃。
维茨金将这种人比作“厌食的寄生蟹”——因为恐惧而不敢出去寻找新壳,只能饿着肚子,待在现有的壳里,无法长大。
另一类则是“渐进理论”者
他们把学习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重视努力而非天赋,相信只要不断学习,新手也能成为大师。这样的心态,在挫折前面,更具弹性,更可能迎难而上。
在他们眼里,做成一件事、掌握一项技能,都是分成多个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各有要点。比如,要打通从A到G七个要点,他们不会像整体论者那样束手就擒,而是积极开动脑筋,剖析问题。B点不行就集中精力攻克B点,D点不行就攻克D点,逐点克服,直到打通整个局面。
“渐进理论”,就是放弃和坚持的分水岭。
阶段二:业余者的精进
浅尝辄止的放弃者终归是少数,对大部分人来说,在提升自己、掌握技能的这条路上,他们一般会成为入了门,且有两下子的“业余者”。
业余者和专家有什么区别呢?
做一件事情,如果及格线是60分,那么业余者可以做到70分,甚至80分,但还达不到专家级的90+分。
比如,同样是会做寿司,有几个料理师傅可以达到小野二郎(寿司之神)的水准;同样是整理家务,有几名家庭主妇可以做到近藤麻理惠的水平?
如果说放弃者的问题出在心态和心理层面,那么导致业余者发展停滞的原因,多半是在技能层面。
该怎么提高呢?举个例子。
▽▽
直拳是武术中一个基本又经典的动作。然而,绝大多数初学武术的人都不愿意花时间磨练这个动作,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来一个漂亮的回旋踢,或是打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
但精深见于细节。最细微之处,蕴含着博大的武学要义。
维茨金对直拳的练习,可分为三步:
1.拆解
这看似简单的一拳,在维茨金的眼中,却包含很多细节步骤:
直拳力量大,能量来自身体底部,通过左脚、左腿、躯干,再逐渐达到右侧的背部,再通过肩膀、三头肌,最后经过右手的第二和第三个指关节打出去。
有多少业余者,可以把基本功精确理解到每一个指关节这样的细节呢?
2.打磨
看看他是怎么细致体悟这个过程的:
我慢慢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技巧和身体融会贯通。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不会再去想从脚到拳头的这个运力过程,我只感觉到地面已经和我的手指指尖连接到了一起,我的身体就像是传递这种攻击脉冲的一个管道。然后我开始加快速度,一遍遍地运力,出招。最后我开始用厚沙袋进行练习,用更大的力量来锻炼这些身体技巧,使我的身体形成抵抗力。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使出更大的力量但又不至于弄伤自己……
经过这样的打磨,维茨金最终打出来的直拳,流畅如倒茶。
3.继续改造,直到质变
看到如此繁琐的步骤,恐怕大多数业余者要望而生畏了。
初期的技能拆解、磨炼,必定是耗时且低效的。就像刚学打字,还没手写快;刚学骑自行车,还没走路快。
但最终的效果,确可以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来形容。
要知道,一个优秀的习武者很少会被如此明显的直拳击中。要想让它具备实战价值,还得继续改造。
就好比拳击界最厉害的几个拳手,比如迈克尔·泰森或穆罕默德·阿里,经常“莫名其妙”就把对手击打。出拳速度之快,必须用慢动作回放才能看清。
这就是对基础技能不断打磨的结果。
这就是业余者与专家的差距所在。
这世间真的没有无缘无故的高手,但同时,精深没有秘密,就是训练,就是在对基本原则(任何领域)理解的基础上玩命训练,直到质变。
阶段三:专家之境
对专家来说,更进一步的要领,恐怕难以用单一维度衡量。
因为专家们已经进入了高认知状态。
什么叫高认知状态?给大家举个例子——还记得《谍影重重》里失忆的杰森·伯恩吗?
他简直是一个行走的雷达啊!
他为什么会知道这些?
因为超强度的特工训练已经将种种技能内化在他的血液了。所有的信息,无需动用过多的有意识思维,便自动显现了。
这不是瞎侃。
在对象棋大师和象棋专家(实力稍弱,但也是很有竞争力的象棋选手)的思考过程进行对比时,维茨金发现,象棋大师眼睛看的不多,但得到的信息量却多得多。
看得不多,是指象棋大师有意识的观察行为少。但在他脑海中,知识以模块化运行,形成一个巨大的拥有众多程序化信息的网络。他无须像象棋专家那样费力地有意识思考,却看到更多。
对于类似维茨金这样的大牛来说,他们的头脑已经形成了一个发达的网络,里面有基础技能、运行体系、心理观察、情绪控制等多个维度的知识。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放慢时间的‘魔力’”,因为思维速度的提升,他可以只将意识锁定在必要的细节上,比如武术比赛中对手的眨眼动作(他可以在对手眨眼的刹那疏忽,破坏对方的身体重心,进而打倒对手;当然,他也会因0.01秒的疏忽,而被对手打倒)。
处于这样高认知状态的专家,要再进一步,就要付出更大的心血了。
因为无法可依。
维茨金在从太极拳世锦赛铜牌进击金牌的备战中,找到了捕捉灵感的方法。
他和训练伙伴丹旗鼓相当,但有时会出于本能,灵光乍现,以一种大脑未曾注意的方式打倒对方。
他们便将这些“灵感”捕捉下来,复原当时的呼吸、重心、身体节奏甚至是眨眼动作,研究不同状态下的不同应对,解析其中的技术成分,看到底是什么带来了“奇迹”。
研讨过程中,灵感不断升级,这让维茨金最终创造出全新的个人技巧,并最终摘得年中华杯太极拳世锦赛定步和活步(并列)两项世界冠军。
请输入标题bcdf
读《学习之道》,你会不由感慨:乔希·维茨金可真是个恐怖且高效的“学习机器”。他毫不停歇,日益精进,提出的学习方法也不止以上三种。更多的关于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等内容,都在书中。
我们常说,万事万物,道理是相通的。我们的一生,无论是否在学校,其实一直在学习。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着放弃者、业余者、专家,也都可以通过领会其中的学习之道而实现精进。
然而,在这个躁动的时代,我们接触的大多数信息停留在浅层的刺激上,深度学习似乎成为了稀缺的品质。维茨金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他那种孜孜以求、时刻打磨的学习劲头。他的存在本身,就好像一句善意的提醒:
当我们在浅水中游弋时,不要忽视海底的炫丽。
请输入标题abcd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