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90516/7143439.html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相传为月神太阴娘娘、月下老人及土地公生日,故拜月、祭土地为中秋的主要祭祀活动之一,道教尊月神为太阴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等。
中秋节的来历,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表示合家团圆。
一、道教拜月方式
中秋与道教信仰有关的信俗活动主要有拜月和祭土地神。
在古代道教很多宫观或各地百姓人家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作为中秋节俗的拜月活动大体形成于唐代,但秋夕礼月则是古之有之。秋夕礼月即是在秋分的晚上祭月。民间信仰以月为月神,称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称月神为“太阴星君”,其圣号全称为“月府结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宫阙为垣下、素曜大宫。农历八月十五为太阴圣诞。是月夜月升时,道教宫观要设坛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桃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状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或者排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崇拜太阴星君,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太阴星君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太阴星君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关于月亮的神话由来已久。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文中说帝俊之妻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其实更多的则是关于嫦娥(妲娥)、蟾蜍、白兔、吴刚、桂树的传说。《归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羿妻)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又据《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据《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可见月中月兔已为当时人们达成共识。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就曾吟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妲娥孤栖与谁邻?”说妲娥与玉兔共栖于月中。
到了唐代,又有吴刚伐桂之说。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于是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为神仙境界,中有雄伟的月宫,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白兔,高大的桂树,英俊的吴刚。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将其与太阳、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并为“十一曜”,称其神为"十一太曜星君"。封月神为“月府素曜太阴皇君”,俗称“太阴星君”。
在中国民间,至今仍保存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一般以月饼、瓜果、豆腐作为供品,一些地方在祭拜时还要念《太阴经》和《太阳经》,以祈祷月神保佑全家兴旺平安。
民间拜月的方式很多,或者向月亮跪拜,或供月光神杩,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都是把神像供(或挂)在月出的方向,设供案、摆供品,拜祭之。《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梦粱录》等古籍均有拜月风俗的记载。至清代,拜月仍是一项国家祀典。
除祭拜月神信仰风俗外,还有祭祀土地神之举。土地,古称“社神”,为中国旧时信仰的村社守护神,即管理有限地面的神。《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礼记·郊牺牲》亦曰:“地载万物,天垂万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春秋时即有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祭祀土地神日期,称为“社日”。秦汉以后,社日一般分为春社和秋社。道教形成后,吸收民间信仰,列土地神于神仙谱系之中。其经书中,亦称太社神、土翁神、土母神等。而八月十五,正好是秋收之后,为谢神恩便祭祀土地之神,成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二、道教祭月朝科
中国人历来就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摆设酒铺时果,赏月畅谈。
道院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要祭拜月神,一般举行《祭月朝科》。这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古时人们每年春天播种前要进行“春祈”活动,以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到中秋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不但要拜谢土地神,还要拜谢月神,称之为“秋祭”。因为人们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的照射与滋润。
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日;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说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至周朝则分别在一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在东郊进行祭日活动,并予以不同的含义。道教醮仪与早期的祭月活动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隋书·经籍志》在释“醮”时说: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表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
这是道教斋醮活动的早期文字记载,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今道教。下面介绍的就是这种祭月科仪:
功说场白:“最爱中秋月,清光万道明。风摇松月破,风静月不缺。”步虚:“清阴分四季,长短奈三更。只为无私照,随风到蓬瀛。”举:“妙果素月天尊。”吊挂:“岁逢中秋月更明,蟾宫嫦娥舞清风。宝月一轮挂虚空,帝意婆心似明镜。木鱼清清诵真经,琴声冷冷透水声。祭月功德不思意,合坛道众保安宁。香供养妙果素月天尊。”
功说:“伏以,中秋神月,天清气爽。赤明开光,仙女妓乐。嫦娥舞姿,神龙朝月。神风鼓舞,流香拂尘。紫雾吐辉,绛霞敷天。三景齐照,诸天光明。河海静默,山岳藏烟。龙螭踊跃。人神欢欣,生死同休。凡拜月神,并得长年。一炷才拈,宝号称扬。”
举:“妙果素月天尊。”提纲:“真心清净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功起《三宝词韵》接《祝香咒》、《威灵咒》:“洁洁明月,兰风寓息。嫦娥邀月,玉蟾鸣金。如金在冶,如帛在机。九垓琼绝,七度虚悬。分空置景,聚气构天。物滋数后,化起象前。命随形转,神寄景传。今之远裔,仰慕清尘。臣等皈命,与道合真。”提纲:“恭对宝月,请臣职位。”
功称职后接圣班:“月府太阴,结璘皇君,宝光幽照如来,妙果素月天尊。天宫圣月,苏摩太阴天尊。天宫圣月,灵辉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坤灵太阴皇君。天宫圣月,金耀太阴皇君。天宫圣月,金波太阴皇君。天宫圣月,金枢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夜光太阴皇君。天宫圣月,阴精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帝姊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姮娥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太素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太空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太明太阴皇君。天宫圣御,望舒机星君。月宫神兔,得道星真。月宫神蟾,得道星君。旸谷山涌月得道星君。细柳山馆月得道星君。虞洲浦驻月得道星君。月宫众圣,一切神祗。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毕,功说俯文:“伏仪,清风拂面,真香直透太阴府;明月宣词,道旨乃留无上诀。具有祭月谢圣表文,恭对敷宣。”毕,起《太阴诰》接《香花送韵》,监院化表、奠茶。功归位、刹板,圆揖、退班。
三、中秋拜月神的十种功德
太阴星君太阴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等,崇拜太阴星君,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
民间也把太阴星君看成嫦蛾,认为太阴星君是一位绝色美人,所以非常喜欢人人都欣赏她,也因为这个缘故,八月十五日的太阴星君诞辰祭,都在入夜以后,面对当空的皓月家家户外围院,排设香案点上一对红烛,供上四色鲜果,焚香膜拜,气氛十分虔诚,而又带有几分闲情逸致之感。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太阴星君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
道教认为太阴星君同太阳星君等为上清天轮宫主照三界的十一位大星君之一,圣号全称为:月府太阴结璘皇君,宝光幽照如来,妙果素月天尊。道教认为太阴星君司掌水府,明分昼夜,校籍众生,掌人魂魄,赐福消灾。太阴同太阳、天罡同为无上天心妙道三光真炁之一,能抚育众生,除秽荡邪清凉三界,化解灾难。
净明道派经典《灵宝净明黄素书》奉为:“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所以月府太阴星君还主管教化众生奉行孝道。
太阴星君宝诰至心皈命礼。
大罗天上,七宝苑中,秉金水之精华,姿容绰约本坤仪之柔顺,瑞相端严,开玉烛之神光,家沾清泽,炼紫房之灵药,人锡长年,虽朓朒而真体罔亏,任满盈而明辉不溢,考核诸仙之升降,秉正无私,主持司禄之权衡,锡恩靡忒命玉妃而滋甘露,催开万谷春容,咨青女而降玄霜,收敛千仓秋实,恩敷三界,化被天人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月府太阴,结璘皇君,宝光幽照妙果素月天尊。
至心皈命礼。
广寒至圣,紫光上真,主北极之阴关,掌人身之魄体。明分长短,致吉凶有缺有圆。显示灾祥,降祸福无差无忒。巡游不住,月碧亘古常明。辉耀无边,素魂普施大化。凡承运照,实荷生成,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月宫太阴皇君普照大天尊。
十种功德1一、国土清平据《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云:“或自持念《十一曜大消灾神呪经》,一七日,二七日,或三七日,修斋行道,礼念忏悔,即得上消天灾,保镇帝土。”念诵太阴神咒和其他七政四余星曜的神咒就能保佑国家国土无战争干戈社稷安宁。
2二、长寿健康相传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之后,他的妻子嫦娥偷服灵药,因而飞升奔月,永居广寒宫。所谓月府有长生之灵药实际上是嫦娥保管青春不老的灵药,常修炼太阴凝形之术可以青春常驻,容颜不老。太阴星君能除众生疾病,凡拜月神,并得长年。
3三、祛病延寿相传月府有玉兔捣药,可为人们送来健康,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考验玉兔后,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发愿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为众生救苦,救治众生之病。
4四、雨水充沛拜月可祈求雨水充沛,太阴主管金秋万物丰收,保护农田不受干涸。
5五、团圆美满拜月可得太阴星君保佑全家团圆,婚姻幸福美满!
6六、增添福禄太阴主管人之命份魂魄,可以增福添禄,保佑善人财物丰盈。
7七、智慧增广太阴星君秉金水之气,而水为智慧,太阴又代表本心自性,圆满光华,故能增广智慧!
8八、护佑女性太阴星君化身为女性,能护佑女人平安,女人常拜月,可得身心清凉,消除烦恼,体健身清。并能多子嗣,如不孕者可得子。
9九、普行孝悌太阴星君曾化身孝道明王传兰公、谌姆净明忠孝道法,后传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真君,所以拜月奉行忠孝之道,可得家庭和睦。
10十、改变运气按八字星命学术“太阴星”为流年命宫星辰之一,凡是命宫里有此星者,适宜拜太阴星君可以改运,增添命中福气,得贵人护持。
太阴星君神咒月府太阴,照澈光明,玄玄幽显,浩浩育阴,吾取真气,异之傍星,生之者吉,念之者昌,太阴帝君律令敕,愿降真气,助吾真人!月光朗朗普照乾坤,法界众生蒙恩佑,一轮映大千,性海澄清,道心永圆明!
至心称念,宝光幽照妙果素月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愿四海道子,同沐月府星恩,增福添寿,阖家团圆!福生无量天尊!
点击小程序图片链接请购古法琉璃真武大帝挂件
阴盘奇门遁甲,网络授课班文章精选点击查看:道家阴盘奇门遁甲网络课
?颈椎病有多要命?很危险!颈椎不好的人,一定要看!
?养生祛体寒、体湿最佳季节,错过了又要等一年!
?谁好谁不好,遇事就知晓!
?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含泪看完)
?古训:人生一世,最该牢记的五“忌”!
?升米恩,斗米仇!(值得深思)
?有钱时,不交五友!没钱时,不求五人
?有八种话不要乱讲!(看完受益终身)
?古训:宁跟聪明人打一架,不跟糊涂人说胡话!
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在叙述刑法的起源时说:“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这段话的意思是:蚩尤一开始作乱就祸害到了百姓,他的种种行为不仅没有对那些贪婪得像鹞鹰一样的人的嚣张气焰构成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反而使他们装出一番虔诚的奉上峰命令架势,更加疯狂的去掠夺人民的财物。所以,九黎族人不听从蚩尤的命令。在这种情形下,蚩尤制定种种严酷的刑罚来威逼九黎族人服从,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法令。”于是,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在人面上刺字等各种严酷的刑罚就开始滥加施行并成为制度了。从此以后,那些贪婪之徒杀人掠夺都有了华美的托词,他们说他们这样做是依法行事。这样,九黎族人才跟着他乱哄哄的干起坏事来。这一段记载给了后世读者一个印象:蚩尤是九黎族的暴君,太平盛世时期倡令作乱的凶顽之徒。如果你有兴趣再读一读其它史籍的话,或者如果你有兴趣还去读一读像《龙鱼河图》、《遁山开甲》等五行、谶纬或者志怪类如《述异记》等古代典籍的话,你会发现蚩尤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了: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一句话,这是一个绝对的反面形象。也许与“暴君、乱贼、贪婪凶顽”有关吧,在上述典籍中,蚩尤的形象又是那么怪异:“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不仅如此,就连“蚩尤”这个名号也是怪怪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又说尤,同由尤,是人肚子里一种虫;“蚩”、“尤”合起来意思就是一种行为悖乱的虫子,这自然是人们一句字义望“字”生义的结果。如果说《龙鱼河图》、《遁山开甲》、《述异记》等典籍是因其本身怪异而有意塑造蚩尤这样的怪异形象的话,人们望字生义而诠释蚩尤名号的意义则有明显的歧视、贬损、嘲讽等负面意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里要说一段重复的话。我在《从史籍中看炎帝和黄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司马迁采信《大戴礼记?五帝德》、《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和观点,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就是以黄帝为尊,也就是以黄帝为正统,自然,举凡与黄帝所言所行所思相悖的就是非正统的,也就是非正义的了。用春秋笔法来记载和叙述非正统、非正义人物的历史,自然就要将炎帝对子氏族部落的征伐活动斥之为‘侵凌’了。”《大戴礼?用兵》把蚩尤说成是“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劂亲,以表厥身。蚩尤愍欲而无厌者也。”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由此推而广之,蚩尤与黄帝有过敌对行为,而且,很有可能,终蚩尤一生,他与黄帝只有敌对,没有合作。所以,人们在评述蚩尤的种种行为及由此而来的功过是非时,也受这种意见支配,并且,较之于评述黄帝的其他曾经有过敌对关系的对象,其批评、贬斥的主观态度又更为显著。司马迁是这样,其他古代史学家也是这样。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一段话暗合了蚩尤是暴君、乱贼、贪婪凶顽之徒的形象,也似乎印证了《尚书?吕刑》的记载。但是,它给人留下的悬念实在太多了。
《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载黄帝为建立统一的国家雏形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伐活动,重点记叙三场战争:降服炎帝氏族部落的阪泉之战,平服蚩尤的涿鹿之战,安定北方的北逐荤粥之战。人们不禁要问:司司马迁为什们要单单叙述这三场战争呢?
阪泉之战促成了黄帝、炎帝氏族部落联盟的产生,奠定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基础,为人类社会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它的意义深远,值得一记;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剑指北方少数民族,发动北逐荤粥的战争,在安定北方的同时,彰显了新兴氏族部落联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影响,在坚决打击敌对势力之余,震慑了其它潜在的敌对和分离势力,其政治意义胜过军事意义,是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维护和巩固统一民族和国家雏形而进行的一场宣传战,意义非凡,也值得一记。那么,涿鹿之战为什么也值得一记呢?我们不妨先在史籍之外的典籍中来搜寻有关线索: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龙鱼河图》说在涿鹿之战的初期,黄帝“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在天神的帮助下才制服蚩尤。《黄帝玄女战法》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战败蚩尤。《玄女兵法》则说:“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注意,这里说“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以至于或交战双方都比拼神力,或黄帝一方的神灵暗中相助,这才取得胜利,无非是说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战斗力不亚于黄帝,甚至比黄帝还要高强,因此,仗打得惨烈,赢得艰难。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原因之一。
史籍《逸周书?尝麦解》有这样一段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皞,以临四方,司__(缺两个字)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上天降生了炎帝、黄帝两个圣人,他们降生之后,才开始定制的制度、建立章典,并按制度、章典治理天下。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授命炎帝分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炎帝就让蚩尤去少昊氏的故地山东任职。可是,蚩尤却在那里兴兵作乱,驱逐炎帝,炎帝大败而逃,蚩尤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涿鹿,并进行了更为激烈的交战。炎帝非常害怕,只好先黄帝求援,黄帝就出兵与蚩尤作战,最后,将蚩尤战败,并把战败的蚩尤杀死在冀州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
这段记载可以补充司马迁上述记载的缺漏,它交代了涿鹿之战发生的原因和大致经过:蚩尤氏族部落归属了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在职务上,蚩尤是炎帝的直接下属;当炎帝奉命委派两个官员去管理地方事宜时,炎帝作出了让蚩尤一同去山东赴任的安排,而炎帝自己也在山东一带,这说明炎帝和蚩尤除职务上的上下级关系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特殊的关系,这为蚩尤到山东以后,积蓄力量,整军备武,最后,举兵驱除炎帝创造了机会;蚩尤举兵驱逐炎帝,并把炎帝打得大败,这说明蚩尤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有实力的集体,即氏族部落,而蚩尤则是这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黄帝让炎帝派蚩尤去山东赴任,也就是让蚩尤氏族部落迁徙到山东去,对于蚩尤氏族部落来说,这是被迫背井离乡,这应该是导致蚩尤举兵逐炎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蚩尤逐炎帝,后一个阶段是炎帝联合黄帝共同战胜蚩尤,在形式上是氏族部落联盟平定子氏族部落的叛乱,属于平定内乱的战争。
涿鹿之战是一场平定内乱的战争,它的发生时期很特殊,因此,意义非同一般:涿鹿之战发生在炎黄氏族部落联盟建立之初,也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形成初期,平定这样的叛乱直接关系到了这个统一的国家和民族雏形的存亡和发展。这是涿鹿之战值得一记的主要原因。
《逸周书?尝麦解》的记载也许是可信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史学家采用了这段记载。其中最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