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菜礼培训课件初稿

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bdfal/140304/4347857.html

前言

礼者理也《礼记》

活动=演艺、表演、展示也(当前时代词语定义)

一、但凡礼,不可加活动之后缀,但凡活动,亦不可冠名于“礼”。

二、礼要心敬,无观礼之说。活动乃教化,看之人多多益善

例:《释菜礼》乃礼也,对外口径就是《释菜礼》,不要加“活动二字”。

目录

工作人员规则

依据典籍介绍

恢复3步走3阶段方案

礼生、乐生老带新方案

的文化传承细节讲解

的服饰(汉服)

组织实施方案

工作人员规则

一、根据范本组织实施《释菜礼》

二、任何场合(包括私人场合)不发表任何支持民粹主义、民族极端主义的言论。

三、礼之功用:分尊卑。儒家尊卑自古至今绝不是以财帛、地位、权与利等来定的,而是以学识与德行。因此儒家之尊非高人一等,而是对其尊重与认同。卑亦非底人一等,而是谦虚以让人,对别人所付出与功德的认可与尊重。

四、勤学琴棋书画射御茶,以至精通,此精通非棋艺精湛,用琴能谈曲,毛笔字书写漂亮可堪比书法家。此精通是指要明其礼,懂其道!而非精其术。

五、等级:所有礼仪人员没有上下级与师生,只有同袍道友。大家皆是书院一员,此乃同袍;同论儒家之道,此为道友。

依据典籍介绍

《圣门礼志》页释菜礼流程记载

《圣门礼志》权威如何?

(清末)衍圣公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录辑;

(清初)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原纂;

《圣门礼志》完整记载了明清两朝“释奠礼”和“释菜礼”的流程详解,依据礼仪惯例,本朝中央政府若有所发明文礼仪流程,按本朝所发礼仪流程行礼,若无则依据前朝所发礼仪流程。截至到公元年,本朝及前朝(民国)皆未有新的礼仪流程颁布,因此当依据清朝礼仪之规定行礼。

恢复3步走3阶段方案

第一阶段:恢复祭奠

注:大唐皇帝李隆基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始封孔子为,孔庙亦被称之为“文庙”。

第一步:恢复释菜礼中的“礼生”

第二步:恢复释菜礼中的“乐生”之“乐章”

乐章的由来:

隋文帝仁寿元年,太子杨广上言下诏吏部尚书牛弘、太子洗马柳顾言......等创作雅乐歌词,祭孔用之。因此《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明言,祭孔乐舞的形成是以隋文帝指令乐官指定的孔子“释奠乐章”为标志的。

宋徽宗政和六年(年),赐正声大乐器一副,孔庙始备太常乐器制度。

金明昌五年(年),敕赐曲阜孔庙登歌乐一部,将太常寺所余钟、磬、笙、竽等修正发下。

注:祭孔礼乐皆朝廷所明令颁布使用规格及用具,而非儒家人自创。

民国四年(年)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在公布“民国大总统祀典礼令”的翌年,开始应用于各省、州、县学孔庙祀典的祀孔乐章。其歌词是(初献《雍和之章》):生民以来,莫盛夫子。礼器庙堂,式昭前轨。瞻彼杏坛,高山仰止。簠簋[fǔguǐ]铏羹[xínggēng],荐馨[xīn]方始。

注:中国台湾省分别在年、年两次修改过祭孔乐章歌词,但台湾乃省级行政,非中央政府,因此不予承认和继承,本朝未颁布新乐章歌词,因此沿用前朝所颁布的祭孔乐章歌词。歌词大多出自《论语》《诗经》《大学》《周礼》《尚书》等。

点击下方音乐试听下“释奠乐章”

第三步:恢复释菜礼中的“乐生”之“乐器”,全面退出音响播放音乐。

部分乐器展示:

释菜礼所用音乐仅初献《雍和之章》,因此只需恢复其中的部分乐器演奏。

第二阶段:恢复祭奠

四配:颜回(复圣)、孔伋(述圣),曾参(宗圣)、孟轲(亚圣)

第三阶段:恢复祭奠

十二哲:

东侧北起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

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

礼生、乐生老带新方案

第一阶段“第一步”需要礼生9人。

第一阶段“第二步”需要礼生9人,乐生(唱)12人。

第一阶段“第三步”需要礼生9人,乐生(唱)12人,乐生(乐器)52人(最高峰)

第二阶段需要礼生21人,乐生(唱)12人,乐生(乐器)52人(最高峰)

注:增加的四配位需增加4个引赞、4个献官、4个执爵执事。

第三阶段需要礼生39人,乐生(唱)12人,乐生(乐器)52人(最高峰)

注:增加的十二哲为每2人一坛,增加6个引赞、6个献官、6个执爵执事。

礼生、乐生加入途径:

途径一:峻德学堂读书优秀者(学生和家长)经申请,先学习“礼生”的作业内容,“礼生”优秀者选拔进入“乐生(唱)”。

途径二:峻德学堂中有乐器功底的学生和家长,可直接申请加入乐生(乐器)组。

培训流程:

“礼生”从事3次实际“释菜礼”作业以上者转入“乐生(唱)”,庙内“乐生(唱)有3次实际作业以上者,转入培训师之列,每次释菜礼于庙门两侧带领新学者唱“乐章”。

的文化传承细节讲解

一、吟唱:通贊和引赞的词都是“唱”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

古之书同文,语不同音,因各地乡言有异之缘由。因此书同文与车同轨代表国家统一的象征。民国年间以北京方言为基准定普通话,自此白话文盛行,文言文逐渐被置之高阁,缘由就是全国各地互相有了一个都能听的懂标准发音,因此以普通话为基准的白话文才能盛行。没有普通话之前,大家各说各话,若按音写成白话文,那就成天书了,就需要有一套统一表述的文本,此即文言文,听不懂,看的懂。吟唱的发音乃普通话统一之前的‘汉语发音’,普通话是满语,蒙语,汉语三种相互作用的一种北京方言。

使用吟唱便是通过让学堂的孩子当赞者学吟唱了解中国的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走路:中所有献官、引赞、执事行进路线必须走直角,不可斜插抄近路。

祭祀本身便是慎终追远的不言之教,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当以其道得之。祭祀走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生之路需向祭祀走路一样按规矩走直角,而不可投机取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礼器介绍

竹笾:有竹编,又有木制、陶制和铜制的多种。用于盛果脯之类的食

此为烛台。中国家庭全部使用电来照明的历史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电力照明之前上千年的岁月里,蜡烛是中国人常用的照明工具之一。蜡烛燃烧是有蜡油的,烛台便是根据蜡烛的特性来设计应用的。

上图1的位置是用来固定蜡烛的;

上图2的位置是用来接随着蜡烛自身流下来的蜡油的;

上图3的位置是一个大盘,上边小盘内的蜡油满了溢出之后,便会流入下边大盘之中,以防止蜡油直接滴落于桌面之上,方便清洁。

香炉:与如今日常所见插“线香”的香炉不同。这就要延伸到中国的“香”的渊源,中国人最早使用的“香”是一种粉末,焚香时需要找一个“炉”子以把香粉聚堆于其中,然后点燃焚烧。后佛教东传,带来了“线香”工艺,相对于粉末而言,线香更加具备实用性和便捷性,因此慢慢的“线香”便成为了“上香”时主流的使用方式。

注意:大家注意一个小细节,无论是“释奠礼(祭孔大典)”还是“释菜礼”等都没有“上香”这个环节,这是因为儒家的祭祀中一直保留着曾经使用“香末”来焚烧的印记。

爵:在瓷器被广泛应用之前,中国人饮酒的主要器具

匜[yí]:洗手用的。

下边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小故事来讲解这“匜”的功用。

古人出恭的流程是这样的:进入→用干枣塞入鼻孔→出恭→擦拭→走到水盆前→婢女用“匜[yí]”往下倒水→出恭者便在空中用手接着水净手,用藻豆去污(藻豆就相当于肥皂)→脏水流入了水盆中(就是一个人工版的自来水)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土鳖王侯因为上厕所当众出丑。这位土鳖王侯便是王敦,说起王敦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说个成语大家就都知道这位是谁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的世家大族王氏和谢氏家族。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东晋的开国功臣“王导”,这个王敦便是跟王导一个爷爷的堂兄。这个王敦有一次去公主府上上厕所,进入之后看到一个木匣子里边放着干枣,旁边还有藻豆。估计这王土鳖也没见过虎子,不知道是坐着解手的,就蹲在虎子上解大便,然后一手吃着干枣,一手吃着藻豆(我们传统的清洁用品是多么的绿色天然),心里美滋滋的想着,这有钱人的日子就是好啊,上厕所都有吃的。出门之后婢女正手捧“匜[yí]”等待门前准备为其净手,王敦出来之后一看,里边有吃的,出来还有喝的,但是自己又不渴,就摆手说不渴不渴,不喝了。

为什么大家对“匜”知之甚少,因为使用“匜”洗手成本太高了,需要三个婢女,一个捧匜倒水,一个端盆接脏水,还要一个手捧托盘以放毛巾。因此在古代,此种净手方式虽干净卫生,但并非人人皆可用得起,只有少数王侯贵胄可供养的起。

所用酒:黄酒

中国的酒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酵酒。特点是酿酒多、度数低。1斤粮食能酿2斤酒。度数跟啤酒差不多。我们看古装剧都是抱着坛子喝,并不是酒量多么大,实在是酒的度数太低了。今天看大街上吃烧烤的也不少喝啤酒是一捆,一桶的喝。

第二阶段:蒸馏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明确记载:”蒸馏非古法,始于元代“。蒸馏酒的特点是酿酒少,度数高。1斤粮食能酿4两酒都是高的。度数么堪比酒精,能用点着。蒸馏酒便是今天所谓的“白酒原液”

第三阶段:勾兑酒。年至年,三年自然灾害爆发,导致粮食不够吃。粮食已经不能满足传统工艺做酒的需求。因此在年国家“轻工业部”研制出了用廉价的红薯(北方称“山药”)、高粱秆、秸秆、甘蔗(俗称甜棒)等这些原材料做出食用酒精,然后加水制成酒,因其工艺而得名:“液态法白酒”。

后衍生出了2种液态酒的工艺

液态法白酒:食用酒精+水,(水价的高低决定了酒价的高低)

固液法白酒:30%原液+70%液态法白酒。

注:只有国标编号:GB/T的不掺水的酒,其他国标编号的白酒甭管是价格多高,或多或少都是掺水或食用酒精勾兑的。无非是价格高的掺水少点,价格低的,食用酒精多一些而已。

酒樽:

上边说了“酒”,其中发酵酒(黄酒、米酒)度数低,每次酿的多,同样饮酒喝的也多。影视剧中更多的是一个酒坛酿一坛,然后客人需要酒就抱上一坛上来。用这种小坛酿酒也没错,但那是在中后期物质资源相对充足的时代。在商、周、秦、汉等时代酒坛也是稀缺品,酿酒的坛子比酒贵。因此更多的时候不是用小坛酿酒,是用“缸”,早年间农村没有自来水时家里存水用的大瓷缸。这个时候在喝酒就不能抬着“缸”过去了,就需要把酒盛出来,盛酒的这个器具就叫“樽”。“樽”的实际大小就犹如现在的大酒坛子,金属的。根据各种造型等又有各种名称的樽。所选用的是一个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羊樽的复制品(工艺品)。

的服饰(汉服)

服饰每个朝代都有其符合其时代的服装,如明朝时需穿明朝礼服,清朝则清朝礼服。鉴于本朝未制定祭祀服装,又兼顾复兴及传承华夏传统文化之大环境,特一律穿着“汉服”参与。

汉服定义:中华民族之汉民族传统服装。

注: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汉服、旗袍皆属于华夏传统服饰,无谁高谁低之分,谁尊谁卑之别。

汉服的样式:汉服的样式有很多,这里不展开讲解,对汉服的了解建议去参加衡水学院董子学院曹迎春博士的,以更多了解,这里就讲一下关于“汉服”的实用性中遇到的问题。

汉服是礼服,不是戏服、演出服等。汉服也不可用于表演。详细来讲解下这点。

上图是在汉服品牌店内的一款女士改良版的汉服,请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裙摆的位置,途中这个姑娘站好之后,裙摆是到脚面的。不是说这个模特正好穿着到脚面,我们买来了汉服之后,穿着的时候也要稍微调节系带的高度,让裙摆正好及脚面之上。

这是汉服的两个基本特征:右衽和不露

因此,穿着汉服跳舞唱歌演出等,做三动作能摔俩跟头。汉服为何要如此设计?这就是汉服的另一个功用:穿衣明礼仪。穿上汉服之后无论是行、走、坐,还是下棋、弹琴、写书法,都必须要温文尔雅的动作缓慢进行,稍微一大篇幅的失礼动作,动辄茶碗翻飞,动辄摔跤。

我们在来张图看下什么是类似于汉服的演出服

价格便宜就不多说了,15块钱一身,买3身赠2身,发货发多了都不用退的,全当添头了。

且看上图画的这些细节,这样的汉服,莫说在舞台上唱歌跳舞,就是翻跟头也不会摔跤。但是这种衣服只能在舞台上看。

关于工作人员汉服穿着的建议。

汉服根据场合不同穿着不同分为三种状态:

特定礼服

节日盛装

常服

特定礼服者,即特定场合特定人群穿着的特定汉服,以区分个职能工作人员。以为例,献官要穿“祭服”,分献官也要穿“祭服”但要区别于主献官。礼生、乐生也要穿其适合自身的“汉服”。其他参礼者穿“节日盛装”即可。

献官穿着的祭服只有祭祀当天能穿,其他时间是不能穿的。

其他礼生、乐生、穿着的汉服需要统一但不一定合身(符合自身的气质与喜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各职责。

建议如下:因汉服的价格每身均需—左右,若工作人员的服装在礼仪当天满足统一性,又要大家平时有适合自己的汉服可以穿着以读书的话,则每人便需要购买2身汉服,每人服装成本便达到了元左右。形式为次,文化传承为主。因此过高的服装成本便会导致或者一部分人无法参与到释菜礼的“礼生、乐生”队伍中来,或者一部分人只买了礼仪服装,而平时却不穿而造成浪费。无论那种结果中服饰文化传承的部分都打了折扣,因此建议所有工作人员依据自身的喜好买自身合身(符合自身的气质与喜好)的衣服,初期,不从服装上区分“献官、礼生、乐生‘。待日后逐渐统一定制祭祀服装以共用。

组织实施方案

原则:不对外公开、不摄录、不接受任何人所谓的“观礼”。如有特定需求需要摄录,需单独批准允许,其摄录人员需注意先注意自身言行,懂得文庙的规矩,不可妨碍正常礼仪进行。

第一项:礼生、乐声培训

但凡在学堂内读论语达到一定数量的家长和学童(鼓励学童参与)皆可报名加入礼生、乐生队伍,统一时间定期进行培训。

第二项:礼生、乐声选拔

但凡培训完成且合格者,便可作为礼生、乐生参与到作业中去。采取“轮流制度”,即根据培训完成的顺序,拍好序号,每次根据的工作人员多少根据序号先后进行参与。

例:有50人经过了培训可以作为礼生和乐生,便从1、2、3、4.......50排好序号,假设农历年2月初一需要9个礼生,那便根据序号选拔1、2、3.....9,中间若有当天有事无法来到的,则跳过往后。农历年3月初一需要12个礼生,则继续根据上次的序号往后10、11、12、13......22等。

目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便是上述的中的文化传承,一部分是实践。单纯的学会释菜礼中如何做一个执事,如何向夫子行礼没有任何意义,先学会了其文化传承的各项内涵,而后在通过到中的实践以加深印象和学习方是目的。

第三项:谁可参与

峻德书院、峻德学堂、峻德中医学堂等家长学生即可参加。其他社会人员参加需另行批准。

逍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zy/7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