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新东方离职的教育培训行业创业者们

在6月表彰大会上,俞敏洪说:“新东方六万多员工老师加在一起,打造了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持续了26年,到今天依然在持续。”

作者:KK

来源:校长邦

用“中国教育界的神话”来形容自己,也只有新东方和俞敏洪有这样的底气。而且俞敏洪这话还谦虚了些,新东方可不止是中国教育界的神话,它还是创业界的一个神话。

“中国最大创业培训学校”、“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创投黄埔军校”、“想创业就来新东方”……搜索关键词“新东方”,这些与创业有关的帽子就会挤满结果页。

“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人里,每三个人就有一个跟新东方有关。”有人这样总结道。

为什么在大众眼里,新东方和创业的关系会变得这么紧密呢?故事要从叛逃新东方的创业者们说起。

01

叛逃者们

年1月,已经42岁的陈向东,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业心,决定离开工作了14年的新东方。

离开前,他对俞敏洪说:“我希望能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要是能做得好,绝对应该是不同于新东方的另一类成功。”

年6月6日,跟谁学正式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首家美国上市的K12在线教育企业。作为第一家规模盈利的在线教育公司的创始人,陈向东的名字在整个教育圈中回荡,久久未沉。

12日,在新东方一年一度表彰大会暨新财年的展望会上,俞敏洪说到,有人问他,这么多人离开新东方去创业,有的人甚至成立了上市公司,他内心是否会愤愤不平?他明确表示他的内心只是充满骄傲,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个新东方,是新东方人。

不过,沉浸在上市喜悦中的陈向东,似乎没来得及听到这位曾经的老大哥这一番话。16日晚,他站在跟谁学上市暨庆祝5周年答谢晚宴演讲台上,金句不断,一大波观点砸向媒体,再转而袭向大众。

其中一个重头观点就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线下巨头很少能够成为线上巨头,跟谁学没有想过去打败巨头,而且跟谁学所做的事情属于新事物,与线下巨头做的不一样,这时,线下巨头们反而会向跟谁学学习。

很显然,陈向东的“线下巨头”是有所指的。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至此,陈向东头上与线下巨头有关的“新东方执行总裁”的帽子,终于被“跟谁学创始人”的光环盖了下去。

俞敏洪所骄傲的“背后都有一个新东方”和“都是新东方人”的言论放在此情此景中,显得有些苍凉。但是这种源自前新东方人的苍凉故事,早已不只这一例了。

时光回溯到年,已经离开新东方长达12年之久的罗永浩在接受采访时说:“俞敏洪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没原则的人。”

这不是罗永浩这一“怼王”第一次怼新东方和俞敏洪了。年,他在微博上指着长沙新东方的一位名师周思成跳舞的视频骂,说新东方变成了一个只重视学生评价,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机构。

通过在课堂上说段子和“老罗语录”火起来的罗永浩,可能彼时没想明白一件事,他和周思成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老罗任教期间,曾有学生在上课期间冲上讲台对他说:“老罗,我们不讲课了,直接扯淡说段子吧。”

由于怼王罗永浩频繁针对俞敏洪,媒体纷纷给他扣上了“忘恩负义”的帽子,而这个“恩义”故事发轫于年那个寒冷的春节,卖过羊肉串、走私车和电脑配件后仍一事无成的东北青年罗永浩已经27岁了,将近而立之年的他在拮据的经济面前,放下了清高的作家梦,开始为一个年薪百万的梦倾注全力。

“到新东方教英语能有年薪百万!”新东方任教的朋友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罗永浩的神经就被狠狠刺激了一下。“百万”这个数在年是什么概念?那时候北京房价大概一平。

这种天价年薪,穷困潦倒的罗永浩很难不动心。一向爱折腾也很能折腾的罗永浩,花了一整年的时间,终于在年迎春花开放的时节,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期间他给俞敏洪写的一封万言求职书至今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自此之后,罗永浩才真正走上了人尽皆知的“网红”“情怀”道路。年,觉得新东方已经容不下自身才华的老罗,选择离开新东方出来创业。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靠卖情怀一路风光的罗永浩,野心逐渐膨胀。

今年年初,成立之初就立志要收购苹果的锤子科技,终于撑不起创始人罗永浩吹的那些牛,爆出卖身字节跳动来续命的消息。最终,罗永浩被狠狠拉下神坛,落了个晚节不保。

有人说,也许他当初坚持做开在中关村的罗永浩英语培训学校,现在也不会混到这个地步,毕竟当初学校已经在盈利了,而且退班率很低,仅5%左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招生上每个学生就有12个人是老学员推荐,品牌和口碑是相当不错的。而且罗永浩无处宣泄的情怀最好的用武之地,不就是正需要情怀的教育行业吗?可是他却表示自己由衷地不喜欢教育行业,于是关停了学校。

但是无论老罗怎么说,有一个他自己避而不谈业内的人都明白的原因是:“老罗英语”主打北美英语考试培训课程,而新东方是这项业务铁板不动的老大。而且又开在北京直接和新东方大总部竞争,其间压力不言而喻。

所以很多人在“打脸老罗”的嘲笑声中,开始同情起这个梦想破碎的可怜人。但是老罗的发小,同样是从新东方走出来的李笑来就没这么好的路人缘了。

和罗永浩不一样的是,李笑来离开新东方之后没有那么折腾,一头扎进区块链的他,被扣上“大骗子”、“大忽悠”的帽子之后,黯然退场。

而他变得几乎人人喊打的燃点不在于他忽悠别人进入币圈,而在于他一不小心流出的录音。在这段意外流出的录音中,不仅让长势喜人因此躺枪的“韭菜”大火,而且,一向对俞敏洪议论甚少的李笑来,在录音中直言自己的新东方老大俞敏洪是一个习惯性将企业IP个人化的人。作为新东方的网红,俞敏洪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北大校园爱情故事做宣传,摆人设,再加上后来翻拍的电影更是让这一IP达到顶峰。

李笑来提到的电影就是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人的故事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和李笑来的评价不同的是,俞敏洪觉得这部电影把自己塑造得太窝囊,面对媒体时他颇有微词。即便看过电影的人都觉得俞敏洪说得没错,但他们三人的创业故事随着电影红极一时,给了小年轻们一波感动和启发。

但有句话是“现实比电影要精彩得多”,他们三人的友谊也比电影要复杂得多。

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学校办得有一定规模之后,俞敏洪想起了已经出国了的旧日好友,于是在年,俞敏洪以个体户的身份带着钱去加拿大,将徐小平、王强游说了回来。这三人的爱恨纠葛就自此开始了。

俞敏洪的典型的中国式管理者,讲人情、面子、社交。从国外归来的王强、徐小平则更爱直言不讳、果断的企业管理态度。三人中,俞敏洪是孤独的,王强和徐小平一起批评俞敏洪,批评内容既包括具体的人事安排、如何进行股份制、如何治理企业,也包括对来自江苏农村的俞敏洪进行“农民”、“土鳖”一类毫不留情的攻击。直到年新东方上市以及徐小平、王强退出新东方为止,这样的批评以及随之而来的激烈争吵不断发生。

王强在接受《人物》访谈的时候,聊完这段友谊结尾的时候,突然说道:“想想老俞也挺心疼的。”

有人说,这一句话是对他们三人友谊故事最有文采的总结。可是纵向来看,从单打独斗到好友合力共创,再到现在的纷纷背离,俞敏洪让人心疼之处,远不止于三个人的友谊。

但是这家当时只是为了解决俞敏洪生存问题的英语培训学校,就这样意外地为创业界输送了无数创业者,俞敏洪自己都承认新东方有点像创业者的黄埔军校,已经有多位创业者做出了不错的公司,当中大多已小有所成。徐小平、李笑来、罗永浩、王强、陈向东、沙云龙、胡敏、宋昊、钱永强……这些极有名气的创业者,都来自新东方。

那么,新东方有哪些基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呢?

02

“偶像”新东方

1、复制俞敏洪

俞敏洪是典型的网络小说男主。网络小说的故事套路是:男主一开始是个屌丝,又弱又土,总被人嘲笑,但是阴差阳错之下,和一群朋友一起“打怪升级”,走向人生巅峰。

以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三人的友谊故事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上映之后,俞敏洪去看完了电影,心里的气憋得慌,就跟大学同学吐槽说:“你看这个电影把我拍得真不好。把我拍得太窝囊了。”结果对方说:“老俞啊,这个电影已经把你拍得特别好了,你在大学的时候不光窝囊,还挺猥琐的。”

就是这样一个俞敏洪,阴差阳错之下开了新东方,由于公司扩张需要帮手,他聚集了一帮朋友,当中包括但不限于徐小平、王强、包一凡、钱永强等人。他们的“打怪升级”就是经营新东方,让新东方迅速成为教育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作为故事的主角、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现在的身价已达一百六十多个亿。

这种屌丝逆袭类的网络小说,主要阅读受众是一群做着成功梦的屌丝,因为大众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出现移情和内模仿效应。直白一点就是,阅读者会将自己和主角进行对比、类比和代入。驱动力强一点的人还会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行为模仿。

一无所有的屌丝都会卧在昏暗的空间里抱着发出幽光的手机,做着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白日梦。更何况是一群屈居在一个成功逆袭的“屌丝”手下,并且才华突出、自负有余的“能人”!

他们当中大多人的离开,都是想成为第二个俞敏洪;其中还有一小部分甚至觉得自己能超越俞敏洪。俞敏洪的新东方是正巧赶上英语的需求市场崛起,所以这群老新东方人中,才会有那么多追着风口投身互联网。

才华+经验+趋势这样的三元素下,他们中大多数狠下心放弃新东方的千万年薪,甚至放弃新东方的股票,选择创业的人,都相信着自己大获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的确,老新东方人出来创业的人中,成功的人不少,但是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和俞敏洪齐肩的人。

中国老话里讲,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同时作用,新东方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促成它现今这个地位的这三大条件毫无疑问,是绝对不可能复制的!

既然促成条件不可复制,那么结果必然不一样。

2、成才新东方

但是光有偶像的驱动,没有才能支撑,无异于白日做梦。梦想再美好,现实都会给你一缸冷水。而新东方却是一个培养创业才能的沃土。

各地新东方的创办模式很独特,陈向东就描述过,2年,他一个人拿着30万元,去武汉创办新东方学校。所以这个模式是,俞敏洪会给校长充分的信任和基础的30万元,校长就像颗种子落定某个城市生根发芽,从办班、招生、收费的流程,有什么宣传技巧和卖点统统可以套用北京新东方的体系模式。

这一套体系,正是当年新东方能在各个城市快速拓展的诀窍所在。这种简单粗暴的开拓方式,恰好培养出了一批战斗力爆棚的“创业胚子”。

俞敏洪也曾说到新东方的创业精神:“我本人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所以在新东方跟我走得近的人,尤其新东方的中高层管理干部们,一般来说都会被我的自由基因所影响。他开始学会一种突破,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去安排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愿望。同时,在新东方我又鼓励冒险精神,这种冒险精神逐渐地也会跟创业连在一起。”

这种提倡自由和冒险的文化氛围下,新东方人都更加敢想敢做,在业绩和结果的导向中放手去干,在教学、管理、营销等方面放肆生长。

能人最怕什么?怀才不遇!当才华生长到了新东方这个体系无法承载的程度之后,出走是必然。

3、投机互联网

前新东方人出走创业,绝大部分都选择投身两大行业:教育和互联网。

开头我们就提到了一句话:“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人里,每三个人就有一个跟新东方有关。”互联网这个时代新生儿,是激起老新东方人创业心的那一颗举足轻重的大石头。

教育创业可以理解,毕竟这是新东方人的老本行。但是互联网行业的怎么和这个老牌教育企业的众多高管扯上关系的呢?

细数新东方和互联网的历史渊源,要从钱永强说起。大约是2年,时任新东方教育在线CEO的钱永强,用20万人民币投了空中网。4年空中网上市,钱永强的20万变成了好几千万。这让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撕心裂肺”、“羡慕嫉妒恨”。那会儿他有句玩笑式的口头禅——“这狗日的,赚太多钱了。”

几年后,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之二,徐小平和王强成立真格基金,做互联网投资。之后陆续还有新东方留学创始人韦晓亮,辞职创办智课网;原新东方国内业务执行总裁陈向东辞职跟谁学……

所以新东方人和互联网的关联,首先来自一次投资和意外的丰厚收入的直接刺激,再加上互联网作为时代的一大趋势和新生儿,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产品。站在行业顶部的这群人,其商业感知和嗅觉必定比其他人更敏锐。

因此,从大趋势来看,新东方人和互联网的关系之密切,是必然的结果。

03

创业这件事儿

年薪千万、免费股份、总裁头衔……这些叛逃新东方的人,很显然不缺名不缺利。但这些人在离开新东方的那一刻应该就明白了,稳定的收入和舒适的生活就在这一转身间离他们远去。

毕竟创业意味着每天24小时都会处于焦虑之中,一周七天都要为公司拼命,一年天的时间表上都是工作没有生活。

据统计,在美国新创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为4%。第一年以后有40%破产,5年以内80%破产,活下来的20%在第二个5年中又有80%破产。

危机和焦虑在创业人群中就如影子般常伴左右。但国内有机构针对全球44个国家,近五万名公众做过创业态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创业环境排在全球前五,且有85%中国人有强烈创业意愿。

据腾讯开放平台数据统计,近几年全国平均每天都有1.2万家新公司注册,年增长达33.74%,年新注册企业数约为.15万户。

压力、风险都这么大,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创业呢?

的确,创业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高的收入,但是也极有可能让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负债累累。因此,门外汉们常挂在嘴边说创业者追求财富梦的说法是偏颇的,创业的吸引力更多在以下三点:

1、实现自我价值,收获成就感

著名的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当中的最高需求层次为“自我实现”。大多数创业者追求的,正是这一层次的需求。

就如上文中放弃千万年薪出来创业的陈向东、放弃新东方股票的胡敏等老新东方人,他们已经越过了前四个层次,现在他们在努力追求的,就是让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最终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成就以及相应的成就感。

2、丰富人生经历,不留遗憾

“人生不满百”,生如蜉蝣且人生无常,和那些不愿冒险只图安稳一生的人不一样的是,创业者们是一群敢折腾的,他们危机感很强,对他们而言,故步自封无异于慢性自杀。他们再忙也会花时间去进修、同行交流。这不仅是创业的需要,更是丰富人生经验的过程。

人生不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吗!

3、构筑理想世界,为社会做出贡献

很多创业者在台上说:我创业是想为这个行业做出贡献,想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台下往往会嘘声一片,觉得这个人在吹牛,说假大空的言论。

这其实也是创业者最大的孤独之一:不被理解。

费尽心思为团队争取到一次学习机会,得到的却常常是抱怨和白眼;基于公司发展战略对工作环节进行了改造,得到的却常常是质问和怀疑;甚至是勇敢讲述公司发展大目标时,得到的却常常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似的嘲笑……

就拿那句“想为这个行业做出贡献”的言论,如果是大机构这样发声,众人会不约而同地簇拥追捧,但若是小机构这样发声,众人只会觉得这是“大言不惭”。

但是小机构就没有资格树立为行业做贡献、推动行业前行的理想吗?并不是!

首先,创业都会有一个过程,现在的新东方、好未来等企业,也是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的,所以小机构和大机构不一样的是,小机构是真正的潜力股;

其次,守心是最难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如何做到劲往一处使,那就是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这种看似大言不惭的理想,就是一个凝聚点,将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然后朝同一方向前进;

而且,敢说才能敢做,这是用语言的形式定下的契约,为了兑现这一言论,人就会多出一种理想主义给予的动力。犹犹豫豫什么话都不敢说、什么结论都不敢下的创业者,绝对会失败。

04

老俞真的老了

对于这些离开新东方选择创业的人,俞敏洪对外总是声称自己很看得开,希望他们越来越好。俨然一副老大哥的气量。

但出了江湖,大哥已远。

而新东方目前也走到了一个瓶颈期,英语培训赛道臃肿而政策趋势却尚不明晰,这是新东方潜伏的一大危机。

而更重要也更直观的危机是,互联网趋势中,新东方落后了。前一段时间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好未来风头占尽,媒体上、会场中,抬头低头都是好未来,“新东方”的名字却只是小心翼翼地出现在某些小奖台中。

新东方的成功离不开当时的改革,英语被重视到了C位,而出国留学的热潮随之发展,所以是时代的趋势成就了新东方,让它一跃成为行业巨头。但是趋势往往都是一波再一波的,这一波互联网的趋势,上了年纪的巨头新东方没能赶上。

在线教育正在急速发展,目前虽然看似蓝海,但从行业的热度与大家的







































白癜风医药
白癜风中医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zy/2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