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喉炎,尤以干燥型疗效最佳

史话利咽灵

慢性咽炎,中医称为“虚火喉痹”、“帘珠喉痹”,归属喉痹范畴。

《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是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历代医家有较多的发挥。首先对喉痹的病因病机从不同方面作了探讨,归纳为痰热、虚火、津不上承等。

如《丹溪心法》认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

《景岳全书·咽喉》云:“格阴喉痹,由火不归元,则元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

《喉科心法》认为系“肾火真阴亏损故也”。

《脾胃胜衰论》曰:“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

《医学人门》云:“色欲动肾火,火炎上攻,咽膈干痛。”在症候上,

《伤寒论·少阳病》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医学纲目》有“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等描述。在本病的治疗中,也总结出了不少好的方药,

如《伤寒论》中用甘草、桔梗治咽病,当为喉科名方甘桔汤之肇始。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其所载“噙化丸”是最早治疗咽部疾病的含药。本病的病因与感受邪毒、五志过极、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反复感受外邪,或邻近器官邪毒染及;或热病之后致阴液耗损,肺肾阴亏,津不上承,咽失濡养;或因虚火内生,上灼于咽而生;或因烟酒过度,燥热内蕴,灼津烁液;房劳伤肾,水不济火;素体阴虚,郁而化火,循经上灼咽部,发为咽病。情志抑郁,思虑过度,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津不行,聚湿成痰,壅阻咽嗌致成本病。手少阴心经沿食道则滞于咽部;邪毒久留,气郁而滞,延宕不散,遏血而瘀,阻于咽内,气血瘀滞,郁而化热,发为喉痹。

穿山甲(制),土鳖虫,僵蚕、牡蛎(煅)、玄参。

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棕黑色;味辛,咸、微苦。

活血通络,益阴散结,利咽止痛。本品主治咽喉干痛,异物感,发痒灼热等症。用于慢性咽喉炎,尤以干燥型疗效最佳。

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孕妇禁用。

1.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药。3.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属风寒感冒咽痛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者慎用。5.气血虚、妇女经期、易出血的患者慎用。6.异物感重者,医院耳鼻喉科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biechonga.com/tcjj/4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