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部》中,共收录了种虫药,其中包括新增的理气类虫药——九香虫。
中药的命名丰富多彩,蕴含了多学科的文化内容。有的是根据药用部位和四气五味来命名的,如菊花、葛根、木香等;有的则与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相结合,如刘寄奴、何首乌、徐长卿等。“九”,在中国传统文化是极数,九香有极香、最香之涵义。但实际上,活的九香虫不但不香,反而臭哄哄的,古人是反其义而命名之。
九香虫是一种会飞的青黑色昆虫,指甲般大小,状如水龟。春夏季节,爬在农作物的茎叶上吸食浆液,不留心碰上它,便放出一种奇臭难闻的气体,使人避而远之,因而落个“臭板虫”,“屁巴虫”或“打屁虫”的臭名。屁巴虫含有九香虫油,一经炒熟之后,即是一种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药用美食,因此,它又赢得了“九香虫”的美称。九香虫产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以贵州所产为地道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说:“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龟,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捕捉后放入瓶罐内,加酒后盖紧,将其闷死;或置于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药用以个头均匀、虫体呈棕褐色、油性大、无虫蛀的干燥全虫为佳。《本草纲目》载九香虫之药性:“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本草纲目》中还记载,明代四川的何卿总兵,就以九香虫为君药,与车前子、陈皮、白术、杜仲共制成“乌龙丸”,常服以健体美容、养生延年。
九香虫性味咸温,归脾、肾、肝经,有补肾助阳、理气止痛之功效。清·陈士铎《本草新编》说:兴阳益精。《本草新编》又说:“九香虫,虫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于汤剂,以其性滑,恐动大便耳。九香虫亦兴阳之物,然非人参、白术、巴戟天、肉苁蓉、破故纸之类,亦未见其大效也”。
《中药大辞典》载:九香虫对于神经性胃病,精神忧郁而致的心口痛,脾肾阳虚的腰膝酸软乏力、阳萎、遗尿等症有显著疗效。所以李时珍说它:咸温无毒,理气止痛,温中壮阳,“久服益人”,“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神经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配合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
《本草用法研究》“壮脾肾之元阳,理胸膈之凝滞,气血双宣。”
全国名老中医石春荣老先生常用九香虫治疗寒凝气滞的胃脘痛,石老早年行医时诊治大量的北方农村的胃疾患者,因为生活环境及条件所致,病寒凝气滞者极多,石老常取良附丸之意,用良姜、炙香附各研极细末备用,治疗用药取二者各3—5克,温水调服。若寒凝甚者,良姜二、香附一;气滞甚者,香附二、良姜一;而病重痛甚者,必加用九香虫1—2克研末同服,疗效显著。
石老亦于伤科临证常用九香虫治疗胸胁腰背挫扭伤,每与土鳖虫、丹参、乳没同用,疗效较满意。
国医大师朱良春老中医认为九香虫,咸温,人肝、脾、肾经,有理气止痛,温脾暖肾之功,为治疗肝胃气痛的常用之品,其行气力强,性善走窜。朱老认为,其主要适应证有三:①肝胃气痛,痛有定处,如锥如刺,呈阵发性,其部位局限于两胁及脘部,或其痛横窜者可用;如上下攻筑者,则不宜用。②慢性肝炎,肝郁气滞或肝郁血瘀型而胁痛不已者。③背部痹痛,剧烈难受,仅限于背部如“着痹”,而他处不痛者,或虽走窜,但仍仅限于背部者。
朱老以九香虫为主药,佐以理气之品,治疗“肝胃气痛”经常发作者,收效颇捷,且疗效较为巩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用小承气汤加九香虫等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能迅速缓解疼痛程度,改善消化道的内环境,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清除局部瘀腐。朱老以九香虫加于辨证论治的处方中,治疗肝炎胁痛,亦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石志超教授深谙《本草用法研究》对九香虫“壮脾肾之元阳,理胸膈之凝滞,气血双宣”的评价。临床喜用九香虫治疗胸腹腰胁等诸多疼痛性疾患,尤其是泰齐氏病(非化脓性类软骨炎)的治疗,病症轻者,每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病症稍重者,则多用九香虫、蜈蚣为君,再配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疗效颇佳。
石师亦常用九香虫为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辨证属脾胃虚寒、肝气郁滞所致的胃脘疼痛、胸胁胀满、气滞腹痛者。自拟验方温胃止痛汤(丸),方药:九香虫6克、香附10克、良姜10克、炙黄芪15克、桂枝3克、生百合15克、炒白芍20克、丹参15克、砂仁3克、佛手15克、柴胡3克、炙甘草15克。
石师擅用虫类药治疗各种肿瘤疾患,尤其喜用九香虫治疗胃癌、食道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并自拟科研验方固本消瘤丸,方药包括九香虫、蜂房、僵蚕、蜈蚣、党参、黄精、薏苡仁、茯苓、沙参、天冬、当归、炒白芍、灵芝、姜半夏、青黛、内金、炙甘草等。功能扶正固本,补气滋阴,解毒祛邪;临床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中晚期,正气大伤者,毒邪留滞者。
石师曾于早年总结家传经验时,系统总结祖父石春荣老中医治疗阳痿应用十种虫类药的经验,其中就有调补阳明的九香虫。取九香虫入脾、肾、肝经,能“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本草纲目》);“以扶衰弱最宜”(《本草新编》)之力,以为九香虫于温阳散滞中最健脾阳,凡脾胃衰弱,中土呆滞而致宗筋弛纵之患,实为必用之药。并总结调补阳明之法,实针对阳明虚而致阳痿之患而设。通过补益强养调畅阳明,以恢复温养宗筋之能,而使宗筋强健,阳道以兴。并用调补阳明治法自拟验方“九蜂补中汤”,药用九香虫10克、炒蜂房10克、黄芪15克、人参5克、补骨脂15克、白术15克、女贞子10克。临床应用于阳明虚而致阳痿之患标本同治。
现代九香虫入药为半翅目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全体。中国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分布。而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均有产。
九香虫入药味咸,性温,无毒,归肝、脾、肾经。功能:理气止痛,温中助阳。适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元阳不足,肾虚阳痿,腰膝酸痛。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人丸、散,0.6~1.2克。
禁忌:九香虫属理气类的虫药,性咸温偏燥,易于耗损人体的阴液,故慎用于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阳强者不宜用。用于理气止痛的病症时,则应该辨清寒热虚实,与补虚、行气、活血等类中药配伍,以免虚虚实实之戒。又九香虫有温肾壮阳之功,故凡肝胆火升,阴虚舌红者,均需慎用(或佐以养阴柔肝之品)。如出现皮疹、瘙痒、过敏者停服。
九香虫还是食疗药膳的佳品。在其产地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民间有食用九香虫的习俗,并流传“有钱吃鹿茸,无钱吃打屁虫”的养生谚语。意思是说,吃鹿茸和吃九香虫,都有补肾壮阳的功效。村民们将九香虫捉来后晒干,炒食或用油炸食,其味道鲜美,酥脆可口,是待客家宴上的风味佳肴。特别是小儿食欲减退、食积疳积等,炒后的九香虫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是儿童喜爱的强壮性的小食品。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九香虫含脂肪、蛋白质、甲壳等,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和抗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作用。
大连市中医内科学会会长
主任医师石志超
大连市启玄堂中医门诊
中医内科石鉴泉
〓〓〓〓〓〓〓〓〓〓〓〓〓〓〓〓〓〓
大连启玄堂中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