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那些事(5-6集)
作者
李政安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对于粮食缺乏的六、七十年代来说,该有多么重要。
人们从腊月开始,就要顶风冒雪刨粪堆,送粪土,热火朝天的打好备耕第一仗。你无法想象那坚如磐石的,山一样的粪堆是怎样被劳动人民用双手一镐一镐刨开的。你更无法想象,一碗白米饭,一张白面饼,要经过劳动人民多少次挥汗如雨,才能被端到桌子上,却要被称为“细粮”。
扬粪,刨茬子,点种,踩格子,压磙子,扶犁杖……他们在播种粮食,更是在播种希望,播种岁月,让生命之树在那苍白而贫瘠的的年代,结出硕果,也开出鲜红的花朵。
感谢李政安老师详尽的讲解,为我们再现上个世纪的春耕场面和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请继续欣赏叙事散文《生产队时那些事》之《顶风冒雪闹备耕》、《春耕播种寄希望》。
5顶风冒雪闹备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生产队长全权负责本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和各项事务。每一年的备耕生产阶段,即上一年打场脱粒,上交公粮和收益分配结束后,上级就开始部署新一年的生产任务,同时对生产队长进行调整,各地有“算盘响,换队长”的说法,上一年生产搞得比较好的生产队,老队长会连选连任,生产没有搞好的、社员意见大的队长会自动辞职,俗称“撂挑子”。也有生产没搞好,还想继续当队长的赖着不撒手的,上级会采取社员选举的形式把他拿下。通过社员大会重新选举,继任的老队长或是新上任的队长,都必须按照上级布置的粮食生产任务,落实新一年度的种植计划,带领社员顶风雪,冒严寒,扬鞭催马开始送粪,进行备耕生产。
备耕生产是在生产组长的带领下,社员们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里,穿着棉衣服,头上戴着皮毛的帽子,双手戴着厚厚的棉手捂子,不畏严寒地在一年中收集的上千立方的大粪堆南侧,用大镐、洋镐刨开冻得坚硬如铁的冻土粪,由于土粪中含有很高的水分,在数九寒冬的季节里,一稿刨下去,粪土上只留下一个白点,倒把握镐的手臂震得发麻,可刨镐的社员顾不得这些,还要在这个白点上继续刨十几镐才能形成一个小坑,坚硬的冻土粪仍然是纹丝不动,连续几十次轮动几十斤重的大镐,刨粪人早已是额头见汗了,人们为了生产任务,为了来年的丰收,更是为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用手揩一下帽檐下的汗水,还要继续刨下去。坑越刨越深,几乎接近安在镐头上的镐把了,土粪还没有开裂的迹象,这时,有经验的刨镐人从放在粪堆顶上的冰堆上拿起一块冰块,把冰块放入坑中,再连续刨上几镐,在镐头楔形胀力下,坚硬的粪土终于沿着坑的边缘开裂,大约有镐身那么长,刨镐人这时不再举镐刨,而是用力抬起镐把,利用杠杆原理,把粪土块撬下来,粪土块滚落到一人多高的地面上。这时其他人也陆续把自己所刨粪土刨了下来,在一人高的粪土堆上形成了一个工作平台。社员们顾不得休息,把刨下来的粪土块搬运到一米外的空地上,备载装车。连续几天刨粪,大粪堆南侧被刨出一个整齐的切面,切面上留下一道道镐印。备载的土粪能供上车往田里运了,早晨派工的时候,队长吩咐大车组长:“今天开始往家东道南送粪,那块地来年耲种谷子。”于是,各辆车的车老板儿,掌包的去马圈牵自己车的马匹,到井沿给马饮水、套车,其他社员扛着大镐、洋镐和铁锨,到粪堆上准备装车,送粪的车装满赶走后,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粪肥攒敛成堆,然后继续刨粪备载。
运送粪肥到田里,俗称送粪。送粪肥的车到了田里,按六条垄一趟子卸粪,就是在第三第四垄之间卸粪堆,下一年耲种谷子、糜子、高粱的地块,粪堆比较密,因为粪肥是口肥。种玉米、小麦的地块粪堆比较稀,粪肥是基肥。卸粪时,参照上一趟子的粪堆,在两个粪堆中间卸本趟子的粪堆。
在旧历年前,送粪的农活基本完成。生产队开始放假,时间约是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五。这期间,家家户户准备淘年米,蒸豆包。保管员、饲养员仍然在岗,其他社员有活时到生产队,没活就在家干一些零活。村屯组织娱乐活动,如组织青年人扭秧歌,正月里给本屯、邻屯的父老乡亲拜年,取得一些香烟、赏钱。中年人自愿凑到一起,进行打扑克、看小牌的娱乐,小赌真赢,无伤大雅。可有一些好赌之人,趁着放假参与赌博,输赢在每场在几十元或上百元。公社的公安特派员带领干部、民兵抓赌,抓“赌后犯”,给予罚款、办学习班、行政拘留的处罚,可赌徒恶习不改,年年挨罚年年赌,赌博活动屡禁不止。
春节放假后,正月初六上工干活,继续进行备耕工作,年前没有送完的粪肥要全部送到田里,一来二去地就到了农历二月的惊蛰节气,冬季的积雪开始融化,杨柳、榆树开始返青,大地露出黑黝黝的面目,每天都化冻一层,男社员把草甸、沟壑的地表土攒成堆,套上马车,把这些土拉到送完粪而光秃秃的积肥场,堆成一条条土坝,人们叫它“甸脚土”,以备夏秋两季用甸脚土来沤制过圈肥,为下一年准备充足的粪肥。
选种。俗话说:“好种出好苗,苗全、苗壮才丰收。”选种的劳作由女社员来完成。-70年代,很少有商品种子供应出售,生产队所需的种子要自选、自留、自用,其他生产队有好的品种,串换一些用来播种。
小麦的种子,麦收时看那一片麦子穗大、杆壮、不倒伏,就单独收割,单独脱粒,留作下一年的种子。谷子、糜子也实行穗选,秋收前,到谷子地选一些穗粗、穗长颗粒饱满的谷穗、糜穗,大约采集一、二麻袋,放入仓库保存,春节过后由女社员脱粒,用于作种子。高粱、玉米种子,既要穗选,还要粒选,大豆要粒选和脐选相结合。
上年秋天预留做种子的谷穗,这时把谷穗放在簸箕中手工揉搓脱粒,然后用扇车出风,把秕谷和小粒分离出去,留饱满的谷粒作种子。
苞米的选种。在秋天把留作种子的两个苞米穗子系成一个吊子,搭挂在仓库房梁的木杆上。春天选种脱粒时把穗尖、穗根部的米粒先搓去,用于做马料。留下中间部分,手工搓粒,挑出虫嗑粒、破碎粒,留芽苞完好粒留作种子,保证出苗率。
高粱选种需要手工搓粒,然后扇车风选。小粒、瘪粒淘汰,颗粒饱满的才能用来做种子。
大豆选种要先用选种器把饱满粒和小粒、虫口粒、破瓣子分离,然后脐选,人工把褐色脐的豆粒挑选剔出,留黄色脐的豆粒作种子。
生产队今年要开粉坊,就得自种几垧地的土豆,用于粉坊提前开磨拉粉面子。播种前生产队购回土豆种,由女社员切割土豆芽块,播种时男女社员点籽。
扬粪。春分过后,送到田里的粪堆冻坷垃全部解冻,在晴朗风小的日子,生产组长带领男社员开始扬粪。社员要自备一把长把的铁锨,即平时装车铲土用的锨身较宽、两侧有1厘米折角的那种平板锨,俗称大板锨。需要扬粪的地块上一年是玉米、高粱或谷子的茬口,粪肥是基肥,春播前要把送到田里的土粪堆扬开,便于下一步整地刨茬子。扬粪时男社员每人一趟子,生产组长扬第一趟子,其他社员一次排开。扬粪要把一堆粪均匀地扬到粪堆前后左右的垄沟里,不能出现“蘑菇圈”现象,也不能留下堆底子,是一项有技术又很劳累的农活。队长“查边”时,不时提醒某社员:要扬到地方啊,不能苦乐不均。就是粪堆附近粪肥多,离粪堆远的地方没扬到粪肥。如果这一片地很宽,粪趟子够返回时每人一趟子,就采取“反摽”的形式,即最后那名社员扬和他挨着的粪趟子,依次排下去,最后一名是生产组长。粪趟子不够每人一趟子,组长根据粪趟子的数量,参加劳动的人数,说:×个人一趟子。于是社员自动分伙,几个人合伙扬一趟子粪。扬粪是重体力劳动,扬完一趟子粪时就要歇气,恢复体力。
(在家休息的社员)刨茬子。是备耕整地的重要环节,这项农活是强体力劳动,由男社员完成,是考验“半拉子”能否转为整劳力的关键性农活。当大地化冻10多厘米时就要刨茬子。刨茬子开始前,男社员要绑“刨茬子锨”,把平时用来挖土的长把挖锨,锨面较窄,俗称挖锹,换成短把,铁锨的刃口磨得如同刀刃一般锋利,用一截短绳,把锨把和一根长木棒(锨杠)捆在一起,在长木棒上钉一枚短钉子,用长绳子在缠绕在木棒和铁锨安把之间,用一根细木棒穿在绳子中,转动细木棒使绑绳缠紧,迫使长木棒与铁锨成40度的角,制作成一把刨茬子锨。这是刨茬子的必备工具,它关系到刨茬子的劳动强度、质量和劳作速度。农谚说:“人巧不如家什妙”,劳动工具一定要得心应手啊,好用的茬子锨,干活省力、快捷不误事,活计质量高。
刨茬子时从生产组长开始,社员依次排开,每人刨一条垄,质量要求是逐一刨掉垄台上的每棵茬子,土中的根须必须刨断,深浅一致,还得跟上进度。依然是刨完一垄“反摽”,刨完两条垄才能歇气,俗话说:“庄稼活好学,头气难熬!”跟上打头的挣工钱,队长监督、查验每名社员刨茬子的质量。刨茬子是备耕整地的关键环节,必须刨得够深和全部刨掉,不然会影响播种的质量,间接影响一年的收成。
所有地块的茬子刨完后,采取“抓阄”的办法,按人口把茬子分给社员,各家男女老少齐动员,把茬子上的土打掉,这项农活也叫“打茬子”。打掉土的茬子拢成堆,用马车拉回家,在门前堆成一个个茬子垛。刨掉的茬子根须有10厘米长。拉回家中要码成茬子垛,家中的大人、孩子在空闲时,把茬子垛的表层用茬子根须朝外反插,使茬子垛抗夏季的雨浇不漏垛,成馒头型的茬子垛规矩顺眼,既能防雨又说明主人勤快,是正经的过日子人家。
拖地。大片的谷茬、糜茬地,今年要扣种大豆,不需要刨茬子。扬粪之后,要用拖子把茬子拖一下,使茬子软一些,垄台平整些。拖子是在两根坚硬的粗榆木上凿成凹槽,中间用两根细木做成凸卯,连接成梯子形状的农具,大约1米宽、2米长,重约百斤。拖地时由一个“半拉子”赶着两头老牛,一次拖两垄,逐垄拖一遍。牛是反刍动物,需要“倒嚼”休息,休息时,牛趴着把吃到胃里的草,返到口中,嚼细再咽回胃里。拖地的上下午,人畜要休息一个小时,时间由“半拉子”自己掌握。
(秋收牛车去拉苞米)6春耕播种寄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生产队长在备耕生产时就要筹划好生产队一年的粮食生产规划,从备耕开始,生产队要按照上级要求、征购任务中的品种粮数量和社员基本口粮之需,制定落实生产计划,并报大队批准,还要用大红纸逐项写上地块名称、面积、种植作物、预计产量等等事项,张贴在队部的墙上,由社员监督落实这些种植计划,以期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
农谚说:“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时节,冰封的大地化冻大约有5-6厘米深,可以播种小麦啦。生产队有交售小麦的任务,小麦又是社员一年口粮中的细粮,尽管麦子的产量比较低,生产队要种几垧地的小麦用来完成收购任务,分配给社员做口粮磨面粉,俗称白面。种麦子的地块上一年的茬口是谷子、糜子,并在秋天的时候用拖拉机牵引五铧犁进行了秋翻,备耕时把粪肥扬匀,就可以用拖拉机进行条播,俗称平播。生产队初期条播小麦的播种机,是中苏友好时从苏联或东欧国家进口的,播种机上面有个播种箱,把麦种倒入播种箱中,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机一次播种32行,每行间距10厘米左右,四五公倾的麦田一天就播种完成。如果是在有垄台的田里播种小麦,这种播种机就不能用了,需要用马犁杖人工播种。车老板子把马套在犁杖上,每付犁杖套三匹马,拉着蹚地用铁制犁杖,先由两名点种员在垄台左右侧的垄沟里,用“点葫芦”点上麦种,这时车老板子称为“赶套的”,他把马犁杖调到地头,掌包的扶犁杖,犁杖的铧后用绳子拴着一块砖头,还拴着合土的拉子,一名点种员跟在犁杖后面点种,另一名点种员继续往其他垄沟里点种。赶套的吆喝着马犁杖蹚垄台,三匹马拉犁杖,左侧的那匹叫打里的,走在左侧的垄沟里,中间那匹走在垄台上,右侧那匹外套马,走在右侧垄沟中。因为马匹是“熟套子”的,缰绳链得很短,赶套的只要看住打里的马匹,另外两匹马就不会走乱。犁铧把垄台蹚开,新土把垄沟的麦种敷上土,点种员跟在犁杖后,均匀地敲打着点葫芦,往新蹚的沟里点种,扶拉子的扶着拉子,把垄台上新蹚的沟敷上土,形成新垄,踩格子的社员,手拄木棍,踩严格子。这种种麦子方式,称为大垄压沟子,即一垄变成两垄,麦垄的苗眼宽,充分利用了土地面积。播种后,要镇压一遍,保证出苗率。
生产队后期,每个大队都购买了一、二台拖拉机,成立了机耕队,秋翻地数量增加,播种小麦一律用国产多功能播种机进行机播,播种、施肥、镇压一次性完成。俄式的小麦播种机彻底被淘汰废弃,因为它功能单一,只能在秋翻地的平整的地面上播种小麦。
播种谷子、糜子、高粱。用两匹拉着耲耙播种,耲耙是一种特制的农具,类似爬犁,两条耲耙底,俗称耲耙脚,用两米长的硬木做成,中间是一条10厘米见方硬木头的耲耙梁,梁的中间凿一个方槽,安装耲耙小铧、能调节深浅,俗称“耲耙僚子”。耲耙架前方安一个硬木立柱,供赶套的扶持,掌控耲耙在垄上蹚出笔直的沟。耲耙尾巴左右各安一个挡风的“障子”,点种员均匀敲打点葫芦,谷种散落在新蹚开的沟中,点种员,身后是踩底格子的人,其后是扶拉子的,摅粪的把粪肥撒在沟中,拴在耲耙上的拉子,把蹚开的土合到垄上,后面是三个踩上格子的人。所有的人必须穿靰鞡或棉胶鞋,踩上下格子的人要柱根棍子,脚必须踩在别人没踩过的新土上,使得种下的垄保墒、保苗。一副耲耙有赶套的、点种员、摅粪的、扶拉子的、踩上下格子6-7个人组成。生产队每天有5-6副耲耙在耲地,5-7天才能完成全部耲种的地块。
种玉米。埯种玉米在整地后的原垄上进行,为了保证株距,前面有划印的,他横垄拉着木制的划印器,划印器上有间距40厘米的6个木钉,如果有25组人种玉米,他就划25垄,往复划印,保证播种进度。播种的3人一组,刨埯的人以印为中心,用刨茬子锨在垄上刨出一个长约20厘米,一锹宽的坑,湿活土存在坑的后面,坑中也留活土;点种的人在坑中分前后左右摆放4粒玉米种,摅粪的把粪肥撒在坑中,用脚把土敷到坑上,踩实踩严。点种的人和施肥的人定期班换。这样种,虽然劳累、速度较慢,但苗出得齐,不缺埯断条,苗全苗壮。
种植玉米的另一种方法是,把原来的垄用牛心铧蹚开,摅上底肥,踩底格子,点种员用啦啦稀的方式点种,再蹚原来的垄沟覆土,压滚子镇压保墒。这种种法叫“原垄原”或是“挤种”,缺点是易失墒而缺埯断条。
扣种大豆。生产队初期,沿用4匹马拉一副木制大犁的扣地播种。木制大犁上安装一个铁犁碗,一出时犁杖在谷茬垄上把谷茬蹚掉扣入垄沟,叫做破茬子。踩格子的人在扣入垄沟的新土上踩出一条沟,点种员手工点种,把豆种撒入沟中,俗称“啦啦稀”,回来时犁杖仍然蹚这条垄,犁碗把新鲜的湿土扣在撒有豆种的沟上,俗称“掏墒”,一个往返扣种一条垄。4副犁杖1天播种1垧地左右,人畜很累,效率较低。
60-70年代,拖拉机普及,一台拖拉机可以牵引7副木大犁一同扣种大豆,一出是破茬子,几十人分组踩格子,点种员手工点种,回来时掏墒。拖拉机往返都用二挡作业,但是速度还是很快的,扶犁杖的人很劳累,人们称之“犁后喘”。无论是马犁杖、还是拖拉机扣地,都要用木磙子进行压地保墒,确保不因为失墒而缺苗、断条,造成减产。
最后播种的是耲种高粱。这时地表的温度已经超过10C°,高粱种子在土中不会粉种,感染黑穗病菌丝的机会也小。播种高粱和耲种谷子、糜子的方式一样,仍然要踩好上下格子,土壤墒情好一周时间就会出苗,墒情差只好等老天落雨,属于“干种湿出”的那一种播种方式。
大田播种结束后,人们等待出苗,期间要查田补种,对种子“芽干”、大风?地造成大面积无法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毁种”,即重新播种。原则是“七不毁,八不錾”,就是有七成苗的田不能毁地重种,八成苗的田,不要在缺苗处补种,刨埯种同一品种或另一种庄稼,俗称錾。
最糟糕的是毁地。农谚有“休妻毁地,到老不济”的说法。因为春播后老天迟迟不落雨,到了“芒种”还没有出苗,或是春风特大,把播种的种子大面积吹出地面,裸露而无法发芽,俗称?地,因此,要整片重种。由于延误了农时,只好种植生长期较短的荞麦,来弥补一些收成。可是荞麦的产量比较低,茬口冷浆。就是上一年种过荞麦的地,下一年种什么庄稼都不爱长。农民说:“种一年荞麦,要缓三年地”。就是说种过荞麦的田,三年才能恢复地力,种荞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
令人头疼的还有种甜菜。种植甜菜是国家下达的硬性指标,国家为了保证城镇居民的食糖供应,层层落实甜菜种植计划,各生产队都有种植几公顷(垧)甜菜的任务。种植甜菜,一律要人工埯种,甜菜的苗芽很弱很甜,害虫黑绒金龟子是甜菜苗的天敌,很难保证株数而影响产量和收入。春天要抢在墒情好的时节,刨埯点种,点种员需要拿两个种篓,先把荞麦种子撒在埯中,然后再把甜菜种点入埯中,施肥员摅粪肥,埋坑踩严。甜菜苗出土比荞麦出芽慢,要及时喷洒剧毒农药“”来杀死害虫,保证甜菜出苗后不受虫害。
甜菜的田间管理也很耗时费力,人工定苗,一埯一株,且不能移栽,铲蹚时又要格外小心,不能伤苗。甜菜果实是像萝卜一样的半地下茎,它的生长周期是一年,夏秋时节正是它的生长期,肥大嫩绿叶子容易起虫害,又是牲畜的上好饲料。甜菜叶子不能损伤,损伤后甜菜的顶部要往上长出新叶,影响糖分的积累。麦收开始,护青员要分出精力看管人畜,不允许任何人掰甜菜的叶子。还要喷洒农药,防虫和防止人偷。秋收大忙时,开始收获甜菜,收获时不能损伤甜菜“疙瘩”,手工把疙瘩上叶顶切成圆台型的顶,遇到县里甜菜站开秤晚,为了保持甜菜的水分,防止人偷,还要就地挖坑,把甜菜先把甜菜埋放一段时间,等甜菜站开秤时再抠出来装车,运到甜菜站检斤、验等交任务。种植甜菜与大田挣人力和畜力,甜菜的茬口和荞麦一样,是冷浆茬口,影响下一年庄稼的收成。因此甜菜被社员称为“愁疙瘩”。因为有收购任务要完成,必须种植这费工挨累又不赚钱的甜菜疙瘩。
(牛犁杖蹚地)春天来了,气温逐渐升高,积雪消融,万物复苏,人们也脱掉厚重的棉衣,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去掉马蹄铁的马,也格外欢实,头车老板子也来了兴致,他从仓库取来存放在已经一年的马铃铛,俗称马串铃,套挂在辕马的头上,车老板拿起插在车辕子上的大鞭子,大鞭杆子长约五尺,是由三根细竹子拧成麻花劲,与下面锄杠粗的木杆连接,连接处用皮线缠绕固定。随着他喊“架”的吆喝,马匹蹬开四蹄,大车驶出队部的大门……
马车在路上行走,架辕的辕马有节奏地摆着头,马串铃发出叮铃铃的响声,社员在车上议论着什么,看那兴高采烈的样子,仿佛不是去进行春耕播种,而是去播种丰收的希望!
(挥汗劳作,期盼丰收)敬请期待《生产队时那些事》第七集《农家建房趣事多》、第八集《夏季铲镗苦与乐》。作者简介近照年4月于昆明市凌云观湖居舍李政安,市税务局退休干部,松原市、扶余市两级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时做过农村中学的民办教师,恢复高考时考入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学习。教育学院毕业后调入税务局从事税收工作至退休。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长篇叙事散文集《生产队时那些事》等。
本期编辑与制作:丛文翔往期回顾◇吾壹文艺沙龙‖李政安‖叙事散文《生产队时那些事(1-2集)》
◇吾壹文艺沙龙‖李政安长篇叙事散文《生产队时那些事(3-4集)》
◇吾壹文艺沙龙‖宣兆国‖地名故事《长岭子屯的来历
◇吾壹文艺沙龙‖霍振刚‖《一位老普查员的情怀》
◇吾壹文艺沙龙‖黄秉祥‖诗词曲六首(新韵)
◇吾壹文艺沙龙‖初相卿‖纪实小说《风雨人生(19-20)》
◇吾壹文艺沙龙‖初相卿‖纪实小说《风雨人生(17-18)》
◇扶余市吾壹文艺沙龙(乡土文学创作基地)活动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